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台州地区胡公崇拜 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台州地区胡公崇拜 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鞠贵芹

胡公,民间称胡相公、胡公大帝,是金、衢、严、台等地民间信仰的区域性神祇,在浙东地区影响尤深。作为浙东城市,台州是胡公祭祀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胡公信仰核心区金华永康相比有独特之处。

台州是胡公信仰的辐射区

胡公原名胡则(963-1039),北宋前期永康县胡库村人。历史上,胡则是一位有才干的官员,26岁中进士,“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所到之处皆有政绩。胡则卸任后,向朝廷上书,奏免了衢、婺两州身丁钱(人头税),这更让百姓深切感念。后在民间和朝廷共同推动下,胡则由人变成屡显灵迹、“若水若旱,若疫若疠,有求无不应,有祷无不答”的万能神。胡公信仰的始发区和核心区是金华永康,台州是胡公信仰的辐射区。胡则既没在台州做过官,也没有直接为台州百姓造福,但胡公信仰却从宋代延续至今,是台州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州地区胡公崇拜历史及成因

学者推测,胡公庙最早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在永康出现,后逐渐扩展到衢、婺。元明清时期,胡公信仰继续扩散,清朝时“浙东千里,几无一邑一乡无公庙”。台州地区的胡公崇拜,始于南宋,盛于明清,延续至今。现在,台州九县(市、区)除玉环外,其他各地均存胡公庙。

胡公信仰被台州民众接受,除了地缘接近之外,最核心的因素是民众的实用心理,即胡公神的灵验。除此之外,也得益于人们的有意宣传,主要包括“友谊说”“亲眷说”“祖先说”。以“友谊说”为例,天台《方山胡公庙简史》记载,方山下胡崷村季氏祖先季孟宾与胡则同朝为官,互相倾慕。卸任后,胡、季同游方山,胡深为方山美景吸引,表示死后愿长伴方山。胡则去世后,季孟宾嘱咐子孙为胡塑像立庙,季氏后人遵嘱建胡公庙。仙居皤滩则流传着“胡公夫人陈思兰是皤滩人”的传说,黄岩区高桥街道高桥头村胡姓村民认胡则为其老祖宗。这种有意宣传,拉近了信众与胡公神的心理距离,为胡公信仰的传播奠定了心理基础。

台州地区胡公崇拜特点

台州现存胡公庙,呈以下特点:一是命名有差异,有的以胡公命名,如“胡公庙”“胡公殿”,有的不以“胡公”命名,如黄岩高桥灵福庙;二是祀一神与祀多神共存,有的胡公庙只祭祀胡公,有的胡公庙是多神共祀;三是有主祀神与从祀神之区别,有的庙胡公是主祀神,有的是从祀神;四是规模大、有影响力的胡公庙,今天仍保留着祭拜、求签、庙会等活动,是台州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公崇拜的文化意义

胡公崇拜,是台州民间信仰的一种形式。尽管民间信仰不同于宗教,但它具有宗教的功能。民间崇拜不全然是科学的,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切中民众的心理需求。与胡公崇拜相关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活动,如胡公庙会等,在物质、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今天,仍旧得以存续,说明其生命力极强,同时也丰富了民间文化。

在永康,胡公信仰相关文化活动与旅游产业相得益彰。台州也可将现有胡公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天台、仙居等地资源,与永康胡公信仰相呼应,将这些文化资源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该文为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8GHQ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