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凭借此城,江东孙氏坐断东南七十余年

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时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的杜预为了促成晋帝司马炎下定决心伐吴,上表大陈伐吴时机已经成熟。他奏折末尾特意提及武昌,并表达了对孙皓可能迁都武昌,导致伐吴大计无法成功的忧虑。

“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晋书.杜预列传》

凭借此城,江东孙氏坐断东南七十余年

对于武昌的战略意义,杜预心知肚明

当时晋朝立国十五年,中原不闻战事已经数十年,兵甲完备,府库充盈,国力十分强盛。而偏安江东的吴国,昏君当道,政治黑暗,上至丞相张悌,下至市井布衣,都知道国家离覆亡之日不远。在强弱悬殊如此巨大的局面下,一代名将杜预仍然对吴国西都武昌如此重视,并将孙皓是否迁都武昌上升到决定战争胜负的高度,武昌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悌曰:“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三国志.吴书.孙皓传》

武昌建城立都始末。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刚刚偷袭荆州得手的孙权,为了防备刘备复仇和北方曹魏,决定将治所迁往鄂县(今日湖北鄂州),取“以武为昌”之意,改名武昌。并将临近的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五县纳入管辖,设立武昌郡。并于同年八月修建武昌城。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在曹魏和蜀汉的年号里面各取一个字,改年号为黄武,定武昌为吴国国都。坐断东南,开启了孙吴数十年国祚。

二年四月,刘备称帝於蜀。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八月,城武昌。《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凭借此城,江东孙氏坐断东南七十余年

晋时武昌郡位置

武昌所处之地,极具战略意义。

汉时荆州分为七郡,南阳、南郡、江夏位于长江以北,长沙、桂阳、武陵、零陵位于长江以南,州治为南郡江陵(今湖北荆州)。江陵作为荆州第一重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紧邻长江,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汉末天下大乱,荆州刺史刘表就是坐镇江陵,北守襄阳,保得荆州一境平安。

孙权偷袭荆州得手后,虽占领了荆州大半地区,但地处荆北的南阳郡依然被曹魏牢牢控制。南阳郡治所襄阳与江陵之间,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无险要可守。位于长江北岸的江陵城已出在与曹魏对抗的前线,失去作为一个政治中心最基本的条件。

江东习水战,而缺战骑,在陆地战场上无法与北方骑兵对抗。因此,孙权的战略方针一直是“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时孙权的疆域已经西抵三峡,东临大海,连绵数千里。既要保障老家扬州安全,又要巩固荆州的胜利果实,孙权急需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他的目光自然而然落在了荆州东部江夏郡鄂县。

在孙吴千里长江防线上,武昌的位置居于正中。其东面是面对蜀汉与曹魏襄阳军团的荆州防线,其西面是面对曹魏淮南军团的扬州防线。将国都设立与此,可以兼顾两处。

凭借此城,江东孙氏坐断东南七十余年

坐拥千里长江,孙权急需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控制点

在荆州防线上,武昌与地处江北的江陵形成掎角之势,可以牢牢遏制住驻扎襄阳的魏军,保护荆州南部腹地。武昌城池位于长江南岸,比之江陵更易防守。距离连接襄阳的沔水很近,可随时派水军沿沔水北上,进攻荆北,对曹魏防线造成压力。武昌在荆州防线上,是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宝地。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时梁为小将,未有知名,乃越席而进曰:“臣闻香饵引泉鱼,重币购勇士,今宜明树赏罚之信,遣将入沔,与敌争利,形势既成,彼不敢干也。使武昌有精兵万人,付智略者任将,常使严整。一旦有警,应声相赴。作甘水城,轻舰数千,诸所宜用,皆使备具。如此开门延敌,敌自不来矣。”权以梁计为最得,即超增梁位。《三国志.吴书.宗室列传》

