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四知財”與“三不惑”

“四知財”與“三不惑”

【楊震字伯起。弘農人也。遷東萊太守。道經昌邑。故所舉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十三《後漢書三》。

“四知財”與“三不惑”

這個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不收四知財的典故。楊震,字伯起,弘農人,遷官東萊太守。赴任途中經過昌邑,以前所舉薦的秀才王密正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求見。到了晚上,王密身帶黃金十斤,準備贈送給楊震。楊震說:“身為老友的我瞭解您的為人,而您卻不瞭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麼?”王密說:“在黑夜裡是沒有人知道的。”

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您知,怎麼說沒人知道?”你看楊震即使是在黑夜裡,在一般人看起來沒有人知道的時候,也不願意接受饋贈、接受賄賂。因為什麼?因為古人他明白“舉頭三尺有神明”,天理昭彰。所以他能夠做到慎獨,即使是一個人在的時候,看似沒人的話,其實是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楊震他為人公正廉潔,子孫們經常吃粗食淡飯,外出時步行,也不乘車。在老朋友中有年紀長的,就勸他為兒孫置辦產業。可是楊震怎麼說?楊震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他說:“讓後世人們稱他們是清白官吏的子孫,以此作為給他們的遺產,不也是很豐厚的嗎?”

楊震的這一個典故被後人重視,把他們家的堂號就取名為“四知堂”。凡是楊家的子孫,從這一個匾額下走過的時候,都會提醒自己:我們的祖先不收四知財,那我作為他的子孫,怎麼能夠貪汙受賄、違法亂紀,讓我的祖先抹黑,給我的祖先抹黑?

果不其然,楊震的這種廉潔作風,無形之中影響了他的兒子。他的二兒子叫楊秉,在漢桓帝時候任太尉,這個太尉也是三公之一,每逢朝廷有過失的時候,他都是盡忠規諫,很多時候都被採納。楊秉生性不飲酒,而且很從容地說:“我有三不惑。”哪“三不惑”?就是不被酒、色、財所迷惑。

你看這三不惑,在現在很多領導幹部來說,都是很難做到的。很多人特別喜歡酒,說無酒不成席。實際上古人對於飲酒的過患看得很多,描述得也很多。你看一個人平時文質彬彬,說話慢條斯理、有條不紊,但是喝醉酒之後就胡說八道,然後還吐了一地,威儀掃地,讓人看了之後生不起任何的恭敬之心。

所以古人說怎麼樣戒酒?就是有一個好方法,當你清醒的時候,你看一看喝醉酒的人醜態百出的樣子,不受人尊敬的樣子,你就知道自己喝醉酒之後是什麼醜態了,看了之後,你以後就不願意再醉酒了。

還有戒色,很多人喜歡貪色。《尚書》上提醒說“天道禍淫最速”。

對於財,其實一般人也很難放下。見錢眼開,因為有錢,可以滿足自己很多的慾望。中國古人也說,說你即使再有錢,其實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沒有必要為這些身外之物鋌而走險。所以我們明白這些道理的話,就知道應該去追求什麼,應該去看淡什麼、放下什麼。

楊震他的行為不僅僅影響了自己的兒孫,也受到了後人的尊敬。譬如說唐太宗有一次經過楊震大人的墓,他也是仰慕楊大人的德行,親自去祭拜,寫了一篇祭文祭奠他。當時的房玄齡大人看到了就說,說:“楊大人的在天之靈應該很寬慰,因為經過幾百年之後,天子還親自給他寫祭文。”

楊家的後人現在遠赴海外,但仍然不忘祭祀祖先。像一九九五年的時候,在緬甸,“四知堂”的楊家後人,擴建四知堂,為的就是能夠容納更多的子孫來祭祀。

所以我們看到,楊震的德行庇廕了他的後人一千九百多年,使得楊家代代都有賢人出現。不僅如此,我們經常把楊震的故事分享給大家,大家聽了之後都深受感動、深受教育,他不僅僅庇廕了自己家的子孫,也庇廕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子孫。所以後代之所以綿延不衰,什麼原因?就是因為祖宗有德行。

“四知財”與“三不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