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易經》:得饒人處且饒人,也是給人生“留餘地”

本文由【易論】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

《易經》:得饒人處且饒人,也是給人生“留餘地”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有這樣一種現象普遍存在,叫做:得理不饒人

當一個人站在有理的一方時,總覺得自己太有道理,就揪住別人的過失不放,窮追猛打,非逼的對方手舉白旗,走的時候還不忘再給對方一腳。

這雖然解去了自己心中的怨氣,但是別人心中的怨氣卻集聚起來了,別人一旦找到機會,自己就成了別人報復的目標。

而反之,得饒人處且饒人,才能避免冤冤相報,生活中最具智慧的狀態就是有一顆包容的心,當別人出現小的過錯時,點到為止,給別人的懲罰達到警醒對方的目的,就已經足夠了,沒必要過度的揪著不放。

《易經》:得饒人處且饒人,也是給人生“留餘地”

《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噬嗑:亨,利用獄。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噬嗑卦,亨通,有利於打官司。

刑罰是迫不得已而使用的手段,最終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改正錯誤,因此刑法必須合適公正,一旦過分嚴厲的使用,就會造成難以收拾的殘局,這就是《易經》這一句話給我們帶來的提示。

即便你是有理的一方,是主持公平正道的一方,但是也要點到為止,不要總是拿著別人的錯誤斤斤計較。

《中庸》之中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這裡就是儒家中所說的“忠恕之道”,就是盡了自己的心就是忠,推己及人就是恕,做任何事情只要盡心盡力就可以了,而且要懂得推己及人,恰到好處才能合乎正道。

《易經》:得饒人處且饒人,也是給人生“留餘地”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你看到別人有過錯的時候,也推己及人,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想一下,做到將心比心,處事公平,多給別人一些機會才是合乎大道的智慧,也是給自己機會。

三國時有一個人叫王烈,他是個普通的讀書人,沒有做官,但是非常有威望,老百姓做了壞事都害怕被王烈知道。

有一次,一個人偷了一頭牛被人抓住了,這個小偷就說:“我偷了你的牛,今後絕對不會再幹這種事了,現在隨便你怎麼辦都行,但是不要把這件事告訴王烈。”

後來還是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王烈,王烈知道之後,就託人送給偷牛人一匹布。

有人就問王烈:“一個做賊的人,他很怕你知道這件事情,而你反而送布給他是什麼道理?”

王烈說:“做賊不願意讓我知道,說明他有羞恥之心,我送一匹布給他,是鼓勵他改過從善。”

果然,在一年後的一天,一位老人挑著很重的擔子艱難的趕路,忽然遇到一個人主動幫老人把擔子挑了數十里,放到老人家門口就走了。

後來這位老人又丟了一把寶劍,被一個人撿到,這個人為了等失主,就留下來看守等待失主,等老人尋找寶劍的時候,發現那個撿到寶劍的人就是替他挑擔子的人。

這個老人得知了他的姓名之後,又把這件事情告訴王烈,王烈多處打聽,找到那個人,才知道他就是當初的偷牛人,所以改過從善的程度真是不可限量。

《易經》:得饒人處且饒人,也是給人生“留餘地”

當我們去原諒對方的時候,其實就是給對方留有一些悔過和改善的機會。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做錯事的時候,面對別人的錯誤不能一味責備,更不能當眾揭他傷疤,這樣就會傷害對方的自尊,也容易留下怨恨。

得饒人處且饒人,給別人留一條生路,也是給你自己留一條後路,如果把對方逼到絕境,你的人生結局也未必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