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行长说了什么?——我们的六篇专题(中泰宏观 梁中华)

(12月1日发布于公众号“梁中华宏观研究”)

2019年第23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文章《坚守币值稳定目标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我们认为行长的这篇文章博大精深,对于现状和趋势的分析非常清晰到位,值得仔细研读。该文中提出的很多观点,我们中泰宏观研究团队在之前的研究中,都有详细的专题报告对应,主要观点几乎完全一样,但关于未来趋势,我们也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在此列出来,供各位朋友参考交流。

1、长期增长的问题,货币政策解决不了。

在分析发达经济体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为何失效时,行长指出“经济增长趋势等基本面是由重要经济结构性变量决定的”,并且重点提到了人口老龄化和技术进步,还指出“这些因素都不是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所能改变的。若因宽松货币政策而降低改革和调整的动力,反而会延误问题的解决。”

所以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增长的问题应该交给生产要素的改革,而不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我们在《40年未见之局面:拨云见日,把握结构》

专题中,详细分析了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尤其是人口的贡献最稳定也是最大的,全球人口的变化导致经济潜在增速下行、通胀低迷。需求端的刺激政策长期来看只能带来债务问题,对于提升经济潜在增速没有太大帮助。而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也很严峻,是08年以后经济潜在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

2、决定放水的不是央行,而是融资需求。

行长文章中指出“在缺乏增长点的情况下,央行给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但商业银行资金贷不出去,容易流向资产市场。”“零利率和负利率政策会使利差收窄,挤压银行体系,弱化银行货币供给的动力。”关于这两点,我们在《负利率的“锅”,不该央行“背”!——兼议利率的下限在哪里》专题里也有详细论述,尽管央行和金融机构愿意放钱,但全球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谁来加杠杆花钱的问题,也就是融资需求不足的问题,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超额准备金“趴”在央行账上。

关于负利率对金融机构的冲击,我们在该篇专题中也有详细论述,尤其是在负利率的情况下,如果再实行QE,其实对于金融机构的负面冲击会非常大。根据我们的研究,负利率也是有下限的,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处于失灵的状态。

发达经济在常规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依然没有起色。从这个角度讲,“未来几年,还能够继续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的确“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和市场所羡慕的地方。”

3、货币放水的副作用:贫富分化。

行长文章中提到“放松货币条件总体上有利于资产持有者,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加剧财富分化,固化结构扭曲,使危机调整的过程更长。”“政策过松,又可能固化结构扭曲,推高债务并积累风险。”这些文字揭示了货币过度放水会加剧贫富分化,带来结构性的扭曲。

我们在最新的专题《全球的百年变局:从一个数字游戏说起》中,详细分析了当前全球面临贫富差距过大的共同问题,从几百年历史的维度来看,这些只是在重复过去公平、效率的一个循环而已。经济增长的自然结果就会带来贫富分化,而货币放水、资本收益较高都会恶化这一问题,往前看,贫富差距依然会持续困扰全球经济和稳定。

4、如何理解下一步货币政策的基调?

文中指出“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短期的需求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还提到“下一阶段,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条件与潜在产出和物价稳定的要求相匹配,实施好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松紧适度,继续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从文中的多处言辞来看,货币政策肯定是不希望“大水漫灌”强刺激的,但也不会去过度收紧,而是做到“松紧适度”。

我们在《负利率的“锅”,不该央行“背”!——兼议利率的下限在哪里》专题中提出的另一个观点是,利率并不是由央行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基本面、投资回报率决定的。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投资回报率在下滑,那么央行不降息宽松的话,只会让投资更无利可图、经济下行更快;而如果投资回报率上升的话,那么央行不加息的话,会让经济出现过热。而投资回报率是由生产要素端的变化决定的,不是由央行决定。

所以央行只能顺应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去调整货币政策,而不能长期逆着经济变化来。从这个角度讲,判断央行会放松还是收紧,最关键的还是要判断经济基本面怎么走,因为央行的意思其实很明白,既不想刺激也不想收紧,而是做到与基本面的匹配,这才是“松紧适度”。如果经济基本面在走弱,那货币政策也只能跟着基本面走。

我们认为猪价、房地产这些都是结构性的问题,应该配合的是财政、宏观审慎等结构性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这种总量政策,货币政策只能跟着总量的基本面走,不会受到经济中结构性因素的牵制。行长的文章中也强调了“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侧重于经济和物价水平的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则可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或某个金融市场,抑制金融顺周期波动,防范跨市场的风险传染,侧重于维护金融稳定。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和强化,形成两个支柱。”

5、如何理解房地产融资的逆周期调节?

行长文章中提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原则,加强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强化对房地产整体融资状况的监测,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对房地产融资进行逆周期调节。”文章中也有相当多的文字提到了宏观审慎的重要性,以及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我们认为这些说明政策很重视房地产和金融系统的风险问题,大方向不去强刺激,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抑制某一领域。

什么叫逆周期调节?就是好的时候紧一点,差的时候松一些,目的是寻求稳定。所以无论是“大起”还是“大落”,其实都不是政策希望看到的。所以关于地产的政策,最终还是要看房地产经济和基本面如何走,这一点我们在《地产的韧性:从2013到2014》专题中有详细分析。整体上我们认为地产经济目前降温速度慢,但方向上还是在降温,未来压力会越来越大,相应的政策也会在“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的大框架下边际调整。

6、逆回购利率是最重要的政策利率。

行长文章中指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在7天回购利率上进行操作,释放政策信号,构建和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发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央行操作利率向债券利率、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逐步提升”“正在稳步推动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两轨合一轨”,进一步疏通市场化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和过去完全不同。

在当前利率走廊+政策利率的框架下,7天逆回购利率就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政策利率。逆回购利率影响短端资金利率,而短端资金利率又影响长端贷款、债券利率,LPR改革进一步疏通了利率从短端到长端的传导。所以未来最重要的降息还是降逆回购操作利率,否则LPR下行空间也会受到限制。我们在《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专题中,对当前的货币政策框架和未来方向有详细分析。

7、我们的两点判断。

货币不会大水漫灌强刺激,也不会收紧,只会跟着基本面走,而基本面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地产回落的速度。我们认为地产已经在降温下行,货币也会跟着逐渐宽松,中国的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

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做正确的事,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背负过去的包袱。过去过度刺激经济带来的高杠杆、高房价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依然会对政策的走向构成重大影响。而房价、杠杆这些问题如果不托底、不刺激,也会带来问题,就像一种资产价格不上涨就会下跌一样。如果不希望看到下跌,那政策就会边际转松。有没有放松的意愿,和要不要去放松,这完全是两码事,形势比人强。(参考我们的专题

《“债”要不要还?“药”能不能停?》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政策变动。


行长说了什么?——我们的六篇专题(中泰宏观 梁中华)

梁中华宏观研究

长按二维码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中泰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若您非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中泰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中泰证券的客户。感谢您给与的理解与配合,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订阅号为中泰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中泰证券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中泰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报告的摘编而产生的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中泰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中泰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订阅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泰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中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