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啼笑因缘》为例,分析张恨水为什么深受张爱玲、鲁迅母亲喜欢?

张恨水在民国时期很受欢迎,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文人墨客都喜欢他的作品。

受很多文艺女青年喜欢的张爱玲,是很多人的文学偶像,但张爱玲的偶像之一却是张恨水。

张爱玲在散文《存稿》中说:“我有个要好的同学,她姓张,我也姓张,她喜欢张资平,我喜欢张恨水,两人时常争辩着。”

《啼笑因缘》为例,分析张恨水为什么深受张爱玲、鲁迅母亲喜欢?

鲁迅的母亲不喜欢读儿子的作品,却是名副其实的张恨水的“小说迷”,据说,鲁迅的《呐喊》出版后,有人曾特意送给老太太看,并且告诉她其中《故乡》写得最好。可是老太太读完这篇小说后却说:“没啥好看,我们乡间,也有这样事情,这怎么也可以算小说呢?”

但每逢有张恨水的新书出版,是一定要鲁迅给买回去的。

《鲁迅全集》记载了鲁迅给母亲买书时的一封信:“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张恨水的小说就是连载报纸大卖的保障,光《啼笑因缘》就再版了36次,如果民国有作家富豪榜排名,张恨水肯定是妥妥的第一名。 张恨水为什么会成为民国的“通俗文学大师”?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啼笑因缘》为例,分析张恨水为什么深受张爱玲、鲁迅母亲喜欢?

张恨水其人


一 、张恨水自身不懈的努力

张恨水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在民国时期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120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啼笑因缘》为例,分析张恨水为什么深受张爱玲、鲁迅母亲喜欢?

少年时期的张恨水

01家道中落后不抛弃不放弃

张恨水1895生于江西小官吏家庭,比较富裕,本定于去日本留学。但在父亲死后,家道中落,留学机会没了。

因为是个文弱书生,做不了农活,只得在书房苦读。,不少人冷眼相对、落井下石,甚至还被乡村人骂为“大包衣”(指没有用的胎盘)。

就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啼笑因缘》为例,分析张恨水为什么深受张爱玲、鲁迅母亲喜欢?

但张恨水并没有在巨大的家庭变故中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不顾旁人的曲解嘲笑,每天用很多时间在书房里看书、写作,并且有目的的攻读一些古文,剖析林纾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张恨水非常喜欢《老残游记》,欣赏主人公老残外出游历的风采。他也不甘囿于乡间的狭小天地,冒生命危险和堂兄学习老残外出游历,增加社会阅历、体察民俗风情,积累创作素材。

《老残游记》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

张恨水广泛的阅读、外出游历开阔的视野,都为日后创作打下坚实的写作功底。也因此成就了他的传奇三绝:一、左手搓麻将、右手写稿”,并且能同时在不同报纸连载六、七部小说。二、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行如流水般穿插在小说中。三、写作从来不打草稿,往往一挥而就。

02具备超前的读者意识

“古今中外,所有作品的败笔最后都是由读者指出来的,接受什么摒弃什么也是由他们抉择的。

——路遥

”张恨水就具备着这样读者意识,将读者视为“真正的上帝”。

19岁的张恨水敢于孤身前往异地闯荡,为生计奔波,做了多年编辑。按他自己的话是,忙于做“新闻工作的苦力”,天天写好几千字,强迫性高速写作,大大锻炼了其文字功夫,而且使他有了随机处理八面来风的敏锐判断能力,并在其间摸索出了读者的口味特色,发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从中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构建小说结构、情景。

比如应严独鹤之邀张恨水在《新闻报》上连载的小说---《啼笑因缘》。因此首先要引起上海人的兴趣,张恨水就设身处地站在上海读者的角度上构思小说。

写《春明外史》时,认为这样的百万巨著可能吸引不了上海读者,必须要有戏剧性、有悬念。于是特地深入民众去观察生活,并将地道北京方言加以提炼,使其俏皮生动,大大增加语言的感染力,深受读者喜欢。

因张恨水的才华与努力,得到成舍我赏识,获得独自全权负责《世界晚报》的副刊,他也因此更加努力,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构思作品,使得报纸大卖。

《啼笑因缘》为例,分析张恨水为什么深受张爱玲、鲁迅母亲喜欢?

