02.09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盤點濟南老建築,記憶中的那些老街巷,

1

寬厚所街街區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據濟南市地方史志學會理事、民俗專家唐景椿介紹,寬厚所街前身為“王府南街”,或稱“南王府街”,因北側建有東、西小王府而得名。後因街西首的慈善團體“寬厚所”而改為“寬厚所街”。

寬厚所街曾與司裡街、所裡街、後營坊街並稱城南四大名街,這條全長約400米的東西向老街以住宅為主,聚集著多座著名的“大院”,被稱為“民居博物館”。其中比較著名的大院有金家大院、袁家大院、魏家大院、沈家大院、張家大院等等。

如今,寬厚所街片區在2008年拆除後僅剩下金家大院和浙閩會館兩座老建築。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寬厚所街舊景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金家大院

如今,寬厚所街片區在2008年拆除後僅剩下金家大院和浙閩會館兩座老建築。

浙閩會館始建於清朝1874年,為浙江、福建商人集資修建。解放後,浙閩會館先是作為省第四招待所。之後,會館曾被濟南市一家貿易公司佔用過,2007年由濟南市政府出資修繕。

寬厚所街片區在2008年拆除後雖然還剩下金家大院和浙閩會館兩座老建築,但因整條街不再具有成片的老建築,寬厚所街在最新修編的《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被除名”。


2

縣西巷街區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縣西巷老街舊景

六百多年前,山東按察司署由青州遷來濟南,需要將原濟南府署改為按察司署(今濟南一中地址)、原開元寺改建為濟南府署(今省政協地址)時,開元寺鐘樓被遷至大明湖東南岸鎮安院。至五百多年前,明德王大興土木修建德王府時,其邊界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後宰,西至芙蓉街,東與舊曆城縣署隔路相對。縣署王府間的那條南北路便被時人稱為縣西巷。

唐景椿告訴記者,縣西巷有著濟南城區內最大的明代關帝廟、濟南城區內最完整的清末四合院。在地下泉水走向上,縣西巷與黑虎泉-舜井一脈相連,地下水資源極為豐富,是濟南“家家泉水”的突出體現。此外,魯菜中響噹噹的代表菜譜“九轉大腸”,也起源於縣西巷的九華樓飯店。

從高都司巷開始,同年縣西巷也開始動工改造。大批文物發掘也由此展開,在縣西巷施工現場發掘出大量精美的佛教文物,在縣西巷改造過程中,濟南名菜“九轉大腸”的出生地九華樓飯莊因在路中央,也提出異地重建被一併拆除。只不過到如今仍沒能重建起來。濟南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在談起縣西巷改造時對此表示遺憾。

3

鞭指巷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泰運昌辰

鞭指巷因巷內曾住過一名劉姓都察院都御史,而一度被稱為“劉都憲巷”。後至康熙年間,巷內逐漸有了若干家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久而久之,這條街巷被人們習慣地稱為“鞭子巷”,而該巷因有一段“乾隆鞭子一指”而得名的民間傳說而脫俗附雅,改稱鞭指巷。

傳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駕臨濟南,從濼源門進濟南城後,見到處懸燈結彩、黃土墊道很是高興,便騎馬來到鞭子巷南口停住,見巷子裡擠滿賣馬鞭、牛鞭等車馬挽具的店鋪,便馬鞭一指,問身後隨行的大臣劉墉,這街巷何名?劉墉聰明靈敏,以書法和善斷公案聞名。聽到皇帝問話,靈機一動答到:“稟報萬歲,這街正如御鞭所指,實為恩幸,可名之為鞭指巷”。那些見風使舵的濟南高官,巡撫、布政使即傳諭濟南知府和歷城知縣:“皇帝恩允賜街名,乃千古未有之幸事,實乃濟南全城之恩榮,速即改稱”。從此鞭指巷的名字就在濟南叫開了。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狀元府

