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張小龍:年薪近3億的微信之父,經手的每款產品,都成為傳奇

1998年,凱文·凱利就在《新經濟·新規則》一書中預見過互聯網企業的這一經典特徵,他稱之為“流變”:網絡經濟從改變進入流變狀態,流變推翻既有事物,為更多創新的誕生提供溫床,這種動態或許被看作“複合再生”,它源於混亂的邊緣。

唐沐所描述的場景便是騰訊應對流變的策略:隨變而變,永無定法。

馬化騰把騰訊的漸進式創新解釋為“小步快跑,試錯迭代”。在他看來,也許每一次產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堅持每天發現、修正一兩個小問題,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來了,自己也就很有產品的感覺了。

馬化騰是如何做到對每一個產品瞭如指掌的?

其一,像普通用戶一樣,每天輪著使用每一個產品。

其二,經常到各個產品論壇如論壇、博客、RSS訂閱,去“潛水”,聽不同的聲音和反饋。

高端用戶不屑於去論壇提出問題,做產品的就要主動追出來,去查、去搜,然後主動和用戶接觸,幫助解決。

在馬化騰的推動下,騰訊形成了一個“10/100/1000法則”: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博客,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

張小龍:年薪近3億的微信之父,經手的每款產品,都成為傳奇

1

把QQ郵箱做到最優,超過網易

2005年,張小龍帶著一支不到20人的團隊併入騰訊,受命重建QQ郵箱。

張小龍說:“我們接手郵箱時,QQ郵箱每天只有幾萬人的訪問量,公司內部已經沒有人在負責這個業務了,就連郵箱代碼都沒有人管了。”

張小龍帶著他的小團隊重新搭建整個系統,然而在一開始的兩年裡,張小龍的工作非常不順利。

新版QQ郵箱是一個既複雜又笨重的傢伙,日後張小龍承認:“併入騰訊的前兩年,我覺得自己應該當一個管理者,產品的事情讓團隊的人去做就行了。說老實話,我個人沒有太關注它的體驗,幾乎很少參與到產品的設計中,結果出了大問題。”

到2006年10月,張小龍團隊決定放棄之前的繁複路線,轉型做一個輕便的極簡版。

這一次,張小龍徹底改變風格,重回一線。“從極簡版開始,我真正投入去做一些我自己掌握的產品體驗,我怎麼說就怎麼做,任何一個元素要改都必須得到我的同意才行,我會全程參與到這個產品的每一個功能體驗中。”

極簡版保持了一個極快速的迭代節奏,每兩週,最多三週會發佈一個新的版本。在這種快速迭代中,馬化騰也投注了極大的熱情。

在郵箱領域,他的對手正是多年前的那個惠多網網友丁磊,網易靠郵箱起家,形成了很大的競爭優勢。

馬化騰深度參與到產品的體驗中,他的辦法也挺簡單,就是反覆使用,在使用中不斷提出需要改進的細節。

張小龍還舉了幾個例子:“一個讓QQ郵箱獲得廣泛口碑的創新是對大容量附件的發送功能。與其他郵箱通常只能發送5M左右的附件不同,QQ郵箱將附件容量擴大到了1G,這一功能獲得了許多辦公室白領的歡迎。Gmail到它退出中國市場的時候都還沒有這個功能。還有比如‘發送狀態的查詢’,你一發完郵件,就可以看到這個郵件有沒有發到對方的服務器上,這個是騰訊率先做出來的,後來網易也跟上了。再比如‘分別發送’功能,我將一份拜年賀卡同時發送100個人,但接收方看到的是單獨發送的狀態,他會有一種獨享感。”

張小龍:年薪近3億的微信之父,經手的每款產品,都成為傳奇

到2008年的第二季度,根據艾瑞的第三方數據顯示,QQ郵箱的用戶超過網易郵箱,而這在兩年前,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到年底,馬化騰把一年一度的騰訊創新大獎授予QQ郵箱團隊。

在後來的一年多里,QQ郵箱用戶一直保持著快速的增長態勢。

做產品研發,需要把自己變成白痴。張小龍的解釋則更有趣:“那就是瞬間變成‘白痴級用戶’的速度。”他半開玩笑地說:喬布斯能在1秒之內讓自己變成“白痴”,我們當然不如他,但一定要讓自己變成“白痴”。

做產品要做口碑就要關注高端用戶、意見領袖關注的方向。以前,我們的思路是抓大放小,滿足大部分“小白”用戶的需求。但是現在來看,高端用戶的感受才是真正可以拿口碑的。

關於“體驗迭代”,產品經理要把自己當成一個“最挑剔的用戶”。

在設計上我們應該堅持幾點:不強迫用戶;不為1%的需求騷擾99%的用戶;淡淡的美術,點到即止;不能刻意地迎合低齡化。

在產品的總體構架及運營上,則可以採用下述的策略:交互功能:“Don't make me think!”(別讓我思考!);美術呈現:“儘可能簡單”;產品設計:“讓功能存在於無形之中”;運營要求:“不穩定會功虧一簣”;總體要求:“快速,穩定,功能強,體驗好”;發現需求:勤看BBS和Blog。