二 、作品内容“雅俗共赏”,受众广泛

民国时期的小说家有很多,如徐枕亚、吴双热、李定夷,甚至有专门一个通俗小说流派,叫“鸳鸯蝴蝶派”。为何只有张恨水成为当之无愧的“民国写手第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他的作品本身具备独特价值,不仅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还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几乎全民老少都爱看。

01小说模式创新

张恨水的作品一改中国传统小说类型的单一性,不是主要受闺中女郎欢迎的纯言情的“才子佳人”模式,如《啼笑因缘》,不是单纯受侠胆义士追捧的武侠小说,也不是主要批判现实贪污腐败、社会不良风气的讽刺小说。而是融“言情、武侠、谴责”为一体,这样使小说受众更广,受更多人喜欢,得到更多人的追捧。

首先,具备女欢男爱的爱情套路

《啼笑因缘》里,男主樊家树与沈凤喜、何丽娜、关秀姑三位女子的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是一条言情套路,故事内核是“一男三女”模式

沈凤喜是唱大鼓书的贫家女孩,单纯可爱、活泼俏丽。何丽娜是当时新式女性,潮流勇敢、独立自主。关秀姑是侠肝义胆、敢爱敢恨的侠女。不同类型的女性读者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极强的代入感。

文中沈、何两位女主容貌相似,樊家树南归时沈凤喜发生变故等的内容设定,都符合人们喜欢看噱头的心理。而文中有很多女性喜欢文中唯一男主,男性读者阅读时也会获得内心世界的满足,满足心中的臆想。

《啼笑因缘》为例,分析张恨水为什么深受张爱玲、鲁迅母亲喜欢?

其次,具有批判现实贪污腐败、社会不良风气的讽刺模式

《啼笑因缘》批判了沈凤喜贪财重利、爱慕虚荣的性格弱点,书中沈凤喜贪图刘将军的钱财,甘愿放弃了与樊家树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与她自我约束力不强有关,也与后天教养有很大关联。

讽刺了沈三玄等人好吃懒做、攀荣爱贵的劣根性,挣钱后就去喝酒挥霍,甚至为了钱财与所谓的威风,设计把侄女推向刘德柱这个火坑。谴责了以刘德柱为代表的草菅人命、阴险狡诈的封建军阀,他视人命为草芥,有强烈的控制欲,把沈凤喜毒打至疯。这种种体现出谴责批判因子。

再者,具有武侠元素吸引了热爱武侠的读者

关氏父女侠肝义胆、有勇有谋。关寿峰会为了帮助沈凤喜脱离大军阀刘德柱的魔爪而夜探刘府。他的朋友们会因侠义心肠和关寿峰的兄弟义气而帮助素不相识的沈凤喜。而关秀姑会为了心上人的幸福而冒险进入刘府当女佣,甚至敢于设计刺杀刘德柱。却在写武侠这种烂俗题材中寻找出了几分诗意,

如十五回中秀姑看到家树在落雨的院中哀叹,没有直接上前规劝,只是留下纸条:“风雨欺人,劝君珍重”,具有江湖儿女敢爱敢恨、潇洒豁达的特性。

《啼笑因缘》为例,分析张恨水为什么深受张爱玲、鲁迅母亲喜欢?

02写作形式技巧创新

受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启示,张恨水精心创建九字回目

九字回目不同于以往章回小说,整体新颖别致,并切合本回的高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并且这些回目、实物的描绘多华丽典雅,吸引了文人墨客、高雅人士的阅读。

如《啼笑因缘》的第一回的回目:“豪语感风尘倾囊买醉,哀音动弦索满座悲秋”。用字考究,如“感”、“动”是对风尘之事有所感,为弦乐的凄婉声音所动,用字精炼。“倾囊买醉”、“满座风尘”,四字词语使二联倍感华丽典雅。

如《金粉世家》第一回的回目:“陌上闲游坠鞭惊素女,阶前小谑策杖戏娇嬛”。上联的“陌”是仄声,下联的“秋”就是以平声相对,“陌上”对“阶前”,“闲游”对“小谑”,平仄词性都对仗工整。

这些典雅精致的回目,尤其吸引知识阶层的喜爱,如老舍、陈寅恪等文学大师都评价颇高。

《啼笑因缘》为例,分析张恨水为什么深受张爱玲、鲁迅母亲喜欢?

