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的明朝有辽东吗?辽东是全东北吗?为什么国门没在东北?

ID笑似花解语


明初,洪武至永宣年间,明朝国力鼎盛,在东北地区疆域广大,几乎继承了元朝的辽阳行省。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了辽东都司,大宁都司和奴儿干都司,这三个全是军事为主的都指挥使司。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大宁都司和奴儿干都司都被废弃了,只剩下辽东都司。

其实洪武初,辽东也设置过州府,但由于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和北元纳哈出等势力的鏖战,辽东地区人口锐减,只剩下几万人。这点人口实在不足以撑起州府建制,所以很快就裁撤了州府,辽东只剩下军事功能,在很长时间里,它的民政和监察都是由山东代管的。

就直接统治区域来讲,辽东都司只据有今天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统治区域看起来相对狭小。但其实在奴儿干都司废弃以后,辽东都司实际上代管了原奴儿干都司的女真事务,辽东都司军政长官对广大东北地区的女真部族都是有节制权力的。

在明朝迁都北京后,辽东由于紧邻北京,防范和监视着女真与蒙古,成为明朝重要的边镇门户。所以在明末,明朝特别在乎辽东的得失,真正是不惜一切代价去保卫辽东,甚至可以说,辽东的存亡是与明朝的存亡相始终的。



安锅说道


首先来说,明朝是有辽东的,辽东并不是全东北。

而当时的辽东,大体是现在的辽宁、吉林一带,具体地理位置为西至山海关,东到鸭绿江北到今吉林省吉林市一带,不包含现在的黑龙江省。

东北少数民族众多,历史上出过鲜卑、女真、契丹族等强势的民族,自古以来都是汉人的禁区,汉人往往只能占据辽南、辽东地区,对辽北地区是敬而远之。

待元朝纳哈楚率领他的二十万蒙古骑兵投降明朝的时候,明朝继承了元朝在这里的统治权,才有了资格经略辽地。明朝从中原迁入了二十万汉人到了东北。这些汉人开始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但是主要居住地还是在辽东、辽南。

而辽西依旧是蒙古族的天下,辽北是女真的天下。这时候的女真分野人女真(一直到东西伯利亚都是他们的地盘),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一直跟建州女真作对),他们畏惧明朝的实力,臣服明朝,为明朝进贡,接受明朝的封赏。

之后虽然把辽西的蒙古肃清了,还加强对东北女真族地区的管辖和统治,采取征讨与招抚相结合的手段,在东北地区北部建立了地方最高政权机构奴儿干都司。但是随着女真和鞑靼的兴起,这个机构也就撤销了。

再说为什么国门不在东北,我想,你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不把都城定到东北。

我认为,其一,本来守国门就不是初衷,当时朱棣是因为北方的北京一直在自己手里,总比自己刚打下的南京好。守国门只是附加的价值。

其二,辽东本就乱,加上地理位置不好,没办法做首都。

其三,可以看图,说是实话,北京离边界挺近的了,说守国门是毫无问题的。


梦中的历史


这个问题要分为两个部分来说:

第一个问题,明朝的版图肯定包括辽东,不但包括辽东,而且包括大部分的东北地区,这是有众多的历史文献和文物遗迹所证实的,毋庸置疑的。

明朝在东北设立的最早的行政机构是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是在1409年由明成祖朱棣下旨设立的。努儿干都司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

现在很多人认为奴儿干都司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26年,其后明朝战略全面收缩,南方放弃安南、东北内迁奴儿干都司、对外解散了下西洋人员。明朝对东北的政策由实际掌控转变为怀柔羁縻,因此认为明朝对东北没有实际管辖权。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羁縻政策从汉代开始就是历朝历代重要的一种边疆治理模式,羁縻州的归属问题不存在任何争议,那么同样的道理,东北的历史归属也没有任何可争议的。

今天的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阿什村的松花江北岸,有两块摩崖石刻,详细记载了明代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3次率领数千官兵、工匠来吉林造船的事迹,证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运粮基地,由此也可见,明朝政府对东北具有实际的掌控能力。

第二个问题:其实“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话是后世对明代皇帝的一种美化,第一句说的最主要就是朱棣,后一句自然就是死于煤山的崇祯了。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也确实有想防范蒙古人入侵的目的。毕竟那时候蒙古人被撵回漠北以后,时常南下骚扰,甚至攻城拔寨。但这并不是朱棣迁都的最关键的原因。朱棣放弃南京选择北京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北京是他一手建立的地盘、而南京是朱允炆的地盘,朱棣怎么会放心呢?

