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貴州十二特色產業 在希望的山地裡“綻放”

貴州十二特色產業 在希望的山地裡“綻放”

多彩貴州網訊 曾幾何時,有一類貧窮,因山地而困。

峰際連天,溝谷縱橫,“樣樣都有一點、樣樣都形不成規模”曾一度是貴州農業的“標籤”。產業不興,攻堅難成。

2018年,“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的號角開始響徹貴州大地。曾經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如今調整了結構,優化了品種,推廣使用了新技術,“四季輪迴”變成了“四季調節”,循環速度加快了,到處都可見豐收景象,天天皆是春種日子。蔬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精品水果、辣椒、石斛、生態家禽、生態漁業等十二個重點特色產業經過兩年多的“孕育”,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

今年春天,有一種希望,在山地升騰。

贵州十二特色产业 在希望的山地里“绽放”

春寒未盡,“疫”猶未盡,貴州山鄉的春耕熱度卻持續升溫。“小康夢”的種子被貴州山鄉農民播撒到土地裡,“百姓富、生態美”的故事就這樣在中國西南的壩子、山坳、坡地上書寫。

梨花白 菜花黃 田間地頭耕種忙

東風吹綠草,布穀勸春耕。春耕和抗疫一樣“不等人”。

2月5日,春節剛過,貴州省農業部門就召開系統的視頻會議。新的一年,春耕備耕工作的重點同樣是圍繞農民增收,調整產業結構。

部署即行動。縱深推進產業革命,推動“轉變”正逢其時、正當其時:從自給自足向參與現代市場經濟轉變、從主要種植低效玉米向種植高效經濟作物轉變、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從“提籃小賣”向現代商貿物流轉變、從村民“戶自為戰”向形成緊密相連的產業發展共同體轉變、從單一種植養殖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

鄉村在“變革”中前行:堅持“八要素”,推行“五步工作法”;陳舊觀念破除了,產業調整起步了。

這個被新冠病毒“入侵”的春天,貴州各級政府為了這場變革的順利進行,打通了農資的“綠色通道”:加大與發改、交通、公安、市場監管、供銷等部門協調配合力度,將農資送到農民的田間地頭。

贵州十二特色产业 在希望的山地里“绽放”

轉眼驚蟄將至,“報春使者”油菜花按捺不住、競相開放,各地瀰漫著春的氣息。

這樣的氣息中,黔西縣紅林鄉安慶村土地蓋滿了雪白的地膜,村民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忙著培育中藥材頭花蓼。“在種植基地,既能掙錢,還能學技術。”他們的笑容裡,信心滿滿。

這樣的氣息中,凱里市爐山鎮洛棉村漫山桃樹、梨樹結滿了花骨朵,村民們穿梭于山林間,為桃樹梨樹除草、修剪枝條。“以前是荒山,現在春天是花園,秋天是果園。”他們的話語間,飽含欣喜。

這樣的氣息中,黎平縣雙江鎮雙江村的食用菌已經成熟,村民們保持距離,哼著小曲打理菌棒,再採摘、晾曬。“活不累,收成高,生活會越來越好。”他們的小調中,透著希望。

…………

目前,貴州春種面積已經超過700萬畝,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8%。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唐隆強分析:“貴州春耕備耕物資準備充分,夏收作物長勢良好,可以迎來夏季糧油作物豐收的開門紅。”

結構好 產量高 山地農業見風長

“種下了,收穫了,賣得出,固然是好。想要更好地發展,必須從‘因種致富’走向‘加工緻富’,咱們農民也要辦企業、賺大錢。”一位村主任如是思考。

這位村主任蘭江所在的龍里縣谷腳鎮茶香村,被當地人喚做“十里刺梨溝”。

這裡,還是貴州人工種植的刺梨的品種發源地,村民們都搞起了苗圃種植,不僅賣果,還賣苗。每逢刺梨春種秋播,或果子成熟的季節,來購買幼苗或收購果子的客商絡繹不絕。

贵州十二特色产业 在希望的山地里“绽放”

