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朝領土4800多萬,卻沒有人願意承認,是這樣嗎?為什麼?

ID笑似花解語


明朝領土面積四千八百萬平方公里,完全是無稽之談。首先,我們亞洲,總共只有四千四百萬平方公里而已,換句話說,明朝不但統治了整個亞洲,還把半個歐洲,也算在內,才能達到這種數據。

對於這種地圖開疆,向來都是很無聊的行為,我可以看成,說明朝有這麼大的領土,不過是一種高級黑。或者是一種沒有底氣。事實上的明朝,領土很小,吹的大一些,可以多幾塊遮羞布而已。

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依據的,所以,吹出這樣言論的人,會採用一種死無對證的法子來精神勝利,比如清朝偽造史料,比如真實史料被銷燬。這種死無對證,簡單粗暴的為吹牛提供優良的外部環境。

同時,也在雙重標準上玩的很溜,比如,明史中一些正面評價,就被認為是真實的,毫不懷疑清朝是否曲解,對於負面的,往往選擇性遺忘,或者直接說清朝篡改。

那麼,回到問題上,明朝領土,變化很大,而且縮水速度非常快,巔峰狀態下,大約有一千一百萬平方公里,比現在要大很多,但到了明宣宗時期,領土大幅度縮水,只剩下八百萬平方公里。

這些領土,有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本土區,也就是所謂的兩京十三省,這個部分,幾乎和秦漢初年是一樣的,也是最穩定的領土,大約有四百萬平方公里。

第二個部分,叫做羈糜區域,比如奴兒干都司,就屬於羈糜區的範疇。這個地方,是水分最大的領土。

在一些地圖上,因為這地方水分大,所以畫地圖也沒有了約束,一條線直接連到了北冰洋,雖然這麼畫,也遠遠湊不出四千八百萬平方公里,可把奴兒干都司統治的區域,擴大了一倍。

事實上,奴兒干都司,首府設置在奴兒干城,在黑龍江下游。接著,朱棣設置了二百多個衛和二十四所。控制大約是外興安嶺以南的區域,有三百萬平方公里,另外兩塊,比較小的羈糜區,分別是長城以北的朵顏三衛,以及嘉峪關以西的哈密衛,大約二十萬平方公里。這是明王朝的羈糜區。

第三個區域,叫做藩屬區,這個區域是爭議最大的區域,包括現在的西藏,青海一帶,面積大約三百萬平方公里。

這個區域,明朝的控制力,甚至不如奴兒干都司。明朝在西藏設置的衛所數量很少,在洪武年間,只有十七個,明朝通過冊封等方式,對西藏各首領進行管理,只是名義上的宗主國,實際控制力,並不強。

甚至對地方事物的管理,遠不如元朝。到了朱棣時期,統治有所加強,但朱棣以後,西藏就變成了真空地帶,明朝懶得管,只是放任青藏高原各個首領自己管。

這三大區域,可以算成是廣義上的明朝領土,雖然注水很大,但即使最大限度的注水,也不過一千多萬平方公里,那麼,其他三千八百萬領土,又從什麼地方湊呢?

於是,就出現了第四個區域的領土,叫做沾邊區。如果想要湊這麼大的領土,只能考慮把和明朝產生關係的領土,也算在內。

於是,有了西南六大宣撫司,統治雲南緬甸老撾泰國一帶,這些地方的統治,基本上和西藏是一樣的,只是名義上的藩屬。接著,又多出一箇舊港宣撫司。這個宣撫司,相當於現在的國際組織,比如G20一類的。已經很難成為領土了。

把這些都算上,明朝大約,多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但還是不夠。

那麼,第五個區域的領土應運而生,那就是外交區域。也就是說,只要明朝有人去的地方,都是明朝領土。

如果前面可以看成是牛奶裡摻水,那麼,這個就算是水裡摻牛奶了。於是,鄭和下西洋成了重要證據,雖然這是一個外交和貿易的往來,但如果非要說這是明朝領土。那也只能由著他們了。

那麼,這第五塊地方,又能為明王朝增加那些領土呢?在歷史記錄上,鄭和七次下西洋,有五次,都在東南亞南亞一帶,只有第六次和第七次到了西亞和非洲。最遠處到了非洲東岸和紅海一帶。那麼,這些地方,算作明朝領土,真的好嗎?

