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通济桥的故事

前几年,衡水市区“在水一方居民区”的在建工地上,发现一通古石碑,高 1.4米、宽0.5米、厚0.2米。正面镌刻“通济桥”三个楷体大字,上款为:大清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戌陆月 谷旦。下款镌刻十二位董事人的名字。石碑的背面镌刻建桥纪念文字,碑首中间刻有“永垂不朽”四个大字,以示此项善举万古流芳。两侧分别镌刻骑鹏和坐鲸两幅吉祥图案。这是一座大桥的纪念碑。

元朝、明朝时期,滹沱河多次南移至漳(滏阳)河。据乾隆《衡水县志》记载:明永乐十六年,滹沱河经束鹿县入注衡水县。清雍正四年,滹沱河泛滥,洪水从(束鹿)木邱经衡水县西部流入,先后在焦汪村、五花营村和河西街南河沟注入滏阳河。道光初年,滹沱河自束鹿东流经深县王家井入衡水的桥头村,再向东入滏,在衡水县西部留下多条河道。至今,衡水市区康宁街的静安路斜街、哈院以南的斜楼、人民公园以及班曹店一带的的河道等等,都是当年滹沱河留下的故道痕迹。

衡水故事 | 通济桥的故事

从明朝末年至清中期,滹沱河夹带着太行山的洪水,滚滚流淌于衡水县西部。常常从桥头村进入衡水县境,向东经冯家村、前王村、青杨树村一直流向河西街的西口向南流入河西街以南的南河沟向东排入滏阳河。河西街的人们站在河西街西口,常常看到汹涌波涛的滹沱河水从西北方向冲过来。所以,河西街又称“观澜街”,河西街西口建造的城郭门楼(西皋儿)又称“观澜门”。

一时间,滹沱河已经成为县境内第二条大河,因此,这条流经过的河道以南的旧城、大庙、疙瘩头、何家庄、马家村、宋家村、小王家村、赵家庄小圈村、大圈村及河沟诸村庄,车辆人员进出县城受阻,而依靠木船摆渡解决交通来往。清康熙十九年《衡水县志 ▪ 徭役篇》中有“滹沱河水手一名,银七两二钱”的文字,记载了官府曾在境内滹沱河上设置摆渡的史实。但是,各村民仍然会有修桥的需求,多在河上修建木板桥。怎奈滹沱河水溜湍急,板材常被冲走。清同治十年,由村民马永聚、明元智、彭书香及生员张光乾等人发起募捐集资筹款修建滹沱河石桥的行动,历经三年,于同治十三年(1875年)六月石桥建成,属单孔石拱桥。取名“通济桥”,比喻“.往来通达”,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桥址选择在南河沟口,这里地势较高,又是问津街的南口(也称“观音堂胡同”),向东紧靠滏阳河,丰水期桥下可通大型木船。距离安济桥的西桥头只有三十丈之遥,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衡水故事 | 通济桥的故事

令人们想不到的是,自从通济桥建成后,滹沱河北移改道流经安平县境,从此再未南侵。而漳河早在乾隆年间已改道注入卫河流向山东,滏阳河终于成为独立的河流。民国25年(1936年)刘耀卿编撰的《衡水县乡土志课本》中,曾对“通济桥”作过记叙。

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三十二年至清乾隆三十年,二百多年间,衡水县在这一片地域曾两度修建过大型石桥。修桥期间,在拦河工地的南面(上游)向西开挖河道,沿河西街的南坡开挖到河西街的西头,再向北绕道问津街北口,向东挖回到原河道。然后修筑两道拦河大坝,将漳(滏阳)河水引进新挖河道(称之为“月河”),修桥期间,河上航运从未间断。石桥建好后,这条月河自然成为一条环绕河西街、问津街的“护街河”。河西街的西口外和问津街的北口外都修筑了吊桥。每当滏阳河汛期,特大木船也能在这条月河畅行。

衡水故事 | 通济桥的故事

问津街南观音堂、通济桥、南河沟图片

问津观音堂

观音堂,位于通济桥的北面,南问津街路西。观音堂是前后两进院子,正殿为观音殿。观音殿内自然是敬奉着观音菩萨,观音又称观世音,是佛界里第一位菩萨,又叫"观世音大士"。唐代因避讳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又称之为观音了。观音菩萨在中国百姓中恐怕要比释迦牟尼(如来佛)还广为人知。在众多寺庙里,观音大多是亭亭而立,玉树临风,一手持柳枝,一手托净瓶。或者跌伽而坐,双手合十,面目端庄,伊然大家神圣。或者她坐在莲台之上,面和目慈。观音堂又称普济禅院,送子观音。每逢观音诞期,殿内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衡水故事 | 通济桥的故事

