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同样是挟天子,为何董卓、李傕等人却令不动诸侯?

灵安


说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李傕做的比曹操大多了,并且也有实效的多。曹操挟天子做了什么呢?翻来覆去也就是折腾了一个吕布和一个袁术,到后来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刘表和孙策没有任何一个人真的听『天子』的话了。再到后来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天子有过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么?所以曹操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挟天子的玩家,真正的玩家,还是董卓和李傕。

董卓把持朝政的时候,汉朝朝廷的权威还非常强大,董卓做的就比曹操强多了。比如董卓在关东诸侯里面安插了一个钉子,就是刘表: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表为荆州刺史。

这段平白无奇的话其实揭露了一个埋藏的很深的信息——刘表其实是董卓任命的!前任的荆州刺史叫王叡,结果被同样反董卓的孙坚给杀了…… 于是董卓见机行事,立刻委任刘表来做荆州刺史。而刘表也是表现出了一定的能力,就拿着一张朝廷的诏书(还是董卓发的)单骑定荆州。 自己独立开辟了一方基业:

开土遂广,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所以反董卓联盟里面,自然是没有刘表的。像这种任命大州实权诸侯的事情,曹操到后来就做不出,汉朝的朝廷威望已经不足以支撑这种任命了。

再说李傕,李傕占领长安之初,还是利用朝廷的威信做了很多事情的。包括封刘表、陶谦分别为荆州牧和徐州牧。后来关东诸侯因为朱儁是名臣,故此与一众豪杰共推朱儁为太师,并移檄各州,共讨李傕并奉迎天子。几乎相当于是董卓讨伐战的规模,然后李傕听贾诩的话,釜底抽薪,以天子的名义征召朱儁入朝当了太仆。直接让这次讨伐无疾而终。这算不算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是比曹操用的溜多了?

说实话,天子被接到曹操那里之后,其实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主要是正统所在,为曹操招揽人才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一方面是汉朝朝廷的威望在不断的动乱中缩水,没有那么管用了,另外一方面也是曹操处在死战之地,生存环境恶劣,不得不大事小事都用天子的招牌,过度使用本来已经很虚的天子名义,导致汉朝朝廷的诏书不断贬值。


经史通义


文|小河对岸

提起曹操的成功秘诀,很多人会想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则成语。但是,曹操却不是汉末三国时期第一位挟持天子的军阀。在曹操之前,有董卓、李傕、郭汜、杨奉等人都挟持过汉献帝,却为何这些人都令不动诸侯,唯独曹操能成功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词性上讲,属贬义词,显然不是“官方”的称呼。“官方”的称呼叫“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是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的。而与之前贾诩在劝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时,提到的:“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其实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事情一成一败。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与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正所谓“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时期,便是政权下移,令出诸侯的时代。齐桓公、晋文公便是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号令诸侯而成为当时的霸主。而这本身,是需要实力作后盾的。如鲁、卫等弱国,即便对周王室再恭敬,也是扛不起“尊王攘夷”旗帜的,更号令不动诸侯。宋襄公争霸失败,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与之相应的国力作后盾。

汉末三国时期,也是如此。自黄巾起义之后,汉室愈加衰微,地方群雄割据,不听朝廷诏令。这就好比一个家庭,老爹年老体衰,一大群不孝子都不听老爹的话。假如老五太出格,老爹虽有教训老五的名分,却有心无力。如果老二私自教训老五,不但老五不服,其他兄弟也会认为老二过于专横、管得宽。但是,如果老二获得了老爹的授权,以老爹的名义而揍老五一顿,却也就名正言顺了。不过这老二也得自身硬,否则,即便有了老爹的授权也有可能被反揍一顿。

