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么是“清华简”,你了解多少?

忘忧清乐阁主


最近这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古文字学界乃至经学界中最广受关注、影响最大、也最重要莫过于“清华简”了。大名鼎鼎的“清华简”,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一致关注和惊叹,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最显赫的学问。那么这清华简究竟是何方宝贝呢?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简称。2008年7月15日,清华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了一批战国竹简,受到校方高度重视。清华大学立即组建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由李学勤先生出任主任并组织专家进行了清理、保护和拍照。10月14日,校方又邀考古学、古文字学方面的名家权威对这批竹简进行了观察鉴定。专家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清华简


根据专家研究和碳14的测定,这批竹简包括整支和残片共有2388枚,是战国中晚期文物(公元前300年上下),主要内容为经史类典籍,而且其中的大多数从未见于史书,是前所未见的珍贵史料,文献价值极高。根据研究还原,清华简原来应该在1700支以上,绝大多数竹简上都有文字,一般都比较精美整齐,保存良好,清晰可辨。少数竹简上还绘有图形,颜色相当鲜明。

清华简


其实建国后中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的简牍文书,其中不乏量极大的里耶秦简和走马楼三国吴简等,但是这些大批简牍的性质主要是公文、档案,对于正史的记载是一个补充,而且很多简牍本身并不珍贵,保存也很差,价值不高。“清华简”与众不同的是,其内容是经史典籍,已经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核心,而且数量庞大,保存极为完好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众所周知,中国文明素来重视经学,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都是建立在寥寥几部先秦典籍上的。但自秦朝焚书令后,先秦典籍几乎全部丢失,只有极少数的典籍被偶然保存了下来,被历朝历代的学者看做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对其加以注释和理解,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化史。清华简正是秦国统一前楚国的典籍,对于中国经典来讲具有无与伦比的珍贵意义.


在中国经学研究中,一个新字的发现和解释都有可能是重大突破。而先秦最重要、影响中国政治文化两千年的典籍“六经”中,清华简就包括了《诗》、《书》、《礼》、《乐》,这对中国经学史来讲是前所未有的大发现。尤其重要的是《尚书》,清华简中的《尚书》甚至有是前所未见的篇目。


专家认为清华简有五大价值,第一,其中的《尚书》是前所未有的重要发现,至关重要;第二,解决了很多中国学术史长期争论不休的重要难题;第三,发现此前从未见过的《诗经》篇目;第四,记载了关于楚国历史和地理的珍贵史料;第五,提供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关于楚国文字的大量实物。整体而言,清华简的横空出世一定会极大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其价值之高,难以估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参考文献

李学勤:《初识清华简》


历史研习社


一、清华简如何进入清华?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俗称。这批竹简据说在2006年冬流入到香港。由于竹简交易市场有假简充斥,它们的真实价值很晚才得到确认。有清华校友出手将它们买下,并捐献给清华大学。2008年7月15日,这批竹简结束流浪,进入清华大学。

一个月后,8月14日,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荊州博物馆的11位学者专家(包括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教授、复旦大学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教授等,都是当今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等学科领域最具声望的学者)共同为之做了鉴定:

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鉴定组认为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经碳14测定证实,这批竹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算是为数较多的。

但是,这批竹简出自何方,其主人是谁,现在都已经不可考。因为是本身就是通过非法渠道流入香港的,估计是盗掘的,无法根据交易线索追究其出处。

竹简在香港流落一段时间,部分竹简开始发霉变质。清华大学为这批简书建立了一个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以已故著名古文字专家李学勤先生为主任,紧急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竹简,同时着手整理这批竹简。

二、清华简的内容与价值

清华简大多为经史类典籍,包含大量“连司马迁都没有见过的”文献资料,为我们认识古史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视角。

在已经释读的简文中,最激动人心的是发现里面有《尚书》诸多佚篇,证明东晋流传的所谓古文《尚书》系伪造,为古史争议提供重要史实依据,其失而复得对经学史影响深远。

此外还有多篇重要文献,是战国以后历代学者都没有见过的,如《系年》篇,全篇138支简,每支简背有编号,共3875字(包括合文与重文)。全篇原分23章,每章相对独立,章尾有标志,简尾留白。内容自武王克商开始,一直到战国早期三晋与楚大战、楚师大败结束。《系年》提供了一些前所未知的重要史料,尤其是前四章有关西周晚期与后四章战国早期的史事。

又《筮法》篇,据李学勤先生介绍:

“《筮法》简保存良好,没有明显缺损。入藏时,简册的前半部分已经分离散乱,后面部分仍保留原来成卷的状态。简长35厘米,共63支,每支简尾正面有次序编号,所以在简的编排上没有疑难。简上的文字是分栏书写的,还插有图形,整篇看来很像是一幅帛书。”

“简文详细记述了占筮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列举了许多数字卦作为占例。这些数字卦的结构,与天星观简、包山简、葛陵简等楚简所载实占的数字卦,形式基本一致。《筮法》的出现可能为数字卦的研究打开新的局面,也将给易学的进展带来新的契机。”

