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传统银行将消亡?别逗了!“神器”在手的它们正强势崛起

近年来,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站上“风口”,一系列金融创新“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支付领域,移动互联技术甚至喊出了“从消灭现金到消灭银行卡”的豪言壮语。

与火热的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商业银行显得比较低调,但他们其实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金融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譬如去年,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均与国有四大行展开了基于金融科技方面的战略合作。

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技术与场景、业务与科技的融合,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实现综合化、智能化、移动化发展。

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也在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

《经济日报》日前推出了“关注金融科技”系列报道,为你揭秘金融机构中的高科技那些事儿~

传统银行将消亡?别逗了!“神器”在手的它们正强势崛起

金融科技创新助力“银行再造”

当前,作为金融“主力军”的商业银行,正在努力探索如何成为金融科技战场上的“主力军”。

记者观察发现,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安全、便捷、普惠”是初心和归宿,“技术、场景、产品创新”是路径和手段,最终迸发出推动“银行再造”的巨大能量。

这些探索,正在个人支付、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体制改革等领域“开花结果”。

支付方式不断刷新

钱包、手机、脸,正好比我们个人消费支付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以前,人们出门忘带钱包总免不了心慌;当前,没有手机随身总感觉付款不便;接下来,这两种情况都不必过度担忧,因为,“刷脸”也能支付了,这种创新正率先在北京、深圳等地发芽。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已联合北京西单大悦城25家商户,率先试水“刷脸支付”,背后是人脸识别技术与快捷支付技术的“联姻”。在深圳,招商银行也在有序开展这项探索。

传统银行将消亡?别逗了!“神器”在手的它们正强势崛起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已联合北京西单大悦城25家商户,率先试水“刷脸支付”。图为顾客在一家店铺前使用“刷脸支付”技术付款。 王贺摄

那么,如何保证“刷脸支付”的安全性?如果有人用盗拍的视频、照片来盗刷怎么办?据了解,其背后的“安全卫士”有两个,一是3D人脸识别技术,二是人脸识别算法,二者共同发挥作用。

招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赋能金融,这使得人们能够脱离银行卡、手机等介质,直接通过“人”本身便捷地获取金融服务。

纯线上放贷的“秘密”

“刷脸支付”只是科技赋能金融的一个注脚。在部分银行,人脸识别技术已在柜面、智能柜员机上得到采用,广泛应用于个人金融业务、对公开户等业务场景中,尤其在客户身份认证机制方面,已形成“联网核查、人脸识别、人工鉴别”的三位一体模式。

客户身份认证也是授信审批、贷款发放的重要环节之一。业内人士介绍,完整的贷款发放需要经过申请、开户、放款、还款等环节,在此过程中,多家商业银行已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真实、快捷地获取借款人的资信情况,以完成精准授信。

在破解小微企业与银行间“高信任成本”问题的过程中,这些技术的作用尤为突出。作为我国首家民营银行、纯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的相关负责人为记者解密了纯线上放贷的“秘密”。

“微众银行已搭建起一套分布式银行核心架构,印证了分布式云计算技术在银行领域运用的可行性。”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说,该行已通过该架构处理亿级的海量客户、高并发交易数据。在该架构下,微众银行的“微粒贷”产品已实现了秒级授信、毫秒级手机银行交易体验,全流程由机器人管家调配资源,只需要几名运维人员就可以管理数千台服务器。

“账户运维成本的极大降低,为让利、普惠大众创造了条件。”上述负责人说,截至2017年末,微粒贷累计借款客户已达1157万人次,共计贷款余额1400亿元,客户集中在18岁至55岁,授信金额最高30万元,最低500元,户均贷款1.2万元。

加快科技能力布局

除了产品和业务创新,金融科技还在推动银行“再造”方面迸发出巨大能量。

目前,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将金融科技纳入顶层设计,将其作为转型动力、发展战略,其战略定位也从支撑转向引领,投入不断加大。此外,部分银行还制定了与金融科技相关的发展规划,并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记者获悉,中国农业银行日前已正式印发该行的“金融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按照计划,农行将重点支持金融科技技术与金融业务应用场景快速融合创新,推动该行的业务转型、流程再造、管理变革。

此外,招行则正在全方位布局金融科技,以此构建该行的核心竞争力。招行已成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按照上一年度营业收入的1%提取专项资金,鼓励全行开展创新,未来投入力度有望加大。

组织机构的建设也在逐步进行。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已正式成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第一家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由建行体系内直属的7家开发中心和1家研发中心整体转制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业界普遍认为,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科技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专业人才如何引进、激励机制如何创新、体制制约如何打破、基础设施如何优化等,这些待解问题均需要商业银行进一步探索。

传统银行将消亡?别逗了!“神器”在手的它们正强势崛起

智慧银行将呈现3个特点

传统银行业持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布局力度,既促进银行业自身转型,又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解决方案——

一方面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在银行网点智能化和产品服务方式上的应用;

另一方面不断消化吸收新技术,并提升科技输出能力,为中小金融机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科技转型所需的解决方案和专业科技产品。

在当前的金融科技领域主要有4大技术,分别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这4项技术与银行业务均具有天然联系,并已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促进资源共享、提升风控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多好实践,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也正在由表及里、逐渐走向广泛而深入。

大数据技术应用最广泛

普华永道此前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报告》预计,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将抢走大型金融机构24%的收入。近年来,不同经营主体都在结合自身特点,寻找与科技的结合点,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未来,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