顯然,南亞的臥莫爾帝國是不願意的,西亞的奧斯曼帝國也不會願意,只有東南亞的一些島國或許還想要成為明朝領土。

如果光是東南亞,以及非洲東部,加五百萬平方公里,已經夠了。這麼的東拼西湊,把不該湊進來,不能湊進來的領土,都加了進去,也不過湊出一千七百萬平方公里,還有三千一百萬沒有湊出來。

可見這種言論的荒謬。

在網絡時代,歷史交流出現了四大弊病,這就是,不讀史料的自大行為,主觀臆斷的無知行為,地圖開疆的意淫行為,盲目吹捧的荒唐行為。

這四種弊病,充斥著網上,讓歷史發明家越來越多,認真研究史料的人,越來越少。


小小嬴政


4800萬平方公里是一個什麼概念?

當今世界領土排名第一的俄羅斯是1709萬平方公里,排名第二的加拿大是998萬平方公里,排名第三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排名第四的美國是937萬平方公里。

這四個國家的領土面積加起來也不過4600萬平方公里。如果明朝的領土面積全盛時達到了4800萬平方公里,那就意味明朝巔峰的領土面積比現在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四個國家的總和還要大,實在太恐怖了。

但是現實嗎?太不現實了。

作為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亞洲,面積也不過4450萬平方公里,難道明朝巔峰時期的統治範圍不僅完全覆蓋了整個亞洲,還向其他大洲(如歐洲)延伸了350萬平方公里嗎?

這是完全不可能的。那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問?難不成明朝的疆域是鄭和下西洋時打下來的嗎?鄭和七下西洋,最遠曾達到了東非紅海一帶,如果以鄭和航線圈定的面積這樣算,那明朝的面積可能還不只4800萬平方公里了。

不過,這個只是活在夢裡罷了。

明朝全盛時期的疆域,包括羈縻地區在內,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按照這個描述,明朝巔峰時期的疆域可能在1000萬平方公里的樣子,比起清朝的巔峰1300平方公里要略差一點。

但是,在中國各個朝代,對於邊遠地區的統治以羈縻為主,直到清朝時期對邊遠地區的控制才得到加強。

在明朝時期,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管理東北地區(備註:這個東北地區包括現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在西藏設立烏斯藏都司管理西藏地區,在新疆地區也設立了哈密衛對新疆東部地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管理。至於漠北地區,則一直為北元各部所控制,明朝雖然多次遠征,但仍舊鞭長莫及。

但是這種羈縻制度是和國家的國力息息相關的,國家強盛時,威震四海,羈縻地區望風臣服,但是一旦國家實力有所衰退,羈縻地區實際上就脫離了中央政權的控制。比如說在遼東地區,明朝雖然設立了奴兒干都司,也設立了衛所駐軍,但實際上遼東一帶實際的統治者是當地的各部落首領。西藏地區,明朝主要以冊封首領的方式進行間接控制。

而明朝國力的巔峰其實很短暫,自洪武永樂二帝之後,實際控制疆域不斷縮水,以至於到了明朝中後期,實際疆域不過兩京十三省,面積不過400萬平方公里,很多人便藉此抹黑明朝的疆域只有清朝的1/3,這個固然也是不對的。

其實歷朝歷代的疆域都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國力強盛之時,疆域大,國力衰退時,疆域也隨之縮水。明朝疆域巔峰時期也就是洪武永樂時期,包括羈縻地區在內大概有1000萬平方公里,至於說4800萬平方公里,可能真的是活在夢裡吧。


小鎮月明


不是沒人願意承認,是沒有人敢承認,4800多萬相當於現在我國領土面積的五倍,想想是夠過癮的,吹吹牛也可以,本人非常想承認,但現實真沒有。實際上,明朝全盛時期包括模糊領土,總面積為997萬多平方公里,晚期只為350多萬平方公里。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漠北、漠西及漠南三大草原,歷時七年西征橫掃歐亞大陸,消滅三十餘國,建立四大汗國。之後,忽必烈滅西夏、吞併金國、南宋,建立起一個寵大的元帝國,所征服過的土地不過3300多萬平方公里,而元朝的領土為1270多萬平方公里。