曹操奉迎汉献帝至许昌之后,以天子的诏令,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而自为大将军,袁绍以位在曹操之下而羞耻,便推辞不受。曹操很是恐惧,便将大将军之位让给了袁绍。而唐朝末年,韩全诲等人劫持唐昭宗而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而李茂贞就被朱温给胖揍了一顿,便乖乖地交出了唐昭宗。故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能令动那些实力不如自己的诸侯。而李傕、郭汜、杨奉等人,虽都挟持了天子,却自相攻伐,削弱了自身的实力,又恶名在外,故而不能“奉国家以征天下”。

董卓虽具有“令诸侯”的实力,却专擅朝政,无恶不作,而引起了诸侯们的群体对抗,是被公认的“国贼”,就更不可能“令”动诸侯。而曹操奉迎汉献帝至许昌之时,虽实力还不比袁绍,但已粗具实力。且曹操又能安定民生、稳定社会秩序、并重贤爱才。故而,能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旗帜,集聚实力,并统一了中国北方。

参考史籍:《三国志》、《后汉书》、《左传》等等;


有知社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多多关注!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正含义!我们先看看谁有资格挟天子。董卓有资格吗?答案是否定的,无论在现在,还是在当时,无论中央还是地方,董卓只能算个乱臣贼子!为什么?因为他不是士族,当不了太师那种崇官,并且,东汉一朝,崇官只有太傅一个,根本就没有太师,他是怎么当上的呢?这绝对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给他下了套,表面上让他风光,实际上人家根本就不承认你那个地位,拿个子虚乌有的官糊弄他罢了。之后的事情很简单了,天下士族联合起来,一起攻打董卓,不仅如此,就是朝廷上,司徒王允也在下美人计连环计的套路他,最后把他搞死。



这事换了曹操,马上就不一样了。曹操和董卓一样,挟天子。但是没有遭到全天下联合的围攻,也没遭到朝廷内部的玩命排挤暗害,那些地方上的诸侯最多也就骂一句曹操名为汉相,实则汉贼这样的话罢了。为什么?曹操算是士族,能够立的住,当时的社会就兴这个,信服这个。



那么再来说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功用。这个令到底是令些什么事。有很多人认为曹操挟天子后也没法命令地方割据势力归附,不是还靠打吗?没错,军事割据就得用军事斗争来完成,但谁有皇帝在,谁就是正朔!谁就是正统,谁就有资格来发令!我没有办法命令地方诸侯,但我可以对天下下命令!我要讨伐谁,我出个令,这个令就是皇帝的令,就是正统的令,天下人就会有归属感,即便割据一方的诸侯,也得畏惧三分,因为在政治上来说,割据势力以前也都是汉臣。谁不听,谁反对,谁就成了乱臣贼子,军事斗争中必然处于下风。可以说,这个令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不能说他完全命令不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的意义很大,看历史, 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环境和现实,就清晰多了。


史书上冬眠的蛇


先说结论,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没有能够号令诸侯,曹操同样也没有能够号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是《后汉书.袁绍传》里头沮授对曹操的评价。沮授作为袁绍的谋士,这样说的目的,是出于将公理和道义揽在袁绍这一边,至于是否属实,那另当别论。

以上为东汉末年各个势力割据的形势图。如果认为曹操“令”得了诸侯,那么,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孙权等人,何须他亲自出兵讨伐?所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天子在当时,只是象征性的国家最高元首,曹操将天子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为自己带来的是政治上的一些加分,以及为他招揽了一批心存汉室的人才。至于诸侯,将曹操的举动视为“挟天子”,那么诸侯自然不会听他的命令,反而会以此为由讨伐他。刘备称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至于曹操本人,将他的举动称为“奉天子以令不臣”,即奉天子的指令,来管理,讨伐分裂国家的不臣军阀。这种说法比较靠谱。据吕思勉先生考证,曹操大权独揽,并不是完全为了自己的私利,更多的是为了平定天下,帮助汉室稳定江山,这些在吕先生的《三国史话》一书中都有详尽的论证。


