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大咖寄语:回眸凝视,我看到了高天远云、霞光辉映的美景,但吸引我的还是在人间烟火里熠熠生辉,深埋于民众心中的那一束束支撑民族精神的文化之光。

春风拂面的早春,在西和县一座青砖灰瓦的小院内棕树露青,探春花开,八十二岁的“陇南山歌王”杨克栋正安静地享受着早春的暖阳和手中的书籍。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杨克栋:

陇南山歌要从它的本质上来说,他就是陇南劳动大众的祖先,在历史长河中辈辈辛勤创作、代代口传心授下来的一个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唱什么呢,唱他们自己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生老病死。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1958年,杨克栋被分配到一所林场。林场每年有来自不同县乡的数百民工从事林业生产。这些民工经常引吭高歌,用山歌抒发内心情感,消除疲劳,这为杨老搜集山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杨克栋:

有时候到工地了,坐到对面山上,听一下民工此起彼伏的山歌的声音。有时候记上一两首、两三首,回来以后就记到自己秘不示人的笔记本里。在林场将近20年,我收集了三千三百多首,萌发了不但收集、还想齐集成书的一种夙愿。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1979年,杨克栋调离了林场,他只得抓住每一次下乡的机会,走村串户、登门拜访山歌唱把手,向他们求经问道,探讨山歌。

2004年9月,杨克栋用40余年心血搜集整理而成的山歌集《仇池风》出版。该书收录山歌4000余首,先后有19家报刊、电视台、网站媒体进行了报道。30余位著名专家给予该书高度评价。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杨克栋不仅潜心于陇南山歌的搜集,更对当地乞巧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功不可没。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中国乞巧民俗传承人 张月兰:

外地的慕名而来的大学生研究生,都到他(杨老师)这儿取经,他可以从早上说到下午,那些研究生就说 哎呦,好神奇呀,西和乞巧这一块儿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杨克栋从2003年开始,通过对西和、礼县七夕风俗的实地考察,撰写了《仇池乞巧民俗录》,详细介绍了西和、礼县的乞巧民俗,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在他和众多学者的努力下,西和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杨克栋:

2005年脱稿以后,我就寄到全国各地的专家手里了,而且反响都相当强烈,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60年的风雨兼程,杨克栋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近年来,他又利用闲暇之时,整理撰写的上下两册的《陇南老山歌》这本书,也即将出版发行。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杨克栋:

这里面有一万多首山歌,二十多种唱法,整理这么多的山歌,我就耗费的时间大概就是整整六十年。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西和一中教师 李凤鸣:

2018年8月份,杨老师将他近60年来搜集整理的《陇南老山歌》的初稿拿给了我。我觉得它是对陇南当地的优秀地方文化的一个整理,是难能可贵。

陇南山歌如一条民俗溪流,清澈、欢畅的流淌在大山、村落间,值得抢救、挖掘、研究。如今,八十二岁高龄的杨克栋,珍惜每一天时间,他愿将这美妙的歌声洒遍祖国大地。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杨克栋:

陇南山歌还默默无闻,是个没开垦的处女地。现在有一个问题,陇南山歌的抢救保护,用什么方法去抢救保护,由谁来抢救保护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寻找陇南文化大咖——杨克栋: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