至秦始皇統一中國,秦朝的國土面積為340多萬平方公里。

再次大一統的漢朝,國土面積為609萬平方公里。

歷朝歷代,正統王朝,隋朝為467萬平方公里,唐朝為1237萬平方公里,宋朝為280多萬平方公里,清朝為1316萬平方公里。

明朝的4800萬那裡來的?全世界都被明朝殖民了嗎?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大明王朝疆域4800萬平方公里,這種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世界歷史上,目前公認的領土最大的國家是英國,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不過大部分都是殖民地,二戰以後這些殖民地上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大部分都脫離了英國。
而排名第二的就是元朝的,一直以來對元朝的領土,大家都不是很有概念,認為元朝征服了歐亞大陸,其領土面積應該是歐亞大陸的總和,即便是稍小一些,也應該有4000多萬平方公里。
不過,這樣的理解方式有很大的問題,首先就是元朝本身的問題,忽必烈雖然佔據中原,成為大蒙古國名副其實的皇帝,但實際上在草原上諸多汗國都各自獨立的狀態。
比如靠近東歐的欽察汗國,另外實際上在元中期之前,漠西的窩闊臺汗國也不服中央統轄,而中亞的察哈臺汗國雖然承認元朝為宗主國,但也是獨立狀態的。
元初期的疆域面積應該只有1300多萬,後來瓜分了窩闊臺汗國以後,達到了2300多平方公里。
因此即便是明朝推翻了元朝,繼承了元全部的疆土,也只有2300萬平方公里這麼大才對,然而並非如此。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稱帝的時候,實際上當時北方仍然是屬於元朝所有。
另外在雲南還有元梁王駐紮在這裡,朱元璋在建國之初所有的領土加起來,應該和南宋的差不多。大約只有300多萬領土。
伴隨朱元璋不斷的南征北戰,北元氣勢衰弱,遼東、雲南、青海、甘肅等地相繼都被明朝收復。
明成祖時期,建立了哈密衛,溝通中亞的蒙古諸多汗國,明朝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了新疆
而位於遼東的女真一族也相繼入貢,明朝在此設置了奴兒干都司。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率領吐蕃所有部眾歸降,朱元璋在此設置了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
對於藏區的統治,朱元璋花費了極大的心血,並在當地設立驛站,疏通運輸通道,使得中原地區與西藏的交流得以快速的發展。
實際上比較質疑的是,奴兒干都司的範圍究竟有多大?
奴兒干都司的疆域承襲了元代的遼陽行省,然而大明王朝並未將遼陽行省全部佔據,說到底,奴兒干都司的設置,主要是為了方便管轄當地的女真一族,然而女真一族也有好幾個部族。
大明會典裡面稱,女真分為三個部族,其中靠近遼東地區的,有兩個,一個是海西女真,一個是建州女真。
另外在極北地區,也有一支活動的女真,被稱為東海女真,又叫做野人女真。
野人女真活動的範圍很廣,如果說他靠近北冰洋地區,那幾乎不可能,但要說沒有靠近,也不對,因為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而這個野人女真和建州、海西女真一樣,也入貢大明王朝(三年一次)。
如果算野人女真的活動範圍的話,那麼明朝的疆域就大得多了,有可能要超過了1000多萬平方公里,如果不算的話,那就只有900多萬平方公里
然而到了晚明以後,由於後金建立,使得遼東地區徹底陷落,等於說損失了一大片的領土。

漫步史書



有人認為明朝領土有4800多萬,這也太誇張了,在歷史上只有大英帝國和蒙古帝國才算人類歷史之最,而他們卻不敢自稱有4800多萬,原因是他們沒有那麼大,4800多萬概念相當於歐亞大陸板塊,明朝恰恰相反確連他們一個子都沒有。在中國古代疆域史上,明朝只委屈排在後面,在大明後期更是少得可憐,和北宋相當,所以誰都不會把它想得那麼大,甚至連它極盛時版圖也遭質疑,原因是裡面含得水分很大,維持的時間卻很短,不像他的前朝大元帝國才算真正的大帝國,我想主題可能記錯了,應當說是大元才這麼大。


