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稷山文苑」喜看稷山交通大變化

* 稷山文苑歡迎您

*

「稷山文苑」喜看稷山交通大變化//稷山 劉海偉

喜看稷山交通大變化

「稷山文苑」喜看稷山交通大變化//稷山 劉海偉

稷山 劉海偉

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男女老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穩步推進。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稷山縣的交通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是其中的見證者之一。

一、柏油路面:從無到有的變化

70年代初期,是稷山縣公路發展的起步之年。在時任交通局副局長、公路段段長張煥彩的努力下,多次到運城地區、山西省跑項目、爭資金,取得各級領導和交通部門的支持,對路面進行升級,將通往各公社的主道改造為柏油路,率先在全省實現了“社社通油路”,被列為全省的典範。當時,由於條件的限制,雖然全都是四級公路,也就是現在最低標準的公路,但在那個年代,車輛保有量少,噸位低,交通運輸相對落後,完全能夠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社幹部的辦事效率,促進了公社之間的物資交流,對後來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通車裡程:從少到多的變化

90年代初,我到縣交通局參加工作,一直從事著與公路有關的工作,也因此與路結下了緣,產生了深厚的感情。1993年,為了改變交通落後的面貌,省委、省政府發起了全民義務修路的號召,全省上下積極響應,迅速掀起了修路熱潮。縣鄉村結合自身實際,精心組織,充分發動群眾投勞投資,積極參與公路建設,達到了縣有規劃,鄉有循環,村有戰場。一時間,全縣鋪開大小工程200餘處。工地上,人頭攢動,機聲隆隆,即使是寒冷的冬季,也抑制不住村民修路的熱情。縣交通局負責道路測設、技術指導、進度督促和路面無償碾壓。全體人員包鄉鎮、包線路,放棄節假日,白天黑夜連軸轉,深入到工地一線,與群眾同勞同吃同住。記得我在清河鎮下鄉的兩個月,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穿著厚厚的軍大衣,住在沒有取暖設施的村委會辦公室,晚上還不時到工地瞭解情況。期間,佛峪口四戶農民自籌資金,開山修建通往鄉寧的佛營公路轟動了全省,時任省委書記胡富國、省長孫文盛被他們的“愚公移山”精神深深打動,親臨現場視察指導,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太陽鄉白家莊村村民白永生在臺運線拓寬改造中,無私奉獻,慷慨讓房的事蹟,在稷山縣傳為佳話。經過兩年的努力,截止1994年年底,全縣的公路通車裡程從110公里增加到400餘公里,並且全部用爐渣、磚塊等材料進行了硬化,達到了晴雨通車,形成了“三橋六路大循環,十二條公路通外聯”的公路網主骨架,極大了提高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水平,解決了農副產品因天氣打攪而滯銷或爛掉的問題,對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村通油路:從個別到全部的變化

1995年,萬榮縣實現了鄉鎮通二級路,村村通油路的目標,成為了全省義務修路的一面旗幟。省政府積極推廣萬榮經驗,並適時出臺補助政策,全省再次掀起了村村通油路的熱潮。縣委、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動員部署、研究、分析和彙報,縣鄉村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使村村通工程不斷向前推進。太陽鄉上王尹、長嶺、劉家坪、廟岔村,翟店鎮的峨眉村等偏遠山村,克服里程長、人口少、百姓收入低、集體經濟薄弱的困難,通過群眾集一點,在外人員捐一點,金融部門貸一點,交通部門補一點的辦法,順利實現了鄉鎮通二級路,村村通油路,徹底改變了交通不暢的面貌,形成了縣城到鄉(鎮)10分鐘經濟圈。2003年9月份,縣交通局在負債280萬元的情況下,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完成了“村村通”工程掃尾工作,並通過了省交通廳的驗收。

四、街道硬化:從局部到“全覆蓋”的轉變

2011年至 2012年,山西省提出了實現“五個全覆蓋”的目標,街巷道硬化便是其中之一,村民的修路熱情空前高漲,幾乎家家都投入了一定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大街小巷全都鋪裝了水泥路面,晴天身不帶土,雨天腳不沾泥的現象在農村非常普遍。為了搞好此項工作,管好工程質量,用好補助資金,縣交通局成立了街道硬化辦公室,出臺了實施方案,分成四個指導組,負責工程的技術指導、招標監督、工程進度和質量把控。通過在新聞媒體通報進度,召開現場會,組織鄉村主幹到臨猗參觀學習,借鑑先進經驗,加快建設進度。在施工中,嚴把材料關、程序關和質量關,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完工後,抽調精兵強將,精準驗收,核實數據,及時撥付補助資金,將這一民生工程善始善終。全縣共硬化街、巷、戶道2000餘公里,實現了全覆蓋,徹底改變了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的狀況。

五、橋樑:從危險到安全的轉變

縣道寧仁線建成後,路線與稷峰鎮馬家巷村處跨越汾河,由於受汾河阻隔,該道路一直不暢。1997年,通過積極向省交通戰備辦公室溝通聯繫,與此處搭建了一座浮箱橋,也是連接稷峰鎮馬家巷村和蔡村鄉坑東村唯一的交通要道,行洪時需要拆除,落後的交通設施,給兩岸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為了構築起以國道公路為依託,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縣鄉公路為脈絡的公路交通網絡,在充分調的基礎上,縣交通局多方籌資1000餘萬元,於2012年開始修建馬家巷大橋,歷時兩年建成通車,這也是迄今為止稷山縣農村公路上標準最高的一座橋樑。跨汾河的下莊橋、楊村橋的前身都是浮船,雖然群眾暫時能夠出行,但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被列為五類危橋。2010年,國家使用車購稅資金對危橋進行改造的政策出臺後,兩個村相繼將浮船改造成鋼架橋,實現了安全暢通,受到了百姓稱讚。下一步,還將對下費戰備鋼橋進行拆除改建。隨著產業結構和交通設施的進一步優化,人民生活將進一步富裕,整個社會與經濟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六、“四好農村路”:從通到暢的轉變

近年來,為了讓農村公路更好的服務農村經濟,中央提出了建設“四好農村路”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把農村公路建好,養好,管好,運營好。為了解決使用超過10年的農村公路路面破爛不堪,形成通返不通,影響正常通行的問題,縣交通部門制定了農村公路改造計劃,分年度、分批實施,到2019年年底,累計改造里程210公里,農村公路的整體狀況繼續不斷提高,農民仍在不斷得到實惠。“公路通,百業興”!交通條件的不斷優化,帶動了鄉村振興,激發了創業熱潮。有包工搞建築的,有做室內裝潢的,有開實體店、做經紀人的,還有搞手工業的。一大早,外出的人群便一撥接著一撥,騎摩托有之,坐公交車有之,但自駕開車的不在少數。晚上,便又帶著滿身的疲憊,載著沉甸甸的收穫,一撥又一撥的歸來,用車水馬龍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新時代,新徵程。稷山交通人正以嶄新的姿態,昂揚的鬥志,以心共事,用心謀事,齊心成事,不斷為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繼續努力著......

「稷山文苑」喜看稷山交通大變化//稷山 劉海偉


「稷山文苑」喜看稷山交通大變化//稷山 劉海偉

作者簡介:,運城市稷山縣人。閒時喜歡靜坐沉思,與文字為伴!為人實實在在不卑不亢,處事公道正直坦蕩無私!始終信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格言,用一顆感恩的心來面對一切!

——發刊製作:薛前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