2014年1月发布的第4辑成果中的《算表》,还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算表》简书共有21支,形制比较特殊:竹简上端凿有圆孔,孔内有丝带残留。2010年7月,数学史专家进行鉴定后认为,这21支竹简不仅具有数字特质,更具有运算功能,是一份实用的运算表,并建议将之命名为《算表》。

《算表》呈表格形态,核心部分是由“九”至“一”及其乘积“八十一”至“一”构成的九九乘法表;扩展部分一端为“半”与“半”的乘积“锱”(四分之一),另一端被乘数及乘数分别扩至十倍,也就是最大为“九十”与“九十”的乘积“八千一百”。通过丝线交叉,运用交换律将两位数乘法转换为四个交叉点数字相加,实现快捷运算。

《算表》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实用算具,利用这套《算表》,不仅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乘除,还能计算包含分数1/2的两位数乘法。前国际数学史学会主席道本周指出:“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实物。”

2017年4月23日,清华简《算表》在北京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算表》是中国留存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实物的空白,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

清华简,以其丰富的绝版文献,正在部分改写中国的学术史。


三、清华简目前进展

到2018年7月,共整理发布了8辑研究成果,现在还没有整理完,但已经完成的部分就足够震撼了。

第一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收录《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楚居》共9篇简文。

第二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

收录一部失传2300多年的历史著作,工作人员将之命名为《系年》。

第三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

收录《傅说之命》《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6篇。

第四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

收录《算表》《筮法》《别卦》三篇。

第五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

收录《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文献,其中有五篇是传世文献未见之篇章。

第六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

收录5篇战国佚籍,分别为《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子产》《管仲》和《子仪》,记录了春秋时期郑、齐、秦、楚诸国史事,皆为前所未见的篇章,其整理公布为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前三篇文献都涉及郑国史事。

第七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

收录四篇战国简册,均为传世文献未见的佚籍。其中份量最重的一篇为记述春秋晚期吴越史事的《越公其事》,叙述越王勾践兵败,委屈求成,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依次实施好农、好信、征人、好兵、饬民这“五政”,重新崛起、最终灭吴的故事。

第八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

收录8篇文献,竹简107支,均是前所未见的战国佚籍,分别为《摄命》《邦家之政》《邦家处位》《治邦之道》《心是谓中》《天下之道》《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虞夏殷周之治》。



参考文献:

李学勤:《我国三十年来的古文字与古代史》《初识清华简》《清华简整理工作的第一年》《清华简九篇综述》《清华简与数字卦问题 》等。

刘国忠:《走近清华简》。

梁启超:《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

陈梦家:《尚书通论》。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刘起釪:《尚书学史》。


金台望道110



清华竹简是由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自香港抢救回归。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清华简的内容有60余篇。有多篇《尚书》内容。

《保训》、《耆夜》等篇章是毁于焚书坑儒,遗失2000多年的《尚书》篇目。还有多篇《诗经》不见于今本《诗经》。以及专门记载楚国历史的《楚居》。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进行了年代测定。其年份是公元前305年左右,即战国中后期。

清华竹简可能是被盗墓等非法途径出土的。然后流入香港古玩市场。

清华竹简有重大意义:

一是对华夏文明有着重大意义。

二是进一步验证了古人对《尚书》的定论——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背诵出的28篇《尚书》是真正的先秦典籍。古文《尚书》是伪书。

三是进一步验证的孔子去世之后,几千篇的全集《诗经》依然流传于世。

四是清华竹简的出土。推翻了秦朝粉丝编织的谎言。


这个图片的的文字是狗奴们编造的。楚国文字五秦国相同。也有小篆、隶书等字体

附录:《尚书》资料:孔子修订的儒家教科书有120余篇,秦朝全部毁于焚书坑儒。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28篇,有尧舜禹汤、武王伐纣、周公营建洛阳城、平定叛乱等内容。其中还有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等法治思想。


杨朱学派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2008年7月,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这批竹简于2008年7月15日被运到清华大学。校方立即组织专家,用3个月时间对它们进行了清理保护。据清理后统计,清华简中整简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简上一般都有文字。   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简上的墨书文字出于不同书手,风格不尽一致,大多精整清晰。有少数简上还有红色的格线,即所谓“朱丝栏”。   2008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邀请了李伯谦、裘锡圭等11位专家对这批竹简进行观察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2008年10月14日,由11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得出结论: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内容大多为前所未见的“经、史”类书。   为了印证这一论断,2008年底,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矫正后,得到的数据为公元前305加减30年,即战国中晚期之际,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   另外,专家还请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对竹简残片的含水率做了测定,结果是400%,这是曾经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结果,现代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李学勤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壹条杂谈


【关于《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竹简”一词听起来年代久远,满怀求知若渴崇敬之心,建议请将“原著”通过有线、无线、多媒体公之于众,让古史爱好者一睹千年古书风采,到底是陶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还是蝌蚪文写的著作,外行可以瞻仰至圣先贤大作,内行也可增长上古书法文意辨识能力,也可集思广益共研这两部著作的真伪,利国利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