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跟随瞿介明院长查房:我们都叫他「活的疑难病手册」


跟随瞿介明院长查房:我们都叫他「活的疑难病手册」


推荐语

每一个从医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医学大家。在从一个菜鸟医生到业界专家的成长历程中,都会有一个重要的学习经历,那就是跟着老师出门诊。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老师传授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学生也会汲取不同的营养。《呼吸界》已推出系列报道,和您分享数位医生与恩师一起出门诊、一起查房的故事和感悟,特别是对他们职业生涯的深刻影响。也许这里的某一个故事、案例或情节会深深的触动你,并且让你对职业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在我担任住院总期间总会提前把其他工作安排好,留出时间去听瞿教授的查房。比起「瞿院长」、「瞿教授」这些称呼,我们年轻医生更喜欢喊他「瞿老师」。瞿老师非常注重年轻医生的培养,跟着他查房,丝毫感受不到这是我们的院长,他平易近人又耐心、细致。他说,「我争取每周都能来查房,希望看到年轻的医生快速成长起来。」

2014年,瞿介明教授来到瑞金医院担任院长职务,院长的工作固然十分繁忙,但心系患者的他对于临床工作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每周都会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查房。查房的这天一大早,总会在病房中看见他关切地看着患者仔细问诊。我在瞿教授查房病区任职主治医师的那段时间,在他的指导下受益良多,进步迅猛。

跟随瞿介明院长查房:我们都叫他「活的疑难病手册」

任何蛛丝马迹都可能是正确诊疗的关键

瞿老师查房是周三早上,我们会在周二下午就把要查的几个疑难危重病例准备好,把主要病史、重要化验、影像号记在本子上便于立刻查阅。每次查房都调理有序,各有分工又能互相学习。先是住院医师汇报病史,然后主治医师介绍诊治中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医疗组长补充,然后去查看病人体检,鼓励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诊疗思路,最后他补充和修正,提出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经过查房讨论的病例,下周如果有结果再向瞿院长汇报,再讨论。

有些轮转医师、进修医生刚来学习,会有些慌张,经常有人问我:听说瞿院长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候任主委兼肺部感染学组组长,他来查房,向他汇报病史好紧张,心里发慌。我会笑着告诉他们:瞿老师很随和,平易近人,不要有压力,但病史汇报要认真准备,他对临床工作要求很严谨。

有个进修医师刚来的时候汇报病史结结巴巴,对病史不熟悉,瞿老师问到了患者的职业他不知道,瞿老师告诉他

「以后汇报病史要认真准备,详细询问病史,有些情况比如职业对疾病的判断很有帮助,这些容易忽略的蛛丝马迹可能就是我们正确诊疗的关键」。他接着讲述了一个曾经遇到的病例:一次大楼火灾后,一个电梯维修工抢救电梯后突发高热,肺部有多发斑片空洞影。他当时担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负责火灾后的医疗工作,发现那个大楼电梯下面都是污水、苔藓,就提醒医务人员这个患者需考虑真菌感染,后来证实真的是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在场的医生听后都频频点头,体会到了诊疗细节的重要性,这个进修医生后来准备病例汇报都格外认真仔细,对瞿老师提出的病史及检查细节问题有问必答。

跟随瞿介明院长查房:我们都叫他「活的疑难病手册」

培养年轻医生的诊疗思路:要从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于一个初发的肺部阴影,我往往比较理智,能从感染,非感染方面思考,还能头头是道地说一些鉴别诊断,但有时患者经过外院几轮检查治疗或既往病情复杂,我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了。

记得有一个40多岁多线治疗的肺癌患者,此次住院发现左下肺基底段多发斑片团块影,低热,少量咳嗽咳痰。是肺癌进展了?并发结核感染或是合并细菌真菌感染?我有点不知所措,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瞿老师查房时我提出了这个病人下一步的诊断方向问题。瞿老师仔细地阅片,经过短暂的思考,提出:「从非感染方面来看,肿瘤指标未见升高,和原发肿瘤部位不在一个肺叶,对侧肺未见累及,影像学不典型,肿瘤进展不放在第一位考虑。感染方面,白细胞及中性粒稍有增高,低热,但不是结核好发部位,结核也不支持。肿瘤患者抵抗力低下,常合并真菌尤其是曲霉菌感染,这个要放在首位考虑」,又提到了其他几个可能的原因,建议我们为病人做气管镜并灌洗检查。

