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通胀再创年内新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望减弱


通胀再创年内新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望减弱

核心观点

11月CPI同比增长4.5%,虽然逐渐环比走低,但基数助推食品价格再创新高。非食品价格和核心通胀继续低迷,结构性通胀逻辑保持不变。仍维持通胀高点在明年1季度的判断,货币政策或在2季度再度开启边际宽松空间。工业品价格同比负增长有所收窄,未来短期内需求端好转或促使工业补库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所缓解。

正文

通胀环比变化体现季节性特点,基数影响导致同比继续走高。11月CPI同比上涨4.5%,涨幅较前值扩大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涨幅较前值缩小0.5个百分点。结构方面,一是环比变化符合季节性特点。11月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4%和1.8%,相较前3个月均显著下降。过去4-5年中,11月CPI、CPI食品价格、CPI非食品价格环比均出现走低,这与猪肉需求淡季、冬季水果上市、相关服务需求阶段性走弱有关。二是同比继续呈现结构性特点。

一方面,受到政府不断稳定猪价政策的出台、疫情的反复和限运政策的即将实行等多方影响,养殖户加快出栏,近期市场供给有所增加,因此猪肉价格环比涨势放缓,但基数原因导致同比继续较上月扩大至110.2%。同时,猪肉需求淡季,其他禽肉类消费旺季,叠加替代效应持续显现,牛肉、羊肉、鸡肉、鸭肉价格继续上涨,环比涨幅均高于猪肉价格。总体推动食品价格同比继续刷新近十年最高点,达到19.1%,影响当月CPI约3.7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维持弱势,同比较上月仅高0.1个百分点至1.0%。所有分项同比增长均较上月有所回落,其中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下降幅度均为0.1个百分点。生活用品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下降幅度为0.2个百分点。三是核心CPI回落至年内最低点。

预计明年2季度之前通胀还会持续走高。进入12月,猪肉价格需求上涨,环比持续走高,叠加基数因素,整体通胀大概率将在明年1月触顶,1季度维持高位。目前预计明年1月份通胀将破5%。

面对供给冲击导致的高通胀,货币政策如何抉择?首先,我们认为通胀将持续呈现结构性特点,对非食品CPI和核心CPI的可能上涨不必担忧。根据我们此前的预测,明年1季度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总需求偏弱。非食品和核心CPI不具备向上的动力。其次,货币政策作为提振短期需求端的总量政策,虽然目前我国更多采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改善企业融资成本,总体而言,首要目标仍为稳增长。近期易刚行长在《求是》中发表文章,其中提到货币政策的另一个目标是坚守比值稳定。明年1季度PPI通缩压力有所缓解,通胀高位,虽然结构性特点明显,但是仍需考虑通胀预期上升可能对实际通胀产生螺旋式上升的影响,因此我们预计货币政策将在1季度后打开边际宽松的空间。

工业品价格通缩初现改善势头。11月PPI同比降幅较前值回升0.2个百分点至-1.4%,通缩压力仍较大。环比由上月的+0.1%转为-0.1%。分行业来看,上中游价格环比由正转负,采掘环比下降0.8%,原材料环比下降0.4%。下游加工环比与上月持平为-0.1%。40个细分行业中,环比上涨的有12个,较上月减少5个,下降的有19个,增加3个。其中,环比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有煤炭开采(-0.5%)、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6%)、石油煤炭加工(-1.0%)、化学原料(-1.0%)。目前来看,随着基建抢开工和地产建安的持续韧性,短期需求端有所改善,叠加整体工业品库存保持低位,因此很有可能在明年初之后将进入主动补库阶段,一定程度上对价格有所支撑。预计PPI同比降幅将逐步收窄,明年2季度后将在0%附近波动。

附录图表

通胀再创年内新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望减弱

通胀再创年内新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望减弱

通胀再创年内新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望减弱

通胀再创年内新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望减弱

通胀再创年内新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望减弱

通胀再创年内新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望减弱

通胀再创年内新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望减弱

通胀再创年内新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望减弱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19年12月10日发布的报告《2019年11月物价数据点评:通胀再创年内新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望减弱》,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相关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通胀再创年内新高,工业品通缩压力有望减弱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有道云等方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使用本资料。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