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贾平凹代表作之一,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读者却说不如《废都》

说到陕西作家,贾平凹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做为陕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贾老向来以“高产”而闻名。而关于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也是一直以来都争议不断,很多人至今仍然津津乐道的还是那部号称被禁了16年的《废都》。

贾平凹代表作之一,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读者却说不如《废都》

在很长的时间里《废都》似乎和贾平凹这三个字画上了等号,人们也似乎都在用约定俗成的看法来审视这位陕西本土作家。

当然,贾老的作品除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让人面红耳赤的情结之外,更多的是源于他生活的地方的经历,而这些经历也成了他作品中独一无二的“标志”,让人印象深刻。

而除了《废都》,《秦腔》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贾平凹代表作之一,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读者却说不如《废都》

关于《秦腔》

《秦腔》完成于2004年,是贾平凹第12部长篇小说,并于次年4月获得了我们国家文学作品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

作品是根据贾平凹的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的故事发展而来的,算得上是作者的半自传体小说,据说故事中的很多人物事件都是有原型的。

而小说的情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读完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认为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定是故事中那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描述了,让人浮想联翩。在这之前只有马尔克斯的笔下才能看到的情节,现在一幕幕真实的发生在了陕西南部的一个小乡村里,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贾平凹代表作之一,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读者却说不如《废都》

山西省丹凤县,贾平凹的故乡

贾平凹的作品一向文笔细腻语言朴实,这一点倒是有些马尔克斯的影子,作品中对于细节的描写达到了显微镜的级别,恨不得将一座房子里所有的物品都描述殆尽,而即使是这样,厚厚的一本书让人读起来也不觉得枯燥。

《秦腔》的故事是从一个“疯子”嘴子讲述出来的。在陕西,每一个村子似乎都有一个“疯子”,而大多数“疯子”都是一个充满着悲情色彩的喜剧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笑主题,或者是人们讽刺、挖苦、调侃的对象,而对于这种人的悲哀又有多少人愿意了解呢?书中的主人公既是这样一个人,但他却似乎又不觉得自己是个悲剧——当然,或许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据贾平凹的描述,书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

整部小说描述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价值观的改变,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环环相扣的情节转折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似乎也跟随着贾老走进了他的家乡,目睹着“清风街”里来来往往的人和事,而时代的变化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渐渐的体现了出来,时代是不停向前进的,社会转型期农村的现状和未来事什么样子的呢?这或许是个问题。

这部作品讲了什么

在网上能看到很多抨击这部作品的消息,而多数网友的观点都是“不如废都”,不过在我看来却恰恰相反,《废都》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人物故事,而《秦腔》讲述的是另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甚至连一个普通人都算不上,更不是“人才”或者“天才”,和传统作品里主人公“伟光正”形象不同,小说的主人公竟然是一位智商略微有些让人“着急”的人,被村里人当成“疯子”——说的直白点就是类似于“阿甘”那样的人物,但他的命运似乎和阿甘大相径庭。

贾平凹代表作之一,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读者却说不如《废都》

《秦腔》插图

主人公名叫引生,父亲是前任村主任,因为一些原因早早的过世了,而引生的母亲也很早就不在了,没有兄弟姐妹,自然也没有媳妇,这样一个“无父无母无兄弟姐妹无媳妇”的人物,在任何一个村子里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了,甚至是做为村子里的“边缘人”存在着,但在贾平凹的作品里,他成了整个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人。

引生是孤独的,他的家是父母留下的一间破屋子,屋子年久失修无人打理,自然也是破落不堪。日常陪伴他最多的只有“老鼠”和“蜘蛛”了。

除了这些,村子里的“大户人家”却是另一番景象,而那些大户人家才是影响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

作品的主线是白家和夏家两个大户的故事。白家早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斗争。

三十年里,清风街以白、夏两大户以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加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难舍情怀,土地的流失,清风镇上人们的勾心斗角,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故事中的人物错综复杂,关系又复杂多变,但贯穿始终的则是定期在村里举办的秦腔戏了,每次的“搭台唱戏”引生都不会错过,这也是全村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因此,秦腔成了那时候人们唯一的精神寄托,也成了剧情发展的催化剂。

“秦腔爱好者”

现实中的秦腔是门艺术,如今很多老人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着那些本土节目里的“名角”的表演,时而吼上一嗓子,而年轻人大多对这种艺术不再感兴趣。平日里公园和街边也是老人们“吼秦腔”的地方。做为“老陕”贾平凹自然对秦腔钟情,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有了熏陶。