通济桥

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三十二年至清乾隆三十年,二百多年间,衡水县在这一片地域曾两度修建过大石桥。修桥期间,在拦河工地的南面(上游)向西开挖河道,沿河西街的南坡开挖到河西街的西头,再向北绕道问津街北口,向东挖回到原河道。然后修筑两道拦河大坝,将漳(滏阳)河水引进新挖河道(称之为“月河”),修桥期间,河上航运从未间断。石桥建好后,这条月河自然成为一条环绕河西街、问津街的“护街河”。河西街的西口外和问津街的北口外都修筑了吊桥。每当滏阳河汛期,特大木船也能在这条月河畅行。

衡水故事 | 通济桥的故事

元、明时代,滹沱河多次南移至漳(滏阳)河。据乾隆《衡水县志》记载:明永乐十六年,滹沱河经束鹿县入注衡水县。清雍正四年,滹沱河泛滥,洪水从(束鹿)木邱经衡水县西部流入,注入滏阳河。道光初年,滹沱河自束鹿东流经深县王家井入衡水的桥头村,再向东入滏,在衡水县西部留下多条河道(至今,衡水市区康宁街的静安路斜街、哈院以南的斜楼及人民公园的河道等等,都是当年滹沱河留下的故道)。

衡水故事 | 通济桥的故事

每年,滹沱河夹带着太行山的洪水,滚滚流入衡水县境内,经过河西街西口向南流入河西街以南的南河沟向东排入滏阳河。人们站在河西街西口,常常看到汹涌波涛从西北方向冲过来。所以,河西街又称“观澜街”,河西街西口建造的城郭门楼(西皋儿)又称“观澜门”。

衡水故事 | 通济桥的故事

那时,滹沱河从桥头村进入衡水县,向东经冯家村、前王村、青杨树村一直流向河西街的南河沟入漳(滏阳)河。成为县境内第二条大河,因此,这条新流过来大河以南的旧城、大庙、疙瘩头、何家庄、马家村、宋家村、小王家村、赵家庄小圈村、大圈村及河沟诸村庄,车辆人员进出县城受阻。康熙十九年《衡水县志 ▪ 徭役篇》中有“滹沱河水手一名,银七两二钱”的文字,记载了官府曾在境内滹沱河上设置摆渡的史实。但是,各村民仍然会有修桥的需求,多在河上修建木板桥。怎奈滹沱河水溜湍急,板材常被冲走。同治十年,由村民马永聚、明元智、彭书香及生员张光乾等人发起募捐集资筹款修建滹沱河石桥的行动,历经三年,于同治十三年(1875年)六月石桥建成,属单孔石拱桥,取名“通济桥”,比喻“.往来通达”,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桥址选择在南河沟口,这里地势较高,是问津街的南口,向东紧靠滏阳河,丰水期桥下可通大型木船。距离安济桥西桥头只有三十丈之遥,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令人们想不到的是,自从通济桥建成后,滹沱河北移改道安平县,再未南侵,滏阳河终于成为独立的河流。乾隆《衡水县志》载“全漳入于卫(河)”。民国25年(1936年)刘耀卿编撰的《衡水县乡土志课本》中,曾对“通济桥”作记叙。

衡水故事 | 通济桥的故事

蔺 相 如 台 原址:北滏阳村的问津水源厂

衡水故事 | 通济桥的故事

十四年前,为寻找“蔺相如台”,我从旧城村向东北方向测距十二里,圈定为安济桥西一带。我先后访问过安济桥附近的多位耄耋老人,他们曾听前辈简述过:在今北滏阳村东北方向有一座大土台,早年间,台上原建有庙宇,供香着神位,旁边栽有树木,立有石碑还有台阶。每年有一次庙会,唱过大戏。民众前来赶集看戏,好不热闹。这里恰处在县城(旧城村)东北方向十二里地域。老人们都说,看风水、听传说,这里肯定有故事。可惜,大家只记住俚语“王八台”了,将土台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老人们还说,抗战以前,老辈子人有古语流传“衡水街上四大怪”的说法,即 “陈桥、北寺、南台、无影树”。其中“南台”就是王八台。这里应该就是古书《唐 •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 • 太平寰宇记》所指的“蔺相如台”。

1964年在这座台上建起“问津街水厂”,成为衡水县城最早的自来水厂之一,直至今日,写有“衡水市自来水公司问津水源厂”的木牌,仍然挂在废弃的厂区大门口上。

历史资料表明,春秋赵国时期,国王和大臣巡视国土,常常筑台、盖宫作为纪念。《元和郡县图志》里介绍的“蔺相如台”词条,反映的是唐朝元和年间存留在这里的赵国古迹之一。万辛的是,史前的古迹竟能延续至现代!这一片地域,地势较高,依傍河道,适合人类居住繁衍。这里修造过“观音堂”,先后修建过简易木桥(陈桥)、十八孔木桥(即衡水木桥,1457年建)、六孔石桥(即明代衡水大石桥,1553年建)和七孔石桥(即安济桥,1765年建)。农耕社会的交通主要是靠水运,所以桥下码头商贸昌盛,桥上桥头两端民众集聚,铺店林林。千百年来,阜丰街、问津街及河沟村一带,容纳了众多前来做生意、做零工的外乡人生存居住,他们的辛勤劳作,成为繁华衡水县城的一支主力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