恒丰银行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从41家上市银行金融科技应用最新进展分布统计结果看,大数据技术应用相对来讲最广泛,有85%的上市银行应用实施。其次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有71%的上市银行进行了建设和布局。生物识别和云计算技术应用分别有63%和54%的上市银行应用实施。

还有不少银行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今年5月份,民生银行在北京成立民生科技有限公司。自2015年以来,已有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陆续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业内专家表示,金融科技子公司不仅推动银行自身科技金融建设,同时还能提供科技能力输出,为中小金融机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科技转型所需的解决方案和专业科技产品。

为普惠金融提供解决方案

普惠、高效是金融科技的核心价值,推进金融科技转型,能有效提升银行对金融科技的运用,进而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高效性。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经济条件还比较落后,缺少抵质押物,邮储银行却能长期发展农村小额信贷,这与其金融科技建设密不可分。邮储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李斌介绍:“这几年,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把客户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和信用水平。通过数据推送,在客户没有抵押品的前提下,也可以获得贷款支持。”

金融科技可改进产品服务方式,将线下人工服务向线上自助服务迁移,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便捷性。此前,建设银行推出全流程线上融资产品——“小微快贷”,实现了从贷款申请、审批、签约到支用的全流程网络化、自助化操作,在客户信息完整的情况下,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贷款全流程。

推动商业银行智能化转型

可以与客户对话的机器人大堂经理、可以办理绝大多数非现金业务的“超级柜台”、“刷脸”便可取款的ATM……从大型商业银行到股份制银行,都开始了全面的网点智能化建设,机器开始逐渐取代柜台人员,全天候自助和远程人工服务正以人们想象不到的速度悄然布局。

业内人士表示,可以预见,未来银行转型智慧银行后将呈现3个特点:

一是去柜台化、智能化,提升网点服务体验和能效。

二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多种服务渠道互为补充。

三是定制化风格设计,细化功能分区,对客户进行有效分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技术手段的充分应用是商业银行服务实现智能化的保障。第一,大数据作为银行智能化的重要基础和源泉,需要不断夯实。通过数据整合、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最终实现智能化体系的搭建;第二,云计算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提供高效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计算与数据服务;第三,人工智能技术是提升商业银行自身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未来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也最为广泛,能涵盖客户评分、精准营销、欺诈识别、风险预警等领域。

传统银行将消亡?别逗了!“神器”在手的它们正强势崛起

金融科技发展需筑牢“安全堤”

金融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在给行业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其中隐藏的风险也日益显现。近期频繁爆雷的网贷背后,凸显的正是由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风险防范和监管难题。

对行业来说,在利用各项金融科技时,需加强防范内部和外部风险,将防范风险放在首要位置;对监管机构来说,需要创新监管模式,打破体制机制约束,实行全方位监管。

创新要有风险意识

有创新就会有风险。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郭为民认为,对于银行来说需要防范两类风险,一类是操作风险,一类是系统风险。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与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目前发展仍不平衡,第三方支付相对比较发达,但网络贷款行业尚处于野蛮生长状态,股权众筹发展停滞不前。尤其是最近两三年互联网金融的过快发展和创新带来了诸多风险问题。

近期针对互联网行业的整顿也让更多人了解了金融科技背后的风险。郭为民认为,随着科技发展,科技手段也可以作为防范金融科技风险的工具。“例如,为了判断线上交易是否为‘本意’操作,可以通过大数据建立模型,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甚至可以预判交易对象资金的去向,避免资金被用于黄赌毒等。”

对银行来说,还可建立网络金融事中风控系统。据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总工程师邢桂伟介绍,银行通过引入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能力,以事中监控为核心,可以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且实时高效的反欺诈服务。

牌照管理难在哪里

金融科技属于新生事物,如何界定监管对象,确定监管范畴?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金融科技公司没有大堂经理,没有窗口业务,甚至没有营业厅。监管谁、如何监管,成为摆在监管机构面前的难题。

有业内专家认为,金融科技作为金融行为,从行为监管来讲,监管的对象应包括金融行为者,此外还包括对机构的监管,即发生金融行为的机构都属于被监管的对象。因此,监管对象应是金融机构应用金融科技的行为。

以网贷平台为例,公开信息显示,目前仍在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中,只有约1/10在监管部门备案,其余均未备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互联网金融业的一些参与者识别与承受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公司实行牌照管理尤为必要。

黄益平建议,凡是从事金融服务必须设置进入门槛,进行牌照管理。但对于是否给金融科技公司发放牌照,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业界担忧,对网贷平台的监管备案已经出现延期,在目前的情况下,按照传统的发放牌照的方式来管理,创新更无从谈起。另外,在一些专家看来,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出发,是否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来监管每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还需打个问号。

创新监管方式方法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鼓励创新,把握好监管的时机和力度,考验着监管者的智慧。业内专家建议,构建新的金融科技的监管框架,应该考虑尽量在两者之间求平衡。监管方式创新,可以考虑将数字技术运用到金融监管上,比如可将监管信息系统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数据库直接对接,实现实时监测运行,评估金融风险。

有专家建议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三个方面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建议,为提升互联网金融信息科技安全水平,一方面,要构建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构建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与内控体系。此外,还要构建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的消费者保护体系,加强用户信息安全教育,通过法律与自律保护用户的隐私与数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