為什麼會有人這麼想大明會這麼大,肯定有原因,原因就在大明永樂時期有一次超前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大家都熟知。在大明繪製的世界地圖裡有著名的樣本就是大明混一圖,大明混一圖就是將歐亞非都繪製了出來,它是根據前元歷代國都疆理圖繪製的。大明混一圖是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就出現,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瞭解世界才特意令人繪製,隨便也把大明領土畫得很大,佔據整個歐亞非的五分之三。


到後來朱棣繼位為了展示大明實力,超邁漢唐,於是大力發展對外遠航,以示耀兵異域,示中國之富強,將航行西洋的方向對準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大明寶船隊以二萬人規模,兩百多艘,如城市一樣向印度洋移動,航行至非洲和阿拉伯半島,印度,東南亞,有的認為他已到過美洲和澳洲,所以大明主要閃光點就是在前期航海業 。它航行印度洋與太平洋,在沿海各國建立貿易據點,大明等於控制著海上貿易,在西方勢力來臨之前,明朝已經控制著印度洋,所以就有人會想到大明面積如此之大,原因是他包括海疆。


明朝是濃縮宋元領先的海上能力,海上霸主當之無愧,如果朱棣發現了大明混一圖,也許他會命鄭和繞過非洲去往歐洲甚至往西到達美洲,進行環球航行,這也不是假設,英國作家加文.孟席斯就論證了這個觀點,甚至拿出永樂全球圖作為佐證。對於明朝本身陸地疆域很小,可對於海疆來說,我想向標題一樣,對於海上霸主的大明,這樣說不足為奇。

明朝領土全盛時是永樂盛世之後所謂的宣德年間,在爺爺永樂辛苦的開拓,五徵漠北,徵安南,定東北,穩西北設哈密衛,宣德時又進行最後一次大航海,基本大明就穩定了。可是還是有人不能接受,原因是大明對吐蕃和東北的控制存在質疑,尤其是東北偏西的那一塊和繼續往北的西伯利亞地區,外國曆史書並沒有把那些包括在內,我想他們是有些想多了,大明是繼承了元朝疆域,在其基礎上將東北遼陽行省只變成了奴兒干都司,吐蕃宣政院轄區變成了烏思藏都司和朵兒幹都司還大量設立衛所,所以大明全盛疆域面積達997萬平方公里,東西11750里路,南北1094里路。


龍文說史


首先這個數字是錯誤的,不是不準確的,而是錯誤的。

即使是明朝的巔峰時期,明朝總的土地面積也不過一千萬平方公里出頭,遠遠達不到傳說中的4800萬平方公里。

先解釋一下4800萬平方公里是什麼概念。

整個亞洲大陸的面積大概是4400萬平方公里,而整個歐洲大陸的面積也基本是1000萬平方公里。

換句話說,若是大明朝真的有48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基本上就相當於掌握了整個亞洲大陸,還有一半的歐洲大陸,這樣大領土的單方勢力,即使是放在世界歷史上看,算上所有曇花一謝的政權,也決計沒有這麼大。


再說一下明朝時期的領土面積到底有多大。

明朝的鼎盛時期,大概是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儘管朱棣皇位來歷不爭,但朱棣的才能卻不可否認,靠著自己的文治武功,明成祖朱棣為後世佔據了大批領土,只不過,這些統治也並不十分穩固,即使是巔峰時期,也不過一千萬平方公里左右。

首先是華夏民族自古至今,佔據的漢家土地,基本上每個王朝都佔據著這一塊土地。

明朝時期,不僅將唐宋年間丟掉的燕雲十六州收復,甚至將領土進一步擴大,明朝末年,女真族崛起的地方,也是明朝的土地。


明成祖朱棣登基以來,不僅鞏固了明太祖朱元璋打下的土地,更是頻繁征伐四方,將明朝的土地進一步擴張,朱棣擴張的方向主要在西南與西北地區。

由於朱棣對蒙古人持敵視態度,在朱棣時期,大明朝軍隊對蒙古人大肆進攻,進一步壓縮了蒙古人的生存空間。

直到朱棣去世以後,大明朝對領土的控制能力開始逐漸減弱,由於朱棣是武官發家,因此明朝領域獲得了擴張,而後世子弟大多以文治為主,領土擴張也在這時候戛然而止。

特別是隨著大明王朝的衰敗,大明朝的土地更是開始逐漸減少,邊境地區更是如此,大明朝本就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能力不足,隨著大明朝的衰敗,這種控制力度更是不斷衰減,隨著邊疆地區動亂不斷,邊疆弱小勢力不斷蠶食大明王朝領土,明朝土地不斷減少。