庭州行者


因为所谓的奉天子以令诸侯,根本就是假的。从来就没有人能够奉天子令过诸侯,比如曹操,他有令过诸侯吗?有诸侯因为他手上有献帝而臣服嘛?没有的,一个也没有,袁绍刘备孙权等人,该打还是打,因为人家心里门清。比如鲁肃就告诉孙权,你想听命令是不行的,因为汉室已在贼子手里,哥哥还是趁早自己打算称王称帝吧。

外面的诸侯不但不臣服,还趁机说曹操胁持皇帝。

所以,当年袁绍的谋士建议袁绍把汉献帝搞到手里的时候,袁绍根本不听,他是知道,把皇帝抓在手里,根本令不了诸侯,

那既然令不了诸侯,曹操为什么还要没事找事,给汉献帝包吃包住包妹子呢?因为令不动诸侯,但可以令文人。

文官,你可以令的,你可以用皇帝的名义辟一些人到这里来当官,或者还可以辟一些尚未向某势力表忠心,属于游离系统的武将。

那这些东西,其实董卓也达到了啊,他乱京的时候,就令过很多人,比如王允,本来就是一个不大的官,他给提拔了极高的地位,还有蔡邕,董卓让他来上班,蔡邕还不想来,结果董卓说,我可以灭你全族,蔡邕只好来了。

这说明,就是令文人,功效也不是特别大,还需要武力帮忙。

最后我们讲一下,奉天子以令诸侯,现在一般认为是曹操得天下的重要一策,其实不是的。这个东西对曹操来说,是个双刃剑,初期有利,但越到后面负效果越大。而且曹操后面长住邺城,基本也不跟汉献帝搞到一起了。

这个计策是毛玠提供给曹操的,他提供这个方案,还真不是全替曹操着想,还是想着汉献帝,是为了让汉献帝有一个安稳的落脚点。

真正成就曹操霸业的也不是奉天子以令诸侯,因为没有诸侯被他令到,而这个政策吸引到的人才,也不全是曹操的心腹,很多是冲着汉献帝去的。

真正成就曹操的是毛玠后面两句话,他的话是这样的: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休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业。

是休耕织,蓄军资,打仗靠的是粮食,曹操后面百战百胜,不是因为他手里有汉献帝,而是他的军队有粮吃,别人都是饿着肚子打架,就他的军队吃得饱饱的。


脑洞历史观


董卓等人当时挟天子和曹操挟天子差不多,谁也令不动诸侯。但是董卓挟天子致使天下诸侯联合讨伐,而曹操挟天子虽然有人反对曹操但是没有这么大乱。



董卓挟天子后,首先行废立之事,先是废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臣子废立君主这种事情的发生会对皇帝的权威大打折扣。再之后弑杀刘辨和何太后,身为人臣行废立之事,弑杀帝王。盘踞地方的诸侯对朝廷的政令很多都会置之不理。各地诸侯忠心之人必然愤愤不平,有野心的不忠之人必然会乘机起事。



再之后董卓自立相国,本来诸侯就对董卓心怀不满,诸侯有实力的根本没有得到利益。反而各个看到了董卓加官进爵,此时袁绍振臂一呼,十八路诸侯纷纷起兵共同讨伐董卓。



个人认为董卓挟天子的时机远比曹操要好。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董卓不善于挑起诸侯内部分裂,只知自己贪图享受,目光短浅。如果连横各路诸侯,一定可以令的动一部分诸侯。


我是越关


都一样的。各地诸侯都是面子上尊敬天子,不敢公开对抗。实际上都不听天子的话。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

曹操其实也调动不了诸侯。像张绣、吕布、袁术、袁绍、马超、张鲁、刘表等人,都是曹操靠武力灭掉的。袁术还公开称帝了。袁绍还公然带兵攻打曹操。官渡之战如果曹操输了,他就得完蛋。