所以说天子守国门这话,理解就好,不要太过认真。一国首都的选定,有诸多的要求,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粮草的多寡,从定都长安、到就食洛阳、再到开封运河枢纽、南京鱼米之乡、漕运给予北京,没粮食就无法承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规模,粮食才是定都的关键问题。


老李滔滔不绝


明朝有辽东,也对东北有统治权。

明朝在东北设立的最早的行政机构是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是在1409年由明成祖朱棣下旨设立的。努儿干都司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但是这种统治属于羁縻统治区,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并不深入,尤其外东北只是偶尔派员巡查,征收当地民族贡赋。

明朝对于辽东统治深入一些,以军事驻防为主。当时,在法理上,辽东地区的司法行政事务都是由山东省管辖的。辽东自古以来就是汉族聚居区古代就是九州之一的幽州之地,居民以汉族为主。

天子守国门的国门不能设在东北,天子所在的首都也不能设在东北。因为东北远离汉人腹地,东北天气寒冷、自然环境恶劣,不是农业粮食主产区,从中原和江南往东北运粮维持中央政权运行成本过大。而且东北少数民族众多,缺少王化,在明朝统治层看来就是片蛮荒之地,只需向朝廷纳贡称臣即可。不服管教,就征讨与招抚。


读史知古今


说明朝“天子守国门”是从朱棣始。

靖难之后,朱棣将朝廷百官从南京迁往北京,并计划以北京作为明朝新都,因为北京靠近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所以才给了他“天子守国门”的荣誉。明朝设有九边重镇,而与北京城近在迟尺的便有四座重镇,既上面提到的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四镇,因此“天子守国门”之说并不为过。其中北京至宣府,快马不足两日路程,如果宣府不保居庸关失陷,则漠北胡骑一日之内便可围攻北京。有明一代出过这样的险情,土木之后,瓦剌太师也先虽然没有攻克宣府镇,但其凭借优势兵力强行突破紫荆关,携五万虎狼骑兵便围了紫禁城,幸亏居庸关没破,否则明朝真有可能提前二百年亡国。

明朝都北京,有利有弊。

其利在于,与边镇较近利于声息相通,若边镇告急可以迅速支援,边镇后勤也方便保障;其弊在于,战线较短,若前线溃败则敌人很快就能兵临城下。

但,明朝都北京,最大的弊端却不是这,而是远在边陲不利于加强对中部及西南各省的控制。历史已经证明,明朝灭亡正是因为对西南控制不足而导致烽烟四起,明末农民起义先摧毁了大明王朝内部,才使得辽东后金有机可乘,若不是祸起萧墙,他区区建州女真怎么可能越过防守严密的关宁放线?

朱元璋建国定都南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则南京气候温暖适宜居住,二则依托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三则水运便利易于给养,四则交通水道四通八达有利于加强各省管理。这四条,北京一条也不占。

可是,朱棣依旧迁都北京。事实上,北京作为明朝首都一直到嘉靖年间才正式确定下来,包括朱棣在位之时,名义上的都城仍是南京,而北京只是皇帝行在之所在。

土木之变后,明朝廷完全可以弃北京行在而还都南京,没有任何道德压力,可是偏偏兵部侍郎于谦不准,逼得新任皇帝朱祁钰不得不胆战心惊随他冒险,于谦赌对了,落下个忠臣良相的美名,可他若是赌错了呢?若是也先攻破紫荆城,明朝不就提前灭亡了吗?为了一场政治投机,把皇帝和整个大明王朝作为了筹码,实在称不上忠臣良相的美名。

那么朱棣为何弃占尽地利的南京于不顾,而执意迁都北京呢?不为别的,只为占一个“人和”而已。众所周知,朱棣得位不正,而朱元璋在南京苦苦经营三十多年,做了四年皇帝的建文帝也已经站稳了脚跟,朱棣谋反得位,但他顶怕其他皇族造他的反,思来想去还是老窝里安全,所以他决意迁都至自己经营了十几年的北京,就图个心安。为此,他不惜大费国库再造新都。

朱棣迁都后,南京依旧留有一整套国家班子,为的是一旦情况有变可以随时还都南京,即使天子孤身一人逃到南京,留守的这套班子立即可以投入日常工作。“天子守国门”,那是留有后路的。


读史梨树下


大明王朝在辽宁省的中南部地区,设置了辽东府进行管辖。大明朝辽东府属于山东省管辖范围里,属于正式的官府管辖。而在辽北地区设置卫所进行管辖,沈阳城在明代时称沈阳卫。同样大城市铁岭?也是卫城史称铁岭卫。


爱看爱思考


仁宣时期明朝势力已经从黑龙流域撤回到了沈阳 抚顺一线。后来从山海关延伸到鸭绿江修筑长城~辽东长城。这就是仁宣以后大明王朝的边境。所以洪武永乐所谓的疆域广阔只是昙花而已。从来就没有实质的行政管辖过这些地方。


青瓷雅居


辽东在东北一带,辽东不包括整个东北,当时的东北好大,外东北还在少数民族的手里。


liyongxing543


实际上明朝是有辽东的,至少洪武时是有的,只不过为什么后来人们对这不熟知的原因就在于满清的龙起之地在辽东,让人误以为辽东一直处在满族统治之下。


闭馆修脸


所谓天子守国门,应该是有所特指的。如果把朱棣迁都北京也看作是“天子守国门”那岂不是太过荒谬。朱棣跑到那儿肯定不是为了守的,肯定是为了方便打出去。所谓“天子守国门”后面一句就是“君王死社稷”。无疑指的是崇祯时代的危险局面。当然,崇祯也不是因为国门破了才死社稷的。就国家实力和民族能力而言,大明的汉人如果真能做到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那什么“守国门”“死社稷”之类的事,只能是别国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