一直到明朝末期,竟然只剩下了漢家本身土地,只有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即使如此,明朝依舊要面臨此起彼伏的戰亂。

明朝的土地一直到巔峰時期都不過只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萬萬不可能出現4800萬平方公里這樣誇張的數字。


魏青衣


看小辮兒說歷史,聽聽不一樣的故事。


明朝領土4800多萬,已確定無疑是謠傳。

但這個說法的的來源確是有理有據,你信麼?

明朝真實的領土

明朝自朱元璋1368年建立以來,只用了3代皇帝,就將國土面積擴大到1100萬平方公里,明成祖朱棣由於五次親征蒙古和派鄭和遠渡西洋,為明朝的版圖擴充很多,最大時從東到西有5875公里,由南至北有5470公里,具體地名是東起外興安嶺、日本海,南至安南(今天的越南)、孟加拉灣以及馬來西亞,西延印度次大陸,北到東北大興安嶺、戈壁灘沙漠。但從明仁宗朱高熾以後,國土面積就逐漸減少,到了最後一代皇帝崇禎時,只剩下600多萬平方公里。

“明朝領土4500多萬”說法的來源

為什麼說“明朝領土4800萬”的說法是有理有據呢,最重要一個原因是藩屬國!

藩屬國,本來獨立的國家,但由於相鄰或相近的某一個國家的國土面積特別大,並且軍事力量、經濟實力等各方面都會制約到本國的發展,故而不得不向對方國家納貢稱臣,成為對方的藩屬國,這與一個國家的領土還是有區別的。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藩屬國有十幾個

明朝朱元璋時期的藩屬國有朝鮮、安南(注意,這時的安南還只是藩屬國,並不是領土)、占城、滿德勒(今緬甸)、琉球、真臘,帖木耳汗國、葉耳羌、喀城、哈利、野忒迷黑等十幾個國家。

明成祖朱棣時期的藩屬國多達100多個,佔全世界國家的三分之一

由於明成祖朱棣時期的軍事力量之強大,並且還將明朝治理出“永樂盛世”這樣的繁華局面,相鄰的國家全部前來朝拜納貢稱臣,再加上永樂年間鄭和六次下西洋和陳誠五次出師鐵木爾帝國、韃靼,為大明做了非常好的宣傳,最後藩屬國竟達到100多個,包括蘇門答臘、外呂宋(菲律賓以北的呂宋半島)、日本、蘇祿(菲律賓)、馬六甲、暹羅(泰國)、滿刺加(在緬甸)、佔卑(今印尼)、胡馬塔(今印度南部)、錫蘭獅子國(斯里蘭卡)、古裡、木古都束、舍利弗(在今紅海)、揚波(東非)、中也門、蘇馬(索馬里)、西洋花烹國、千里馬(坦桑尼亞)、桑結(今桑給巴爾島)等,鼎盛一時。

“明朝領土4500多萬”說法的根據:將藩屬國也算作領土,是錯誤的

全世界的國家大小有300多,土地面積有大約14950萬平方公里,而明成祖朱棣時期的藩屬國就有100多個,在加上明超1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總共加起來,“4500萬”這個數字還是可以達到的,所以一些特別喜歡明朝的人,就一直堅信明朝的領土有4500萬,並且將具體疆域擴充為東到庫頁島,南到馬六甲,西到伏爾加,北到北冰洋。


但藩屬國不是領土,不能將那100多個國家也算作明朝的領土,因此“明朝領土4800多萬”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小辮兒說歷史,堅持原創,點擊關注,每天都有精彩的歷史內容奉上。文中所有圖片全部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小辮兒說歷史


題主的問題是:明朝領土4800多萬,卻沒有人願意承認,是這樣嗎?為什麼?