該巷中最著名的老建築,便是狀元府了。狀元府主人為陳冕,清光緒九年(1883年),陳冕參加中癸末科殿試一甲一名,成為清代第105位狀元。據介紹,“狀元府”原來有南北並排的3座大四合院,每個四合院內各有8個小四合院,1948年濟南解放時,9號大院的門額上還懸掛著御賜塗金的“狀元及第”匾額。“狀元府是濟南老城遺存最好的一處獨具特色的古建築,集磚、石、木雕於一體,令人讚歎。”唐景椿說。

4

高都司巷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司巷拆除時舊景

作為古城區西側唯一一片的古建築群,高都司巷有著500多年的歷史。據介紹,高都司巷曾經是一條典型的商賈官宦生活住宅區,匯聚了清末民初的一些大民族資本家和金融業、化工業、毛巾業的代表人物,其後人多居於此,較少遷移變化。濟南清代的錢業公會會館、福德會館就曾經坐落在該巷19號。同時,三和恆、慶泰昌、協聚泰、大德通、大德恆等銀號每天也都派人來此交流信息、進行交易,是道光年間金融業發展情況的縮影。

另外,1906年“德禮和洋行”在高都司巷設“禮和洋行濟南分行”。清光緒年間,公勵公學堂在高都司巷開辦。辛亥革命後,該校改為公立,1914年,與私立山左公學、濟南官立中學堂合併,名為山東省立第一中學。就是現在濟南一中的前身。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高都司巷小學舊址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高都司巷雙號10-26號的黃家大院,即吉泰估衣鋪的舊址,曾是濟南歷史上最重要的大商號之一,經營範圍曾經到達北京及青島等城市。該院以裡分為主道,兩側為院落,院套院,街連院,共包括6個大院落,近300間房子,是一個近代風格的里弄,不同於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具有當時時代的鮮明特色;而26號曾經住過的裕華文具店老闆,一度將分店開到上海和新加坡,公私合營時政府給該店的估價竟達4億元(按現值折算)。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舊時高都司巷匯源裡大門

高都司巷之所以面臨拆除,是因為全球最大的連鎖零售商美國“沃爾瑪”宣佈將攜其中國合作伙伴大連萬達集團,斥巨資在高都司巷南端興建一座50000平米的特大型商場。高都司巷的拆除,曾引起了濟南乃至全國的巨大爭論。

5

閣子前、后街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閣子前街舊景

說到閣子前、后街街區,不得不說的就是閣子西街,因其舊時位於匯波寺閣子(1946年拆除)以西,故而得名閣子西街。在這條長不足百米,寬只有三米許的老街上,曾保留著濟南市現存為數不多的,厚實平整的青石板路。據記載,以前這裡的地下水很旺,“掀開石板就有泉”,到了夏天人們就能體會到“人在路上走,水在腳間流”的奇妙。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拆除中的閣子前街

在閣子西街周圍還有幾條街,它們的命名同樣是根據所處匯波寺閣子周邊的位置而來。閣子以北為閣子后街,閣子以南為閣子前街。據介紹,閣子前、后街街區還是濟南古城區內平房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區,過去多有富商官宦之豪宅,不少特色民居如今已有百年曆史。在這兩條老街上,可以更多地看到古建築的富貴雄渾之大氣,精雕細刻之秀氣。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閣子前街邵家大院

在景區擴建前,閣子后街上曾有一所百年老學校——閣子后街小學。據介紹,學校創辦於民國三年(1914),初名私立第四初級小學。校址在匯波寺街,1934年改名市立第一區第五初級小學。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現了閣子前後街,故於1938年後改名閣子后街小學。1947年改名第一區閣子后街回民學校。濟南解放後,改名濟南市閣子后街小學,學校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位於路東,大門朝西,3米寬,上有半圓形女兒牆,下為大青條石,上部為青磚,女兒牆正中裝飾有磚框,中間原嵌“閣子后街小學”,後年久脫落。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遷移到南北歷山街,原校址改為教工宿舍。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閣子西街的青石板路