张恨水书法

03语言雅俗共赏

张恨水小说是通俗小说的代表,也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的特色。文中人物对话日常化,切合说话人的身份,真实感十足。

《啼笑因缘》主要写发生在“首善之区”北平的故事,所以对话也体现了北京方言

如第十三回中刘家仆人所说:“李爷爷,该开稀饭了吧?”,“稀饭不准吃呢,你预备一点面条子吧,那沈家小姐还要和将军开谈判呢。

”这里的“开稀饭”、“面条子”、“开谈判”和句末语气词“呢”就体现了浓郁的京味。

书中也描绘了众多市民生活中的真实细节,如天桥下的有些听姑娘唱的大鼓书的人虽然一声不响的听下去。待到听完却站起来扑着身上的土,搭讪着走开去。密斯何光买鲜花的钱就顶的上寻常人家好几年的收入,这些很符合当时的社会情景。

小说中的语言也有清新雅丽的特点。

如文中句子“你在雨霁之后,到西山去向下一看旧京,楼台宫阙,都半藏半隐,夹在绿树丛里。”

几个短句错乱相间,随意几笔就已精炼描绘出了北方下雨后的普通景观,形象写出北方下雨是受欢迎的原因。

但书中绝不写人看不懂的东西,书中情节即使是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听得懂,说得上。也就不难疑惑为何普通民众也喜欢阅读张恨水的小说了。

《啼笑因缘》为例,分析张恨水为什么深受张爱玲、鲁迅母亲喜欢?

三 传媒方式扩大影响力

01张恨水广为人知与报纸连载这一流通方式关系有很大关系

在民国时期,民众娱乐方式匮乏,接受外来信息途径单一,报纸作为流通范围广、价格较为便宜,却包含众多信息的一份刊物,既可以借此了解时事新闻,又可以消遣娱乐,因此受到官士、商贾、走卒等各式民众的欢迎。

小说在报纸上连载就意味着小说进入更多人的视线。

特别《啼笑因缘》是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连载,《新闻报》本身就是上海的第一大刊,影响力举足轻重,所以使小说更广为关注。

再者,小说在报纸上连载,势必会经过报纸编辑的修改,对于遇到好编辑的作品,势必会锦上添花。《啼笑因缘》经严独鹤整理,每日连载的内容都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相对完整,给予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且每回都能根据特有内容设有疑问。

如第二回结尾写道家树、凤喜分别时,凤喜掏出一个包的很不齐整的小纸包递给家树,却不让他当时打开。想必看到这里,大家都在好奇纸包里是什么,这里却偏偏不交代,只见写道:“要知道那纸包里究竟是什么东西,下回分解。” 使读者百思不得其解以致魂牵梦绕,吸引第二天出新报纸时排队购买,先睹为快以解决心中疑惑。


《啼笑因缘》为例,分析张恨水为什么深受张爱玲、鲁迅母亲喜欢?

02作品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流传,进一步加大张恨水的知名度

张恨水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电影搬上荧屏的次数达十几次之多。除此之外,还有话剧、京剧、沪剧、越剧、黄梅戏等众多形式。且多都好评如云,随这些改编创新的形式深入群众被群众所喜爱,张恨水也就更受追捧。

除了我们不甚了解的民国版本,03年由陈坤、董洁、刘亦菲主演的《金粉世家》真的成为了不可逾越的经典版本。04年由胡兵、袁立主演的《啼笑因缘》更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啼笑因缘》为例,分析张恨水为什么深受张爱玲、鲁迅母亲喜欢?

总结: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张恨水成为民国唯一老少皆爱、妇孺皆知的作家,并不是偶然,与自身努力、时代环境、传播途径一起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所有融合在一起构成张恨水红遍大江南北、备受追捧与喜爱的传奇。

在今天自媒体众多、网络资源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一夜成名,也可能倏忽间归于沉寂。就像张恨水在民国时期妇孺皆知,在如今却知之甚少。在时代的洪流下,我们可以掌握的,仅仅是如张恨水般的那一分努力与深情。但这一分努力与深情,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