后来,我们做气管镜,发现左肺下叶基底段管口有脓性分泌物,培养出了曲霉菌,灌洗液GM试验是阳性。第二周我们把结果向瞿老师做了汇报,他还给我们介绍了几个他曾经诊断的肿瘤合并真菌的病例,说到很多年前他就自己在显微镜下看真菌的形态,「曲霉菌菌丝分隔,菌丝分支呈锐角,而毛霉菌菌丝不分隔,菌丝分支呈直角」。一边说一边拿笔在办公室黑板上画起来曲霉菌形态。他说:「分析病情要从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仔细分析临床症状,化验指标、影像学特征,才能准确选择下一步诊疗方案」。

再后来,我还仔细阅读学习了瞿老师主编的《肺部感染疾病鉴别与案例剖析》,学习之后对各种疑难的肺部感染病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再碰到复杂的肺部感染病例也泰然自若了许多。

是老师也是「偶像」,在迷茫时给我们点灯照亮前路

瞿介明教授还没来瑞金医院工作前,我就从我的博士生导师万欢英教授那里听说:「瞿教授以前曾和我一起做上海市医学会秘书,人很随和,英文非常好,经常给老外同声传译」,我还记得她说起这件事时,脸上不禁流露出赞许的笑容。确实如此,科里只要是听过瞿教授查房或者讲课的医生也是异口同声地赞叹瞿老师专业英语真好!对他驾轻就熟地进行中英文流利切换崇拜不已。

查房的时候,他说英文,我们听懂后自己再练习几次,不光专业提升了,专业英语也得到了升华。有时候他看我们露出一头雾水的神情,还会耐心地重复几遍帮助我们记忆。尤记得今年5月份「中外主委面对面」海外远程网络大查房时,最后他现场即时用英文发言10分钟总结大查房,整个过程流畅、条理清晰并且声情并茂。那一周科室正举办第四批PCCM参访班,我坐在旁听席,身边参加会议的同道低声讨论说「瞿院长这英语可真厉害!」。过硬的专业水平、流利的专业英语,瞿老师无论是在科里还是在行业内,确实「圈粉」不少。

最近几年mNGS技术二代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病原体感染得到了明确诊断,但标本的选择和应用的人群也很重要。我当住院总期间碰到一个令我迷茫不知所措的病例。这是一名神经科高热头痛20余天的患者,当时分不清是病毒、结核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膜炎。正好碰到周三瞿老师来查房,我随即汇报了这个病例,他提出可以做个脑脊液的二代测序寻找病原体,他当时提出了mNGS技术应用的三个方面,包括诊断不明确的疑难患者,肺部危重症感染患者及器官移植、HIV感染等免疫缺陷人群,与王辰院士在《病原分子诊断走向临床:进展和挑战》讲座里提到的mNGS技术应用范围不谋而合。

神经科医师和我一起与患者家属进行了沟通,家属愿意为患者做这个检查项目,最终在脑脊液里发现了结核菌的序列,经过抗结核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后来,血液科移植病房的骨髓移植术后患者发热合并肺部阴影,我也建议做灌洗液mNGS检查,和我做的EBUS-GS活检的结果一致,都是曲霉菌感染。之后,血液移植病区的医师遇到诊断不明,各种药物效果不佳的病例,也多次向我提出是否做气管镜并灌洗,做mNGS检测,后来都查到了致病菌。

记忆力超群,我们叫他「活的疑难病例手册」

作为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院长,每日各项工作繁忙纷杂,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处理、解决,但是瞿老师仿佛有「特异功能」,记忆力超群,无论行政管理工作还是临床工作,都能游刃有余。不管是上周还是上个月讨论的病例,他都能详细地记住每个患者的基本情况,重要化验指标,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这让我们跟随查房的年轻医生尤为惊叹,也自愧不足。