贾平凹代表作之一,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读者却说不如《废都》

公园是老人们唱戏最常见的地方

“秦腔迷”贾平凹

据说贾老师自三岁记事起就骑在大伯的脖颈上看戏,等大一些懂事了就自己趴到台角上,听花旦青旦唱悲戚戚的调子,不觉得就泪流满面,常常挨了舞台监督的脚瑞还不动弹。

每年的正月十五,三月三,端午中秋寒食节,都是村里搭台唱戏的热闹时候,这些日子也记录了一年里的春夏秋冬,伴随着人们的劳作和生活。

秦腔的故事大多是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通过秦腔,贾平凹从小就知道了奸臣害忠良,知道了小姐思相公,知道了杨家将的英武,知道了白娘子祝英台的痴情,秦腔故事是他道德启蒙的第一课,也在他感慨世事时引用得最多。

正是对于秦腔的喜爱与了解,让贾平凹将秦腔运用到作品中去,给整部作品打上了浓重的本土标签,而他说的“立碑”,也不外乎如此了吧!

贾平凹自2003年初开始动笔写作《秦腔》,历时近两年,四易其稿。是作者费时最长、修改最多、最耗心血的一部作品。

我眼中的《秦腔》

陕西人一直都有恋家的情结,而陕西作家写作业大多离不开“故土”,从文学泰斗柳青开始,到后来的路遥、陈忠实等名家,作品中无一不体现出浓浓的乡土情节,而这些故事往往让人倍感情切。

贾平凹代表作之一,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读者却说不如《废都》

《秦腔》插图

但《秦腔》似乎是个异类,里面没有城市发展的进程,也没有个人奋斗的努力,更没有太多对于家乡的美的宣传。有的似乎都是街坊邻里的嚼舌根,互相猜忌的小算盘,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里是否必须是非黑即白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毕竟现实中亦不会如此,故事中老村主任的坚韧执着让他成为了村子里的“强人”,也因此村子里在一段时间是被治理的井井有条的,但表面的安详却无法掩盖背后的混乱,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各种新老交织的问题也显现了出来,而任何方法论都会被时间拿来做检验。

老书记在对于现实的认识太过迂腐,他过时的想法早就不合时宜了,但可悲的是他仍然认为他是对的,而年轻的引生自喻为“老主任身边的一条狗”,也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在村子里或许有那么一些闪光点,似乎能够证明他的存在。

或许只有引生才是快乐的吧,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信仰在哪,而他的信仰又是那么的触手可及,毕竟大厦倾塌的时刻即使是一块残砖破瓦也有可能扭转战局,就像电视剧里那些“成功人士”一样,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能成就一番大事,而贾平凹的《秦腔》是残酷的,引生没有办法改变结局,他甚至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对于单恋许久的白雪,也只能通过各种“下三滥”的手段和自己为是的感动来麻痹自己,要说引生的痛苦,莫过于对于儿女情长的折磨了吧,可这对于他来说又是多么的遥不可及。

书中有多少看似荒诞的情节不正是我们所经历的吗?现实的美好有多少是包装出来的我不太清楚,但现实的残酷却是历历在目,“知世故而不世故”或许才是真正的境界吧,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有时候反而显得更加的真实,就如同清风街人们对鬼神的崇拜一样——

清风街的村民对鬼神魂魄非常迷信,他们相信世上有鬼神的存在。中星爹在家中上演一出神秘的“求寿仪式”,祷告神灵以院中的十二棵树各减一岁为自己多添十二年阳寿引生犯病的时候,人们以为他是撞上屈明泉的鬼魂,便拿桃木条抽他以驱鬼大婶连续几天头疼,浑身不自在,三婶便在水碗里立了筷子驱鬼,而筷子居然直戳戳立在碗中,便验证了鬼魂的存在,这便是夏天仁的鬼魂,他还托梦给夏天智说房子漏水了,待去查看,发现坟上果然有个老鼠洞。

我们平日里对于鬼神之说嗤之以鼻,但在真正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又何尝不寄希望于不知名的神明呢?电视剧里弱者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总会有侠客出来相救,而现实中的侠客又在哪里呢?对现实的逃避让我们沉迷于各种被包装的电视剧情节中,那些剧中的“精英们”开场似乎和我们有着同样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但总是在不经意间有贵人相助或是靠自己的奋力一搏从而实现了人生的扭转,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靠着奋力一搏走上人生巅峰的呢?更别说贵人相助这样扯谈的情节了。

贾平凹代表作之一,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读者却说不如《废都》

成功是需要包装的,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那些表面的风光必然是背后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和挫折才换来的,而又有多少人会把那些故事拿出来和人分享呢?《秦腔》中所描述的情节,不就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中人们的虚伪和自私。

写在最后

优秀的作品自己会说花,能否流传下去也是需要时间来考验,而读者就是小说最好的炼金石,记得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到过“高质量的书的作者起码得先去世30年”,这句话有些夸张,但相信好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网上对贾平凹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我仍然认为他是陕西不可多得的文豪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