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家常便飯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你的身體就會慢慢變好的

家常便飯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細嚼慢嚥最可靠


吃進來的食物要用牙撕、舌攪、唾化,直到食物變細、變碎、變軟,方可進入脾胃;只有食物變得細碎,才有助於脾胃的消化過程,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也因此更容易被吸收。囫圇吞棗的後果,一方面會加重脾胃的壓力,另一方面也不利於營養成分的吸收,反而造成一種浪費。因此,平時吃飯一定要避免狼吞虎嚥,而是應當細嚼慢嚥,這樣才更有助於消化吸收。暴飲暴食要不得面對美味佳餚,人們難免有大吃一頓的衝動,有人甚至不吃撐絕不放筷子。但是,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長期飽食的人的大腦更容易早衰。人在就餐時,如果吃得過快或時間過長,都有可能造成飲食過度;吃得過飽所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胃腸道負擔加重,如果胃經常處於一種飽脹狀態,其容量就會增大,消化吸收功能就會下降,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大量攝入的脂肪、蛋白質也不能有效利用,會大量貯存,從而造成營養過剩,極易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因此,為了身體健康,也應當拒絕暴飲暴食。

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關鍵

家常便飯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你的身體就會慢慢變好的​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健康的首要保證。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就應該做到:合理分配一日三餐的量,即秉持“早餐吃飽、中餐吃好、晚餐吃少”的原則,合理分配食物的攝取量;在該吃飯的地方吃飯,也就是說,吃飯就應該在餐桌上,堅決不能在床上或其他不合適的地方吃飯,以免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飯後也要養生,俗話說“飯後走一走,能活九十九”,吃飽了最好不要坐著不動,一方面會累積脂肪,容易發胖;另一方面也不利於消化吸收,適當的散步鍛鍊有益於身體健康。

飲食養生,並不是一種高深的學問,而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民以食為天,重視飲食文化,用飲食來補養身體、保持健康,或者用飲食補養法來使患者儘快康復,可以說,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了。

因此,家常便飯只要吃得“好”,一樣可以吃出健康、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