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鶴壁陳學豔:趕上改革開放“快車”的淘金者

淇濱區打柴口社區居民陳學豔

趕上改革開放“快車”的淘金者

鹤壁陈学艳:赶上改革开放“快车”的淘金者

陳學豔(右)向顧客介紹羽絨服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我算是嚐到了甜頭。”8月14日,淇濱區九州路辦事處打柴口社區的“創業達人”陳學豔,向記者講述了她趕上改革開放發家致富的故事。出生於1970年的陳學豔曾涉足不少領域,她從賣傢俱到經營服裝的經歷,折射出我市的經濟發展和行業變遷。

■上世紀80年代

跟著父母賣傢俱 大立櫃是暢銷貨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生活有了改善,對結婚要準備的東西也有了更高的標準。

“那時候‘三加一’是準備結婚的年輕人經常提起的話題。”陳學豔說,現在好多人不知道啥是三加一”,其實這是當時年輕人結婚時的“標配”。三”指的是三大件,包括自行車、手錶和縫紉機,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全國流行語;“一”指的是大立櫃。

“有些富裕人家會請木匠做一套三開門實木大立櫃,算上木料和工錢,這得花不少錢。”陳學豔說,1980年,她母親發現市場上出現了用壓縮板和鋸末板做成的傢俱,與實木傢俱相比,這種傢俱價格便宜、顏色鮮亮,很受歡迎。

“還記得俺媽對俺爸說,趁著現在政策放開,老百姓可以做生意掙錢了,咱得抓住機會。開個傢俱店肯定賺錢。”陳學豔說,他們一家在改革開放之初抓住機會成為了個體戶。

陳學豔說,那時開傢俱店的不多,同業間競爭壓力小,她家生意很紅火,很快成了“萬元戶”。陳學豔初中畢業後跟著父母一起做傢俱生意。

■上世紀90年代

見不少人到濮陽打工,開始跑長途客運

由於常年跟父母做生意,陳學豔養成了敢想敢幹的性格。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市的傢俱店越來越多,她決定另尋商機。

上世紀90年代興起了打工潮,我市有不少人到濮陽的油田打工,這讓陳學豔看到了商機。1996年,她購買了一輛客運中巴,專跑鶴壁至濮陽的線路。

“打工的多了,兩地之間結親戚的也多了,車上經常是滿員。”陳學豔說。

“那時候不少人讓我給他們在濮陽打工的家人捎東西,一般是饅頭、鹹菜和水果,汽車剛進站就有不少人上前接貨。”陳學豔說,看到那些人拿到貨物的笑容時,她很滿足。

■2001年

瞄準新區建設商機,做起建材生意

2001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將鶴壁市郊區更名為淇濱區。淇濱區新城區的建設讓陳學豔看到了商機,於是她放棄長途客運做起了建材生意。

“那時淇濱區新城區的基礎建設剛剛開始,到處都是工地,對建材的需求量很大。”陳學豔說,隨著淇濱區房地產市場的紅火,她的建材生意十分興隆。那時她天不亮就去送貨,一忙就是一整天。

■2004年

隨著經濟的發展,又做起服裝生意

“淇濱區發展起來後住戶越來越多,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衣著越來越講究。”陳學豔說,2004年,她把眼光放在了羽絨服上。

那時候陳學豔跑到北京、山東等地考察,發現其他服裝的發展大多遭遇了瓶頸期,唯有羽絨服行業紅紅火火,她隨即決定做羽絨服生意。

時間再次證明陳學豔的選擇是正確的。2005年,羽絨服行業異常火爆。2012年,她在淇濱區又開設了兩家專賣羽絨服的分店。

“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是我的後盾。”看著自己順風順水的生意和越來越鼓的錢袋子,陳學豔說她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也從改革開放中淘到了人生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