退休的老支書熊家明成立了貴州龍厚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其研發的由刺梨葉與桑葉、山楂葉組成“三葉茶”銷往深圳、廣東、北京等地。去年2月,他們又與貴州同濟堂藥業簽訂合同,開發刺梨口服液、含片等產品。

返鄉的農民燕啟富組建了龍里縣茶香有機刺梨專業合作社,其生產的刺梨乾、刺梨果脯、刺梨汁、刺梨酒等產品享譽省內外,部分產品還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產業鏈延長了,價值鏈提升了,利益鏈完善了。

黔中腹地,刺梨果與“王老吉”牽手;武陵山下,“梵淨抹茶”開始“國際範兒”;烏江之濱,竹子串起一二三產業鏈;烏蒙深山,威寧“三白”走俏東南亞市場……農戶們對“調結構”信心更足了。

步入決戰決勝之年,壩區“調優”正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聚寶盆”。貴州提出,將500畝以上壩區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把作物生產、加工與鄉村旅遊、民族風情、養生服務有機結合起來,推行“全鏈條”式產業融合發展。

今天春天,疫情帶來的損失,正從產業結構調整中“補”回來。

贵州十二特色产业 在希望的山地里“绽放”

千千萬萬的農戶期待著,3月,櫻桃將贈與春日裡的第一抹酸甜;5月,綠茶隨之帶來初夏的一抹芳香;7月,越夏蔬菜熱熱鬧鬧地上市;9月,油茶果沉甸甸地掛滿枝頭;11月,石斛的藥香在人們的餐桌上餘味悠長;而菌棒上的香菇、木耳、竹蓀等,一年四季都登場上演著別樣的精彩。

山地,也可以是“糧倉”。

山地中生長的作物,也可以是農民致富的“寶藏”。

專家來 教技術 貴州農業長翅膀

地處烏蒙高原的畢節,氣候高寒。如今向歐洲西部高緯度的荷蘭學習搭建了“一個棚”。有了這個棚,蔬果產量將實現翻倍。

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的現代農業溫室大棚,恆大集團無償投入1億元援建,共計4.6萬平方米。

這樣的大棚既能“保溫”,也能“控溫”。當冬日太陽光照不足,加溫管道混合閥和循環泵隨即開啟,通過熱水循環來自動調節溫室內部溫度,同時底部加溫管道還可作為省力化操作設備的軌道使用;當溫度達到規定值上限,天窗會自動打開通風換氣進行降溫,若效果不佳,高壓噴霧系統啟動,噴射冷霧降溫。

這只是科技“加持”貴州農業產業革命的一個縮影。

發展十二產業,貴州除了12位省領導帶頭抓具體、抓深入,還在全國聘請7位院士作為產業發展顧問,在省內組織專家組成專業團隊,對特色優勢產業品種開展技術指導。

贵州十二特色产业 在希望的山地里“绽放”

貴州高校也正重點建設10種直接相關的本科專業,包括植物保護、園藝、茶學、林學、森林保護、中草藥栽培與鑑定、動物科學、動物醫學、草業科學、水產養殖等。貴州大學還將人才鏈和知識鏈轉化扶貧產業鏈,組建起12支服務農村產業革命產業專班的科技團隊,專家教授帶領“博士村長”們深入鄉間,為農民們答疑解惑。

今年春,貴州省農業農村廳實行“廳長包片”“處長包縣”,100餘名廳處級幹部及時下沉到地塊,緊盯各地因地制宜選準替代產業、加快農資儲備、加強技術培訓。

貴州大學則公佈了百名專家團名單及電話。他們利用電話、短信、微信、公眾號、遠程視頻、掌中寶及其他直播平臺等方式開展春耕備耕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專家講座等,將實用技術傳遞到千家萬戶。

科技興農,扭轉的又豈止是溫飽,改變更多的,是生產方式,是未來。

貴州的鄉村,處處可見綠意蔥蘢,那是山地的色彩,更是生機與希望。

(執筆/李思瑾)

編審:李蓓

審籤:王幸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