在過去的幾年裡,張小龍負責的郵箱業務幾經曲折,終於漸漸趕上了網易,還得了公司內部的年度創新大獎,這讓他稍稍可以自慰。

張小龍:年薪近3億的微信之父,經手的每款產品,都成為傳奇

然而,郵箱的盈利模式一直模糊不清,在以營收論英雄的騰訊體系內,偏居廣州的張小龍團隊一直遊離在邊緣地帶。

2

開發類似kik的產品,打敗米聊

張小龍在自己的騰訊微博上打下了一行煙霧繚繞的“心情”:我對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樣,不支持電話功能。這樣,我少了電話費,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話,用Facetime跟我視頻。

kik是一款剛剛上線一個月、基於手機通信錄的社交軟件,它可在本地通訊錄上直接建立與聯繫人的連接,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免費短信聊天。從功能上看,kik是一款簡單到極致的跨平臺即時通信軟件——它不能發送照片,不能發送附件。

2010年10月19日,kik登錄蘋果商店(App Store)和安卓商店(Android Market),在短短15日之內,吸引了100萬名使用者。

張小龍透露,他是在QQ郵箱的閱讀空間裡第一次知道kik這個新產品的,“閱讀空間類似於谷歌閱讀助手(Google Reader),我有一個習慣,每天都會去那裡看看大家在關心什麼,互聯網領域又有什麼新鮮東西誕生了”。

他給馬化騰寫郵件,建議由他的廣州團隊做一個類似kik的產品,馬化騰當即回覆同意。

與張小龍幾乎同時注意到了kik的,是中國互聯網界的另外一個傳奇人物——雷軍。2010年12月10日,反應迅速的小米僅僅用了1個月的開發時間,發佈了中國第一款模仿kik的產品——米聊,先是Android版,繼而是iPhone版。

雷軍說:“如果騰訊介入這個領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們成功的難度越大。據內部消息,騰訊給了我們3個月的時間。”

雷軍所獲悉的情報來自騰訊深圳大本營,他的視線沒有注意到廣州的一支小團隊。張小龍的類kik產品立項於11月20日,從時間上看,大概比雷軍遲了將近1個月,他帶領著一支不到10人的小團隊——其中有幾位是做“手中郵”的,還有兩個是剛剛入職的大學畢業生,用不到70天的時間完成了第一代研發,“當時快過年了,Symbian版本調試老是有Bug,搞得幾個開發人急紅了眼,一直到放假的前一天才把問題找到了”。

3

2011年1月21日產品推出,定名為“微信”。與米聊不同的是,張小龍先發布了iPhone版,然後才是Android版和Symbian版。

微信的開屏界面是張小龍親自選定的,“我們的UI給出了好幾個方案,其中一個是月球表面圖,有很浩瀚的宇宙感,我建議改成地球。上面是站一個人、兩個人還是很多人,也討論了一陣,最終決定只站一個人”。

微信的第一批用戶是互聯網的從業人員,微信1.0版幾乎沒有收到市場的任何反響,和歐美不同,中國的電信運營商提供了豐富的套餐服務,正常用戶每個月的包月短信根本消費不完,以省短信費為賣點的類kik產品,在中國完全沒有出路。

微信1.2版迅速轉向圖片分享,然而,用戶反響仍然不熱烈,手機圖片分享還是無法構成一種基本需求。雷軍的米聊也快速地行進在迭代的小徑上。

2011年4月,米聊借鑑香港一款名為Talk Box的同類產品,增加了對講機功能,用戶突然變得活躍起來。5月,張小龍的微信新版本也及時地增加了語音聊天功能,用戶猛然間出現井噴,用戶日增數從一兩萬提高到了五六萬。

張小龍繼續帶著團隊狂奔。“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相繼上線,持續的迭代讓人驚喜連連,卻也引來不同的爭議。

在與微信的賽跑中,雷軍團隊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然而一些基礎性能力的薄弱還是在大型社交戰役中暴露了出來。因用戶數的激增,米聊的服務器曾在一天裡宕機5次。此外,由於跨地域、跨運營商等因素影響,網絡質量差距很大,經常會有某個地區的米聊用戶集體掉線的事情發生。

到了7月,微信推出“查看附近的人”功能,用張小龍的話說,“這個功能徹底扭轉了戰局”。在此之前的半年裡,微信的用戶數未曾突破100萬——在騰訊內部,一個半年用戶數不能超過百萬的產品幾乎微不足道,然而,7月份之後,微信的日增用戶數一躍達到了驚人的10萬以上,而這是在沒有動用任何QQ資源的前提下實現的。

張小龍:年薪近3億的微信之父,經手的每款產品,都成為傳奇

在2011年的下半年,馬化騰以超乎尋常的熱情關注微信的每一次迭代與用戶數變化,正是在他的決策下,偏居一隅的廣州郵箱團隊扮演了匹馬救主的“白衣騎士”,它同時宣佈微博的戰爭已經結束了。

2012年3月29日凌晨4點,馬化騰在騰訊微博上發了一個六字帖:“終於,突破1億!”