凭借此城,江东孙氏坐断东南七十余年

武昌与江陵成掎角之势,让襄阳魏军不敢轻举妄动

扬州防线上,由于孙吴与曹魏连连交战,在长江北岸制造了一个纵深数百里的无人区。魏军合肥以南的据点,只剩下了皖城一处。武昌长江北岸是一片连绵数百里的山区(今大别山),是抵挡曹魏南下大军的天然屏障。就是邓艾统兵,也不敢走山道奇袭武昌,因为即便是翻过了山,还得游过长江才行。 扬州方面的魏军想要进攻武昌,需要从合肥沿平原地区南下,通过吴军长江沿线多个重镇,十分困难。而魏军倘若进攻扬州防线其他地区,武昌驻军顺流而下,可以很快增援战区。

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三国志.吴书.吴主列传》

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三国志.吴书.孙韶列传》

凭借此城,江东孙氏坐断东南七十余年

武昌北面山区是抵挡曹魏大军的天然屏障

水道畅通,漕运便利。

汉魏时期,荆、扬二州相对于北方诸州,开发程度较低,漕运所依赖的多是自然水道。武昌毗邻长江,向西距离连接荆州腹地水道的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约三百里,向东距离连接扬州腹地水道的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不足两百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孙吴通过遍布江南的自然水道,可以轻松将荆、扬二州的战略物资向武昌集中。反之,武昌也可以通过这些便利的水道,控制荆、扬二州腹地。

凭借此城,江东孙氏坐断东南七十余年

武昌畅通的水道,连接荆扬腹地

土肥民稀,适合屯田。

汉末天下大乱,人口锐减,原由的社会结构被严重破坏。其结果是大量的农田荒芜,传统的兵农分离模式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环境。各路诸侯时常要为吃喝发愁,就是连坐拥河北四州的袁绍,其麾下军队也需要以桑葚为食。曹操召集流民,于许昌周边屯田,得到粮食百余万斛,成为一统北方的基础。

孙吴政权与曹魏一样,也需要兴办军民屯田,以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

与曹魏和蜀汉不同的是,孙吴政权是江东本土大门阀联合从北方避乱而来的北方门阀,共同推举以武力起家的孙氏所组成的政权。这些门阀拥有自己的土地,拥有自己的军队,俨然一个个国中之国。孙权为了团结内部,就必须最大限度的保障他们的利益。在实行大规模的屯田时,就需要避免占用这些门阀世族的土地。

孙权设置武昌郡时,当地并没有对孙吴政权举足轻重的门阀,加之武昌附近湖泊遍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极为适合大规模的军民屯田。

凭借此城,江东孙氏坐断东南七十余年

在战争时期,粮食永远是第一位

坐拥铜铁,江东大冶

吴地自古即以盛产盐铁著称。孙权能够凭借劣势兵力,在赤壁一战挫败曹操,也与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密不可分。武昌南面的武昌山盛产铜铁,孙权定都武昌后,在此修筑大冶,生产兵器护甲。直到今日,都有闻名全国的钢厂坐落附近。

吴主孙权黄武四年采武昌山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斗方,皆南钢越炭为之。《古今刀剑录》

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汎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偪迫,而欲送质?《三国志.吴书.周瑜列传》

战略位置优越,漕运便利,适宜屯田,又盛产铜铁。怪不得孙权不顾诸多重臣的反对,也要将都城修建与此。

孙权称帝不久后,蜀汉派遣卫尉陈震,表明了蜀汉与孙吴联盟抗击曹魏的决心。没有了来自西面蜀汉的压力,孙权为了平息吴地门阀的怨气,将国都迁回建业。但留下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驻守武昌,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之高。其后武昌作为孙吴西都,均由声望冠绝江东的大将镇守。

在晋朝发动灭吴之战前,杜预成功离间了孙吴君臣,造成了包括武昌在内的孙吴荆州防线上将领调换。其后晋朝大军出征,在攻克武昌之前,吴国军队拼死奋战。攻克武昌后,吴军诸镇纷纷投降,吴主孙皓也面缚抬棺请降。从中亦可见武昌战略意义之重大,说孙权凭借此城坐断东南,实不为过。

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以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户。政,吴之名将也,据要害之地,耻以无备取败,不以所丧之实告于孙皓。预欲间吴边将,乃表还其所获之众于皓。皓果召政,遣武昌监刘宪代之。故大军临至,使其将帅移易,以成倾荡之势。《晋书.杜预列传》

凭借此城,江东孙氏坐断东南七十余年

凭借武昌,孙权坐断东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