曹操虽控制有天子,但刘备、孙权也不听他的。刘备给汉献帝上了一封奏疏,就自立为王了,完全不管皇帝同意还是不同意。

不过有了天子。还是给曹操带来了很好好处。首先就是他可以以皇帝的名义干很多事,打仗时占据政治道义优势,拉拢人才也名正言顺。像很多忠于汉朝的大臣,都得在曹操手下做事。各地诸侯为了获得法定身份,也要给曹操好处。


国史拾遗


我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其重点在“挟天子”,至于能否“令诸侯”则在次要。有了天子在手,诸侯从则无事,不从则出师有名。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毕竟诸侯直接还是要考实力说话。

要说董卓西凉军的实力很强悍,却为何与曹操的结局会如此不同。下面以我的理解简单的说一说。

公元189年,董卓带兵进京,挟持了少帝,开始了把持朝政。但是董卓做的第一件大错事,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废少帝立献帝。虽然此举让自己进一步权势滔天,同时也把自己推向天下诸侯的对立面。

董卓仗着军权威势,放纵士兵在城内劫掠富户,搜刮民财,奸淫妇女。董卓本该争取的百姓也被自己推向对立。

董卓自拜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自此在朝廷权势如日中天。



但是董卓权势通天之后,只想着如何搜刮财产,铲除异己,如何的获得更大的权力,心中丝毫没有天下,没有百姓。这是他与曹操最大不同的地方,曹操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曹操想统一天下,还天下太平。至于李、郭之辈就是一个兵匪比董卓还不如。


倔強的小虫


老实说,就三国这段历史环境来看,东汉末年黄巾之后,群雄已经各领一方,中央的政权已经被架空(这个刘备同学已经分析过了,不再赘述),所以诸侯各自为政,这个令不令关键看挟天子的是谁,因为皇帝已经成了傀儡。

所以问题就到了挟天子的人,董卓本来身份就不正,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而且所行也是不义之举,属于妥妥的奸臣,所以本来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18路诸侯讨董卓这事就无可争议,好比18个大汉都集合在一起要揍你了,你还想让他们停手并听你指挥?这是不实际的;

就曹操而言,曹操在后来杀荀彧有不轨企图之前好歹也算为国做事,是个潜在并在不断迷失自己的汉臣,其所令者也多是刘备、孙坚等汉室忠臣,其他诸侯根本就不理不睬,所以曹操挨个借汉帝名义前往讨除“凶逆”了。

另外,曹操手下能臣名将辈出,能管控局面,搞外交有人,不服能打也有人,董卓呢?招了吕布后来还被倒戈,所以从实力集团的能力而言,也是高下立判。

从历史角度来看,好比就是战国前后的东周,你看那些战国的列雄哪个不窥伺他的位置。

所以,从上述这些而言,曹操有能力和办法去“令”,而董卓,只能说no zuo no die了~

当然,说得也并不是很全面,欢迎交流讨论,谢谢~


众推风云榜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董卓,李傕等人倒行逆施,他们只知道杀人,却不知道该杀什么人!一切都是以个人情绪而定的,而且董卓可是无故废掉了汉少帝,这就使得其他军阀根本不可能听他的号令的!在那些军阀以及老百姓眼中,董卓就是国贼啊!而李傕是董卓的部下,进京后大肆纵容士兵抢掠,后来又与郭汜不合,一个控制皇帝,一个控制文武百官!你看这个乱局就会明白他们根本就不是这块料了!但反过来看曹操就知道了,其实他何尝不明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做,很多诸侯其实都不会听的,但是听的诸侯就要受到曹操的指挥,这样曹操也就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即使这些人假意来投,那曹操也可以用这道命令让他们去打那些不听话的诸侯,这样不就可以削弱他们的实力了吗?再说那些不听话的诸侯,曹操就可以以国家名义去打你,以他的能力,很快这些实力都会被他所吞并,成为他曹操个人的资本!可是董卓,李傕有这智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