此時,距離微信上線僅433天。在互聯網史上,微信是迄今為止增速最快的在線通信工具。QQ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1億,用了將近10年,Facebook用了5年半,Twitter用了整整4年。

4月19日,微信推出新功能“朋友圈”,微信還宣佈開放接口,支持從第三方應用向微信通訊錄裡的朋友分享音樂、新聞、美食、攝影等消息內容。

“朋友圈”的出現,對微信來說是一個醒目的轉折性路標,它意味著這款通信工具向社交平臺的平滑升級,由此,一個建立於手機上的熟人社交圈正式出現。在隨後發佈的微信4.2上,繼而推出視頻通話功能。

8月23日,微信公眾平臺上線。公眾號的推出,是張小龍團隊的一個“發明”,它兼具媒體和電商的雙重屬性,從而革命性地改變了中國互聯網以及媒體產業的既有生態。

公眾號推出後,擁有持續創作能力的精英寫作者敏銳地發現,這一模式更適合沉浸式寫作,而其傳播的路徑由熟人朋友圈發動,且在通信和社交環境中實現,因此,具有更為強大和有效的輿論效率。

同時,經由訂閱而產生的粉絲(訂戶)有更強的忠誠度,且易於管理互動。很快,越來越多的寫作者開通了自己的公眾號,它們被稱為“自媒體”,這是一個由中國人獨立創造出來的新概念。

在後來的幾年裡,報紙、雜誌等媒體出現雪崩式的倒塌,一個全新的輿論生態在微信平臺上赫然出現。

公眾號也開拓出一片陌生而新穎的商業天地,商家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發佈資訊,獲得了精準的用戶,無論是服務互動還是商品販售,都具有了新的可能性。由於公眾號內植於社交環境,導流和呈現的成本大大低於傳統意義上的APP,因而產生了對後者的替代效應,在公眾號上線的15個月後,微信平臺上的公眾號數量達到了驚人的200萬個,保持了每天新增8000個的紀錄——到2015年10月,公眾號數量突破了1000萬。

它的成功讓騰訊產生了一個極大的雄心:微信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桌面系統,從而建構一個內生閉環式的社交及商業生態鏈。

在2013年的8月,騰訊的支付工具財付通與微信打通,推出微信支付。在很長的時間裡,擅長社交工具的騰訊在電商領域一直無法與阿里巴巴抗衡,而微信,尤其是公眾號的繁榮,讓馬化騰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2014年的春節微信紅包由此誕生。1月24日,微信紅包測試版傳播速度極快,開發團隊忙著給微信紅包系統擴容,他們向總部申請,調來了10倍於原設計數量的服務器,並抓緊時間修改微信紅包系統的最後細節。數據顯示,從農曆除夕到正月初八這9天時間,800多萬中國人共領取了約4000萬個紅包,每個紅包平均包含10元錢。據此推算,總值4億多元人民幣的紅包在人們的手機中不斷被髮出和領取。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沒有任何成本的創意讓騰訊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最重要的在線支付服務商,微信通往電商的最後一塊壁壘在民眾的狂歡中被擊碎。

到2015年6月,微信和WeChat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達到了6億,覆蓋了九成的智能手機,儼然成為最大也是最活躍的移動社交平臺。

此外,以WeChat為名的海外版在全球20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1億的用戶,在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是排名前三的社交應用軟件。

張小龍:年薪近3億的微信之父,經手的每款產品,都成為傳奇

受微信紅利的刺激,騰訊的股價在過去的5年裡增加近5倍,從400多億美元飆升到2000億美元。

在2016年9月,騰訊市值突破2萬億港元,躋身全球前十,登頂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比用戶數和市值更重要的還有兩點:第一,10多年來,QQ的主力消費人群為大中學生及城市低齡、低收入階層,其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網絡遊戲,而微信的用戶為社會主流人群,包括幾乎所有的社會階層,從高級白領、企業家、知識分子到公務員,它讓騰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器型超級企業。

第二,完全為手機而生的微信,替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搶下了一個無可替代的入口。

在這3年裡,馬化騰和張小龍只遭遇到了極其微弱的抵抗。

我所說的,都是錯的。——張小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