2007年,閣子前、后街片區和前高祥巷片區在大明湖擴建中被拆除乾淨。

6

津浦鐵路濟南站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津浦鐵路濟南站,也就是現在所稱的濟南老火車站。據資料顯示,津浦鐵路濟南站始建於1911年,由德國著名建築師郝爾曼·菲舍爾設計,中國人制造。“這種塔形鐘樓、圓形屋頂、拱形門窗、花邊牆壁和高大的臺階,是典型的日耳曼風格,顯得非常和諧莊重大方,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見的,足以與歐洲的火車站媲美。”姜波說,“它曾被戰後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遠東第一站,是我國一處享譽世界的著名地標。”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津浦鐵路濟南站舊景

歐洲歷史上流行最廣、最具民俗性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在濟南老火車站這座小小建築中也有多處體現。有關津浦鐵路濟南站的美名不止如此,在建築界,凡提起鐵路站點設計,必然會提到津浦鐵路濟南站。“當年老火車站算是濟南著名的標誌之一,很多人乘火車來濟南時都會跟它合張影。”濟南市地方史志學會理事、民俗專家唐景椿表示。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濟南老火車站拆除舊景

近現代建築很少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這是那個時代的特徵。濟南老火車站雖然有幸被列入保護規劃,但在1992年仍然不可抗拒的消失了。

7

銘新池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銘新池

如今比較大的“澡堂子”在濟南已難以尋覓了,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濟南的“澡堂子”可謂是名噪全國。據介紹,濟南較為有名的澡堂子有四海春浴池、湧泉池、浴德池等,但濟南最好的一流浴池還要數銘新池。

 據《濟南老建築》一書記載,上世紀濟南最著名的澡堂是銘新池,自開業以來,以其規模大、設施好、池水清、服務佳而馳名省內外,被譽為“華北第一池”。銘新池位於濟南經三緯二路東北角,是一座“回”字形四方建築,有三層樓房,240個房間,系磚、木、水泥結構。

如今比較大的“澡堂子”在濟南已難以尋覓了,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濟南的“澡堂子”可謂是名噪全國。據介紹,濟南較為有名的澡堂子有四海春浴池、湧泉池、浴德池等,但濟南最好的一流浴池還要數銘新池。

編者推薦:臺應新丨《老濟南“浴池”與“澡堂子”裡的那些人、那些事》

  

據記載,在銘新池洗完澡,躺在床上的這段時間,可說是整個洗澡活動中最愜意的時光。如果你有錢,還可以請修腳師傅替你修理修理腳。你可別小看這修腳師傅,當年蘇聯名滿全球的芭蕾皇后烏蘭諾娃就曾專門請銘新池的修腳師傅替她修腳。

當年大緯二路在拓寬的時候拆掉了列入保護規劃中的銘新池,隨著大緯二路拓寬後的通車,一個讓很多濟南人記憶深刻的公共老浴池也就這樣湮沒於歷史雲煙中。

8

德華銀行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濟南第一家外商銀行:德華銀行

1904年,濟南開埠,各國銀行紛紛在濟南商埠區設立分行,開啟了這個城市20世紀初的繁華,眾多西洋建築的出現也點綴著濟南的建築風格。在經二路緯二路交叉口東北側,是濟南第一個外商銀行德華銀行的所在地。據介紹,這是由濟南黃河鐵路大橋德國工程師在1901年建造,1906年改為德華銀行,它是濟南第一家外商銀行。

在德華銀行後,先後有日本的朝鮮銀行、橫濱正金銀行、法國與比利時合辦的義品放款銀行等登陸濟南。它們的出現,讓濟南這座古老的內陸城市第一次感受到世界經濟脈搏的跳動。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圓拱式的入口、八角形的塔樓……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德華銀行大樓都不會覺得它單調,就好像大樓的歷史一樣豐富。1909年清朝政府在濟南設立大清銀行濟南分行,辛亥革命後,1913年,大清銀行濟南分行改為中國銀行山東分行,1922年遷入原德華銀行大樓中。建國後,這座大樓又先後成為濟南市人民銀行,1980年一度為濟南市工商銀行的辦公用房,現在是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辦公樓。

