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陳春花:向協同要效率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接受,今天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比2010年和2019年全球市值前十的企業,你會發現一個特別大的變化:不僅僅技術在驅動商業,今天市值最高的企業都在構建價值網絡。

為什麼構建價值網絡的企業會非常值錢?因為有一個東西在發揮作用,那就是數字化。

我從2012年開始研究數字技術到底改變了什麼。我發現,我們在理解數字技術的時候,一定要明白一點,就是推動今天企業增長的核心要素,不是技術的變化,而是技術普及的速度。

比如,有線電話從10%普及到40%,花了30多年;移動電話從10%普及到40%,用了6年多;智能手機從10%普及到40%,只需要3年。

所以,為什麼今天有的企業能夠幾何級增長,而有的企業會斷崖式下跌?根本原因就在於數字技術改變了時間維度。在工業時代,我們強調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而在今天的數字化時代,我們關注的是從當下到速度再到加速度。

數字化的時代跟我們過往時代完全不同。因為這個不同,我們就會發現,第四次工業革命跟前三次工業革命,也完全不同。

前三次工業革命解決的是如何改變機器——從蒸汽機到電力革命,到汽車革命,再到計算機革命。前三次工業革命其實只是解決了如何幫助人手變的更強,腳跑的更快,只是幫助人增加工具以及工具的效果。

但是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時代來臨,這一輪的革命其實是來淘汰人的。也就是說,第四次工業革命討論的不是機器如何讓人更有效率,而是人機協同之後,得到更高的機器效率。

我們今天會看到非常多的討論是關於機器如何像人一樣思考,這就是人工智能。所以,這次工業革命跟前三次完全不一樣,這一次講人機關係,前三次都只解決機器關係。

你會發現,今天你想吃一餐飯,已經不由你決定了。大眾點評在幫你決定,這就是機器在決定你吃什麼。你的經驗告訴你,上海外灘的一家餐廳已經很好了,現在機器告訴你,那個不好,還有一個更好的地方,可能在哪一個小巷裡,也許你真就去了,這就是機器在做決定。

我花了很長時間陪伴中國傳統企業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傳統企業在今天有機會發揮更大的勢能。如何發揮?就是做數字化融合。

數字技術可以滲透到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環節,一旦滲透進來,就會誕生無限可能的“新產業組合”。

比如,數字技術跟教育組合,出現了知識付費;數字技術跟出租組合,有了滴滴出行;數字技術跟零售組合,誕生了盒馬鮮生。所以,我很早就開始建議傳統企業朝數字化轉型。

陳春花:向協同要效率

組織管理的新特點

我們必須去做數字化融合。當我們把它理解成一個新機會的時候,同時我們一定要理解它對組織的挑戰會變得更大。為什麼這麼多傳統企業做數字化轉型這麼困難?我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明。

我出過一本組織行為學的教材,當我寫到第三版的時候,我就必須回答“數字化轉型對傳統企業的影響是什麼?”那時候,全球製造企業當中數字化轉型最成功的是通用電氣,全世界都要向它學習。於是,我把它引入教材。

可是你知道編輯要好長時間,發表又要大概一年左右。等正式上市了,聽到消息說,通用電氣的數字化轉型失敗了。我就只好咬緊牙關,以最快的速度編第四版。

這是我遇到的難題,而傳統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遭遇的是更大的困難。背後的原因在於,在數字化時代,組織管理出現了不同於以往的特點。

第一,個體變強了。在數字化時代,個體價值在崛起,個體與組織之間的關係在改變。哪怕個體離開組織後,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他仍然可能跟組織發生著緊密的關聯。

第二,所有組織都處在強連接中。今天,影響組織績效的因素由內部轉向外部。企業不是自己做好就行了,它必須關注外部的變化,必須跟外部因素進行組合。

就拿有著幾十年歷史的傳統羽絨服企業波司登來說,如果它只是開線下專賣店,只是做自己的產品,不去跟數字化結合,不去影響線上的消費群體,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第三,今天的不確定性,來自技術創新與技術創新普及的速度在加快。我覺得盒馬鮮生給我們帶來的一個更大意義在於,它讓我們的很多碎片化時間變得可以有價值。

第四,組織不再具有穩態的結構,而應該像水一樣進行動態的調整。

第五,跟合作伙伴共創價值生長空間。以前,企業做好自己就行了,現在做好自己還不夠,還得有能力跟更多企業組合在一起。

所以,過去7年對組織變化的研究中,我得出了兩個結論。一個是,組織要進化,必須跟別人共生。這是未來企業組織的進化路徑。另一個是,要獲得這種進化路徑,組織自己需要實現最大的系統效率,而這個效率就來自協同。

陳春花:向協同要效率

打造共生型組織

共生型組織最重要的是能否為顧客創造價值。只有為顧客創造價值,企業才可以一直活下去。而要為顧客創造價值,單靠企業自己是做不到的,必須建立一個跨領域的價值網絡。

就像阿里的雙十一全球購物節,它真正的價值其實就在於,它正在變成一個日益擴大的價值網絡。

當組織真正能夠共生後,就會得到四個好處。首先是互為主體。在雙十一活動中,淘寶、天貓是主體,店主、生產商是主體,物流小哥、買家也是主體。

其次,所有主體都得利。再者,組織會變得非常柔韌、靈活。最後,效率也很高。

那麼,企業怎麼讓自己成為一個共生型組織呢?應該用四重境界來訓練自己。第一,一定要有共生的信仰。第二,要崇尚顧客主義。第三,要做到“無我”領導,成就他人。第四,實現技術穿透,成為大系統。


效率來自協同

共生是路徑選擇,而協同才能實現組織內外的系統整體效率。為此,企業需要做6件事。

第一,需要知道企業的邊界。

什麼叫企業邊界?就是把人、錢、設備、顧客等生產要素組合起來,做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

今天,企業需要特別小心的是,數字技術能夠讓你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將這些要素組合起來,從而打破你的企業邊界。

所以,要評價企業活得好不好,只需要看跟同業相比,它的要素組合效率和成本高還是低。

第二,需要建立一種基於經營契約的信任。

我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中國人在建立信任的時候,總是不相信契約,比較相信關係。但是,你認識的人總是有限的,而且你也很難建立一個基於共同話語標準下的信任。

陳春花:向協同要效率

第三,內部首先需要協同。

幾年前我說過一句話,效率不是來自分工,而來自協同。為什麼很多新型企業的反應速度、成長速度要快於傳統企業?很大原因在於它們內部協同的效率非常高。

能不能做好組織內協同,取決於四件事:可不可以調整組織結構?責任和角色的認知是什麼?能不能形成一種個體的適應性行為?可不可以建立新的價值體系?

第四,需要組織外協同。

組織外協同的核心是價值擴展。如果你不能因為你讓別人產生更多的價值,別人就不會跟你協同。

要做好協同,還需要兩個根本的基礎。一個是要有這樣的協同價值取向:誠、利、信、不爭。如果沒有這個價值取向,就做不到協同。

另一個是需要有有效的協同管理行為。從基本假設到管理者特徵,最後到協同行為,你都要做出調整。

我們一直很羨慕華為,因為它18萬人就1個人一樣。為什麼它能這樣?因為它在對人的基本假設上有兩句話——人力資本永遠大過財務資本;絕不讓雷鋒吃虧。它的這些假設帶來了應有的管理者特徵和協同管理行為。

最後,想跟大家說的是,協同從你自己開始,不要總給別人提要求,只要我們願意從自己開始,人類就會有光明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