大哥 ,你是不是多打了個0!

你知道4800萬平方公里什麼概念嗎?

地球上有七大洲,咱們看看這七座大洲的面積!

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亞洲,面積為4400萬平方公里,48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1個亞洲!

世界第二大洲是非洲,面積為3000萬平方公里,48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6個非洲!

世界第三大洲是北美洲,面積為2400萬平方公里,48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2個北美洲!

世界第四大洲是南美洲,面積為1800萬平方公里,48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2.7個南美洲!

世界第五大州是南極洲,面積為1400萬平方公里,48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3.4個南極洲!

世界第六大洲是歐洲,面積為1000萬平方公里,48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4.8個歐洲!

世界第七大洲是大洋洲,面積為900萬平方公里,48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3個大洋洲!

可見,如果明朝有4800萬平方公里面積,比世界上最大的洲還要大將近半個大洋洲。這麼大的國土先不說以古代落後的交通能不能有效的統治起來,咱們且先看看明朝要是有這麼大面積將會面對那些周邊強權。

如果明朝有4800萬平方公里,代表著除了目前我國國土面積之外,還要擁有那些土地!

明朝時期,雖然有地理大發現已經把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發現完畢,但明朝顯然沒有加入這一行列,所以明朝不可能在大洋洲、南北美洲有土地,那麼他的國土將會涵蓋在舊世界,也就是亞歐大陸或者非洲地區。

這就意味著明朝將會擁有整個亞洲,加上半個歐洲,或者亞洲加上東撒哈拉。

那麼,明朝需要征服日本、奧斯曼帝國、沙俄帝國、莫臥兒帝國等國家。

明朝時期日本在內戰,國內打敗的武士淪為倭寇在明朝東南沿海地區肆虐,明朝也沒有能力打到日本清剿倭寇老巢,所以明朝是沒有佔領日本!

南亞次大陸上的莫臥兒帝國佔領了南亞次大陸及中亞的一部分,直到在清朝時期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征服,可見明朝也沒有打敗莫臥兒帝國吞併這裡!

奧斯曼帝國在明朝時期橫行西亞、北非和東歐,可見,這裡也不是明朝的領土,而是奧斯曼帝國的舞臺!

沙俄崛起於明朝中期,打敗了金帳汗國等周邊強權,兼併了大多數東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到明朝末年已經準備向烏拉爾山以東遠征。可見,明朝時期沒有統治沙俄和東歐地區!

這麼一看,明朝就算再厲害也沒有統治過整個亞洲,也就是說從來沒有達到過48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所以,樓主的說法站不住腳!


歷史風暴


其實古代世界範圍並無正式“領土”之說,更多的是一種“勢力範圍”。就拿我們華夏民族來說,中原王朝勢力強大威服四海的時候,疆域非常大。北至外蒙,南到越南,東到大海,西到西亞。

但如此大疆域通常不會長久,一旦中原內部動亂,華夏族控制範圍就會急劇縮小(雄漢盛唐莫不如此)。北邊只能到河北,西邊到甘肅,南邊到廣東;大致是秦朝的領土面積,這部分領土始終牢牢掌握在華夏民族控制中,其他地方(諸如新疆、西藏、青海、內蒙、東三省等地區)其實一直處於各方勢力爭奪之中。



直到清代以後,由於全球科技飛速發展,各國來往日漸頻繁;中國和鄰國用戰爭、談判等方式確定了國土,劃分了疆界。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確定了今日中華之版圖。


張睢陽齒


這是個讓人呵呵的問題。

首先,4800萬平方公里是什麼概念?世界七大洲,面積最大的亞洲,面積也不過4400萬平方公里,如果明朝的國土面積真的達到了4800萬平方公里,那麼就意味著明朝不僅要全部統治亞洲,還有在其他大洲比如歐洲或非洲身上找補至少400萬平方公里,你問過歐洲和非洲人民了嗎?

一直以來,明朝的領土問題都是一個神奇的存在,有說350萬平方公里的,有說900萬平方公里的,有說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更有說4800萬平方公里的,簡直是人類未解之謎。

作為歷史的業餘愛好者,靜夜史雖不是專業明史研究者,但就和沒吃過豬肉但見過豬跑一樣,對於明朝身上的諸多矛盾,還是有一番感想的。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明朝的領土真的囊括了漠北草原甚至到了西伯利亞北冰洋,為何會有“天子守國門”這個說法?

