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素笺诗心》(张春华)

张春华,女,1980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祖籍湖北钟祥市,现居湖北省十堰市,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2003年6月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曾获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她对生活始终保持好奇和感恩,钟情山水,喜欢旅游;爱好阅读,写点文字。13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曾在《诗歌周刊》《辽河》《浙江工人日报》《大众日报》《边防警察报》《成长读本》《文学教育》《十堰作家》《武当风》《十堰晚报》《大江晚报》《大河报》《荆门日报》《菏泽日报》《丹荔》《莫愁湖》《酒泉日报》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若干。其中,《活着,纵使不能生如夏花》《邂逅上津》《十年》《汉江渡口彼岸花》等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接受电台连线采访。曾参演“大美十堰”微电影《妈妈有我》。

原创文章选登|《素笺诗心》(张春华)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错,音乐是空气的诗歌,舞蹈是脚步的诗歌,爱情是生活的诗歌,而山水是我的诗歌。

假期,我们几个朋友为了寻访“老人洞”去了一趟郧县。车停在一片废墟前,问了才知道“老人洞”就在废墟正对面的山壁上,崖壁甚是陡峭。可惜中间隔有汉江水,我们徒步至江边想渡河,有船却无艄公。

伫立江边良久,凝望对面青山。山水就这样相依相伴,兀自成为一道风景。

我们试图在悬崖边那些整块巨大的岩石中搜索到一个窑洞。可惜,隐蔽险要的山体都长满了草木,没有缺口。当我的目光静静抚过山体时,我忽然感觉这连绵起伏的青山像极了一尊尊大小不同、姿态各异的卧佛。它们温柔、敦厚、静默,等着得道之人去亲近。而“老人洞”呢,它是以个体生命为底料,以汉江水当酒曲,相拌均匀发酵而成的神秘玉液琼浆。青山吝惜地把它置于历史的最深处雪藏了几千年,很少让人品尝到它的滋味。

此刻,我很想写诗。但我只能轻轻拂拭心中的尘埃。

苍穹高远,青山无语,江水低回。只有江上清风,与我们瑟瑟耳语,隐隐向我们诉说着最原始、最质朴的生命哲学——无关崇高低俗,无关文明野蛮。

太阳西斜。准备返回时,老乡说,再往前走五里路就到了韩家洲,那里有韩母墓。一语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韩家洲上曾经的一百零八户居民全部姓韩,尊崇韩信,他们早在三年前陆续搬离韩家洲。我知道此处曾经是春秋战国乃至楚汉兵家必争之地。洲上出土的大量文物就是明证。但说到韩母墓,我就不理解了。即使我有惊人的想象力,也无法还原千年前的场景。《汉书•韩信传》中有“韩信,淮阴人也”的记载。既然淮阴侯韩信是江苏淮阴人,他母亲怎么可能葬于千里之外的韩家洲?就算是迁徙到该地的韩氏后人重建此墓,若叫“韩氏祠堂”倒很贴切,但断然不能称作“韩母墓”。

到了韩家洲,我才发现比韩母墓更吸引我的还是韩家洲的自然景观。登高远观,它像一条温顺俏皮的鱼儿,横卧江心。洲上高地平坦开阔,草木遍布,松柏迎风。近看,沙洲上还有农人种植的蔬菜,绿油油一片,这让昔日的古战场充满了温情。所谓的韩母墓巍然屹立于韩家洲的制高点,倒也给这青山绿水增添了一丝庄严肃穆。

再次端详韩母墓时,心中又有了一丝亲切感。在我看来,只要源于爱,有爱的表达,它就是合理的。说它真实神秘也好,杜撰牵强也好,似乎不再那么重要。韩母墓体现出来的韩氏后人缅怀祖先的情感是真实且难能可贵的。

一只小船静候岸边,对韩家洲脉脉含情。我置身舟中,欣赏着这首亦庄亦谐、名叫《韩家洲》的诗。

“山是卧佛,群山是莲花盛开。”这是汽车迎着斜晖穿梭在山路上时,迎面盛开的群山给我的灵感;等回到位于闹市中心的家时,我仍然记忆犹新。

歌德曾说:“诗是成熟的理性。”所谓诗意人生,说白了就是美的生活。身居闹市也好,沉迷山水也罢,简单质朴,就是诗意的生活。

2014年3月29日《十堰晚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