作為開埠後濟南的第一個外商銀行—德華銀行,如今依舊在商埠區華貴矗立。而這座集中了德國建築主要特徵的小樓,也是目前濟南地區保存最好的德式建築。

9

司裡街與所裡街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司裡街舊景

1989年編制的《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是這樣描述司裡街與所裡街的:司裡街—所裡街是濟南古城成片保存的傳統地方民宅區,清同治年間中下層官僚豪紳在這裡聚居。

據濟南市地方史志學會理事唐景椿介紹,司裡街與所裡街位於濟南關廂之外,與寬厚所街和後營坊街並稱為舊時濟南的四大明街。由於兩條街所處的位置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最適宜於民居的駐地,故俗有“司所二街”之譽。

而司裡街與所裡街所居住的多為殷實之家,明清兩代中層官員更是爭相在此建造府邸。因此有著“司裡街看上任的,所裡街看出殯的”民謠。“上任的和出殯的,都說明了在這裡居住的都是富足殷實的人家。”不過,兩條街也有不同之處,其中司裡街因距泉河較近以及所住多是書香門第,因此其街上的院落多有些柔和秀氣。而所裡街上的四合院則多帶著些威嚴、精緻,這與其所住的大多是達官顯貴有關。到了民國初年,朝廷敗落,一些大商賈取而代之在此居住。

按照原貌進行保護的這兩條老街巷,1996年左右在推土機的轟鳴中被拆除,變成了鋼筋混凝土的單位宿舍樓。

10

剪子巷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昔日剪子巷大板橋

“剪子巷則是一條傳統專賣商業街,花崗石路面,街心路旁的石隙縫中有泉水流淌,遊觀性很強。”1989年的保護規劃如此描述剪子巷,由此也可以看出,1989年時的剪子巷依舊“巷中有泉”。

舊時的剪子巷則更為動人。據唐景椿介紹,由於巷子北段大多為經營剪子、車馬配件的鐵器店,其中尤以製作剪子文明,因此人們給它取名為“剪子巷”。而剪子巷最動人之處並不僅是商業街的繁華熱鬧,巷子與附近的水巷橋樑才是最讓人稱道的。“過去的剪子巷街面用石板鋪成,泉水從石縫中湧出,每掀開一塊石頭,都會有水冒出來。”

剪子巷早已看不到石縫隙中的清泉,取而代之的卻是烏煙瘴氣的燒烤聚集地。此前保存完好的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板橋亦被拆除,換成了被業內專家認為是“粗俗”拱橋。

11

珍珠泉芙蓉街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芙蓉街現狀

1989年的規劃提出,珍珠泉地區泉水密佈,是代表濟南古城民居“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特色地段,早在明代,這裡就已是商業最集中的地區。

有關芙蓉街之名的來歷,唐景椿表示在芙蓉街69號院東南角有一處著名的泉水,這就是在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及清《七十二泉記》中都有記載的芙蓉泉,芙蓉街因此泉而得名。

而舊時芙蓉街街心曾有一條名叫梯云溪的小溪,以芙蓉泉泉水為源,至泮池又曲折東注回龍灣,後注入百花洲,當時街上的住戶大多住在芙蓉街的西側。後康熙年間,在芙蓉泉東原明德王府舊址上改建了山東巡撫衙門,並且隨著居民的增多,梯云溪也改為了暗溝。此時,芙蓉街周圍有撫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府學等衙門機構,芙蓉街也成為了一條繁華的街道。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與此同時,許多商家也開始在芙蓉街上開店,如1862年章丘孟家就在街上開設“瑞祥”布店,後才遷到院西大街上改名為“瑞蚨祥”綢布店。同時,濟南第一家眼鏡店“一珊號”也在此建設。另外,早在清朝光緒年間,當時濟南最大的“文升祥”百貨店也在街上經營。此外,街上還曾建有龍神廟、關帝廟等廟宇。

芙蓉街改造以及現如今保存尚好的珍珠泉地區,成為了規劃中重點保護“仨街坊”中的唯一一處街坊。不過在多數專家看來,芙蓉街早已被改造的“不倫不類”。

老濟南簡史,簡到流淚


整理自:山東商報、濟南情懷

商報記者:高玉龍;攝影記者:趙天弈、王曉峰、劉暢;編輯:董雪、崔妮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