眾所周知,“國門”是大門的一種,天底下哪有在院子裡守大門的說法?北京作為明朝的首都已經決定了明朝向北推進的大致界限,而這個界限絕不是隨心所欲就確定了的。

作為小農經濟支撐的帝國,明朝能夠統治的區域首先必須滿足小農經濟的發展條件,毫無疑問,“兩京一十三省”是滿足的,這塊土地的面積是350萬平方公里。

“兩京一十三省”的北界,是從山海關蜿蜒到嘉峪關的萬里長城。長城之外,在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時,北方的蒙古各部接受明朝冊封,甘當明朝小弟,而當明朝國力衰落後,這些少數民族便紛紛脫離明朝,重新成為明朝的北疆大患。

因為自然條件難以發展小農經濟,所以長城以北的區域,是明朝羈縻統治的地區,在這些地區,明朝雖然設置了一系列衛所,比如東北的奴兒干都司,但充當明朝公務員的,都是當地少數民族的首領,他們定期嚮明朝朝貢,同時得到明朝的封賞。因為明朝不在這些地區徵稅,因此更多時候,這些地區和明朝只是簡單的貿易關係,他們和明朝中央的關係也相當脆弱。

而這些羈縻統治區域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明朝的實際需要。

簡單說來,包括明朝在內的所有中原王朝,之所以要入不敷出地維持哪些羈縻統治區,絕不僅僅是為了構建中華藩貢圈,做一個萬國來朝的天下共主,貪圖那些可有可無的虛名,而是為了自身的安全考慮。

因為這些羈縻區域位於中原王朝直接統治區“兩京一十三省”的外圍,所以這些地區的最大作用就是保衛“兩京一十三省”的安全,而某些時候,這些羈縻部落也是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脅。將其收服,或者說“買服”,可以確保“兩京一十三省”周邊無虞。

而在中原王朝由盛轉衰,難以維持這種脆弱的藩貢體系時,明朝就不得不加固長城,做最壞的打算了。

所以,出於安全考慮,羈縻統治區域絕不是越大越好,古往今來的歷史已經證明,只要控制東亞大陸,即薩彥嶺以東以南、青藏高原及以東區域的所有區域,就能確保中原王朝的外部安全。

所以,從明朝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明朝的羈縻控制區域不會過大。目前公認的明朝前期的疆域面積為9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控制區“兩京一十三省”350多萬平方公里,邊緣羈縻控制區550多萬平方公里。

而羈縻控制區面積之所以不能更大,一是因為沒必要;二是因為成本高。

因為小農經濟的經濟基礎,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原王朝很少主動向外侵略擴張,更多的是周邊少數民族出現了強大政權,威脅中原王朝安危,中原王朝消滅周邊政權並實現了疆域的擴張,最典型的就是隋唐兩朝消滅高句麗。

小農經濟本質上是沒有對外擴張慾望的,這決定了他們對周邊土地尤其是那些冰天雪地的荒原天然缺乏興趣。


再者,因為小農經濟雖然門檻低,但是生產力水平始終很低,微薄的產值註定了中原王朝沒有向外開拓的物質基礎,不可能支撐起4800萬平方公里的“宏偉藍圖”。

最後,因為小農經濟生產力水平低下,所以中原王朝在數千年時間裡始終沒有出現技術和制度上的巨大革新,這意味著中原王朝在數千年時間裡,根本就沒有維持巨大版圖的能力。

在明朝之前的蒙元帝國是有史以來世界上疆域最廣闊的帝國,但這個帝國在成吉思汗去世後,就不可避免地分化為四個汗國最後分崩離析。

在這樣的背景下,可以說,即便甩給明朝一4800萬平方公里的巨大疆域,明朝也沒有能力進行有效管理。

所以,那個疆域空前廣大的明朝,根本就不存在。

如果你要非說鄭和下西洋時和明朝進行貿易的國家也算入明朝版圖,那這個明朝可就不是4800萬平方公里那麼簡單了,因為加上領海,明朝的面積要達到半個地球!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