记得有一个长期海岛居住的患者,肺部多发实变合并对侧肺结节影,当时我们给实变影的部位做了EBUS-GS活检,瞿老师提出另外一侧的肺部结节也会有恶性病变的可能,还需要再做个肺穿刺。检查结束后,患者先行出院,出院一周我看病理报告还需要做免疫组化,就暂时搁置了这位病人的事,等待免疫组化的结果。三周后瞿老师来查房,先问了一句,「上次来的那位海岛居住的患者,肺部做了气管镜又做穿刺,现在病理免疫组化该出来了吧,什么结果?我觉得像双侧原发性肿瘤。」我听了以后心里一惊,「坏了,病理该出来了,忘记看结果了!」。赶忙找到那个病例看,果然是病理类型不同的肺癌。瞿老师的提醒不仅让我们及时传报了肿瘤、让我们学习了疾病诊断的知识,更教会我们要将患者常挂心中,负起医者的责任。

有时碰到特殊的病例,瞿老师都会给我们讲解一些他遇到的类似病例,他讲的生动,大家像听故事一样津津有味,也从中收获良多。科里汤葳主任有次聊天时说「瞿院长就是活的疑难病例手册,搞不清楚的时候问问他的意见」。

瞿老师经常将自己参与大讨论的疑难危重病例与我们进行分享,有一次提到一个罹患血管炎患者,经过多次血管炎治疗,这次肺部阴影再次增多,他问我们认为这是血管炎加重还是合并肺部感染?我们看过病历资料后也是各有说法,判断不一。他说,

当你拿不定主意,有多个方向选择的时候,就像在夜晚的撒哈拉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看到哪里的灯光多,说明指向这个方向的证据多,就往这个方向走。

那次的疑难病例讨论,瞿老师总结了各个专家意见,提出这个患者还是血管炎加重可能性最大,后来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确实好转。他时常提醒我们,「我们这一级的医院就是要有担当,敢于收治疑难危重病例,敢于创新,为病人解决临床问题为根本。」经过一段时间跟随瞿老师查房学习,我们大家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经验。更深入的影响是:大家的观念变化了,学习氛围也更好了,年轻医生经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把组里的疑难病例拿出来互相讨论学习。


跟随瞿介明院长查房:我们都叫他「活的疑难病手册」


细节决定成败

在跟随瞿老师查房期间,我很多方面得到了提升,最让我获益匪浅的是瞿老师对细节的重视——问病史不只是问患者什么职业,比如厨师,还会问及患者在厨房做什么工作,是负责切菜还是负责炒菜?切菜接触生肉多,就存在各类感染风险。炒菜接触油烟多,更容易引起慢阻肺;问治疗史,一定会从初始治疗方案,剂量问到目前的治疗方案,对于发热待查的患者经常画出发热曲线来仔细分析热型。我以前比较粗糙,现在在瞿老师的耳濡目染下,越来越重视患者的诊疗细节,从细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瞿老师自从任职于瑞金医院后,我们呼吸科的发展更加迅猛,连续三年我们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每年获得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课题和科技部重点项目,2017年底科室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呼吸病研究所,获得了上海市重中之重基金资助,PCCM示范基地,全国呼吸专科医联体上海市牵头单位等荣誉。我们研究团队也从多个实力团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交大医学院协同创新团队,我自己也获得了上海市优秀专培医师的人才项目。

以前我做肺癌的浸润和转移研究,曾获得过国家青年基金和上海市自然基金的资助。自从跟随瞿老师查房,引起了我对肺部感染浓厚的兴趣。他与业内众多著名学者一直致力研究的干细胞治疗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让我大开眼界,发现这是个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2017年上半年我访学一年回国后报考在职博士后,从去年下半年起,在导师宋元林老师和瞿老师的指导下也开展干细胞治疗方面的研究工作。「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我常常感叹我如此幸运,能加入瞿老师的团队,在他的指导下工作。更珍贵的是,瞿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待患者的细致入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和我的同事们,这些,我们也将继续传承下去。

跟随瞿介明院长查房:我们都叫他「活的疑难病手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