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二战德军从横扫欧洲到退守柏林,保障不配套和后备不足拖了后腿

二战德军从横扫欧洲到退守柏林,保障不配套和后备不足拖了后腿

关于德军在二战中的表现,其闪电战打击理论和战争初期的所向披靡,一直广为战史研究者们研讨,抛开战争性质不谈,德军在二战中的影响仍然可圈可点。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德军在二战中超强的先进装备和创新的打击理论在战争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而这些曾被德军一度视为战场优势,为何最终虎头蛇尾兵败沙场呢?

二战德军有先进的军事工业技术优势,却缺乏配套的后勤保障体系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德国理所当然要对战争的结果买单。但我们也要客观的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德国依靠什么来发动这么大的战争,也就是说他有什么资本来支撑战争的信心。

实际上,翻开德国在一战和二战前后的工业发展历史就会发现,德国有一套完整的工业发展体系,即使一战后德国受到英法巴黎和约的制约,仍然没有影响其内在的工业发展。早在一战期间,德国就表现出了有别于其它交战国的优势,其在飞行器和坦克战车的发展上就处于领先位置。

二战德军从横扫欧洲到退守柏林,保障不配套和后备不足拖了后腿

德国元首上台以后,他不仅探索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发展新路,还以此为契机迅速壮大了民转军的军事工业体系。雨后春笋般的民用航空学校为德国空军培养了无数优秀的飞行员,机车工厂普通工业学校制造出了随意就可改装成坦克火炮的拖拉机和普通汽车。

在创新理念上,德国一直有个很好的传统,那就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也是至今德国工业制造业一直排名世界前列的原因。好多二战爱好者对德军的军服和战场装备感兴趣,实际上,我们从德军制服上的纽扣到战场上的着装都能反映出德国当时的工业水平是超前领先的。

但是,我们也要一分为二来看待德军在装备先进上的优势,拿一个战例说明这个事实。德军准备发动库尔斯克会战时,元首发现新下线的坦克并不能抵挡住苏军的炮弹打击,于是下令5000辆坦克重新回炉加固,从而给苏军留出了两个多月的准备时间。从另个角度讲,这也是德军仓促发动战争的缺点。

二战德军从横扫欧洲到退守柏林,保障不配套和后备不足拖了后腿

德国有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德军也装备了先进的装甲集团军,但忽视了这些先进装备需要宠大的保障和伴随维修队伍,德军强大的进攻力量和闪电战的目标指向与落后的后勤保障及装备维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苏德战争的每场战役中,都有数不清的德军先进装备得不到油料补充和及时维修而丧失打击能力。

二战德军有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却缺乏打持久战的战争储备

不容置疑,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德军中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军事历史的优秀指挥员和军事人才,从曼施坦因到古德里安,从隆美尔到邓尼茨,每人都是一部战争巨著。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一战后诞生的诸多将领都随着二战的硝烟走向后台。而伴随着盟军的胜利,新生代的将领一批批走向成熟,原因就是盟军有持续的战争储备,而德军只是啃老本。

二战德军从横扫欧洲到退守柏林,保障不配套和后备不足拖了后腿

苏德战争爆发后,随着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的相继展开,德军总参谋部发现了一个巴巴罗萨计划没有想到的问题,那就是苏军的后备兵员源源不断涌向战场,这样的结果给德军带来了难题,一面是苏军使用人海战术来抵消德军的闪电战优势,另一面是德军后勤保障跟不上,兵员不能及时补充到位。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德军不得不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靠着机动占优势的装甲兵团来拖垮苏军,但这个结果同样是两败俱伤。仅仅用了一年时间的较量,到了1942年的夏天,苏军就在多个层面上占据着优势,打破了德军再次发动闪电战的幻想。

德军为什么不能象苏军那样拥有强大的后备储备呢?这与德国的战略纵深和国防观念有关。在德军眼里,他们只有进攻再进攻,而苏联却有辽阔的大后方和宽泛的战略大纵深,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有进退自如的基础。而且,从德军闪击苏联开始,苏军就开始了坚壁清野策略,这使得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代价,依靠马拉肩扛的后勤运输与滚滚向前的铁甲洪流形成了极不和谐的战场风景。而苏军强大的国防动员力量,无论是铁路运输还是战马奔驰,不仅在夏季,在冬天更是占据着极大的优势。

二战德军从横扫欧洲到退守柏林,保障不配套和后备不足拖了后腿

二战德军有速战速决的闪电战理论,却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战场环境

闪电战是二战德军的代名词,也是让德军快速占领西欧成功入侵苏联的法宝。翻开二战德军的战争史,闪电战和装甲打击基本就成了德军发起战役的两个必用杀器。但事实上,闪电战在德军入侵苏联以后,仅仅发挥了几个月的作用,在莫斯科战役中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是什么促使闪电战失效了呢?原因就是苏德战争的战场环境。

就德军来讲,发起闪电战应该具备的基础是,有强大的装甲打击力量和快速跟进的服务保障体系。但是,德军并不具备这个基础条件,说德军装甲力量强大,只是就它的单兵军事素质和单体装备打击力量相对苏军来说要强一些。而德军的后勤保障体系并不具备这个要求,先是巴巴罗萨计划没有把苏联的交通运输环境考虑进去,西欧与苏联铁路不接轨,铁轨宽度不一样,造成德军快速机动保障出了大问题,每个师团和连队都要配备大量的战马来伴随保障。

二战德军从横扫欧洲到退守柏林,保障不配套和后备不足拖了后腿

就装备打击需要来讲,油料能源是战场缺一不可的。但德军闪电战最需要的就是油料供应,不仅德国本土没有油田,只能依靠罗马尼亚油田来供应90%的战场需要,这也是德军急于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原因。

闪电战在苏联战场上的失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苏联幅员辽阔,斯大林和朱可夫在每场战役中都贯穿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先让德军猖狂一阵,然后关起门来打狗。他们依靠的就是身后广大的土地和丰富的战略资源。

综上所述,二战德军虽然经过了精心策划,也有先进的装备技术和创新的打击理论支撑,但不可否认的是,创新的打击理论缺乏速战速决的保障条件,先进的军事装备需要配套的保障技术伴随,德军正是在战场上出现后勤保障跟不上,快速打击又急功近利等情况后,战场形势才急转直下,并失去战场主动权由胜利走向失败的。

二战德军从横扫欧洲到退守柏林,保障不配套和后备不足拖了后腿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作者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