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南怀瑾:开悟与不开悟者有何不同?对照这四点,看看你成佛没?


南怀瑾:开悟与不开悟者有何不同?对照这四点,看看你成佛没?

现在有很多学佛者,他们常年信奉佛祖,坚持不杀生,谨言慎行时刻提醒自己不造业,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个问题,吃斋念佛就是开悟了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世俗对开悟的有着一定的误解。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到:开悟与不开悟者的区别。

南怀瑾是传承国学的当代文学家,他自小接受中国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了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

他精研古代文学,结合现代文学和为人处事,总结了很多让人受益匪浅的道理。

南怀瑾大师就对此有过分析分析过:开悟与不开悟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四个方面。

【一】开悟者认为一切皆虚妄,而不开悟者则相反

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我们破除了迷执,见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实相。什么是迷呢?

我们一切有情由有无明的障蔽,把现实中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了的都认为是真实有的,这就叫迷。

南怀瑾:开悟与不开悟者有何不同?对照这四点,看看你成佛没?

认为我们自己的身体里有个真实不虚的实在的我,这就叫我执。

对于身体乃至周围的环境,如天地、山河、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动物、植物、一切日用等等,也都认为是真实的,这就叫法执。

有了我执与法执,就叫颠倒梦想。开悟就是破我执和法执。二执既破,自然远离颠倒梦想。

南怀瑾大师说:开悟的人(佛)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而不开悟的人则相反,他们无意识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简直是“任何”。

所有想法都是自己从虚无中建立的,都是从本无所有的心地上构建的,所以诸佛(开悟的人)不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

哪怕某种想法看起来多合理或真实。但未开悟的人不同,他们相信自己的所想是真的。

【二】开悟者对世界从不解释,从不被任何所迷

南怀瑾:开悟与不开悟者有何不同?对照这四点,看看你成佛没?

经常有人会评论一个开悟者,不够慈悲心,不够善良,不够宽容,不够接纳,不够真情,不够智慧,不够神通……

其实这些是世人对开悟的误解!开悟的人在红尘中应该什么样子?理可顿悟,事须渐除。

开悟是明心见性,是明理,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不是成佛,不是修行终点,而是起点。

开悟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充满了慈悲,永远不会有脾气,只是开悟的人对世界从不解释,他们从不被外界的想法左右,不被任何现象所迷惑。

南怀瑾说:真正开悟的人对世界从不解释,“凡有所见皆是虚妄”,他们彻底的不被任何所迷。

【三】凡夫活在实地的世界,开悟者只活在“心”里

如果一位佛出现,你会认为他站在哪里呢?对于一般人而言,佛只能站在地球上——岩石上、泥土中、大理石地板或水泥地板上。

南怀瑾:开悟与不开悟者有何不同?对照这四点,看看你成佛没?

而开悟者却觉得佛站在“心”里。对他们来说:心外无物,即心是佛。一切都由心造,万般皆是虚幻。

如果你是凡夫,你的所见即所是——你活在实地的世界里;

如果你是佛,你只活在“心”里——“非空、非不空”的心中。

对于佛来讲,没有外在世界,也不存在外在世界,所有的都是内在世界。

【四】凡夫不知开悟者(佛)的世界,而佛知道你的世界

南怀瑾讲过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南怀瑾:开悟与不开悟者有何不同?对照这四点,看看你成佛没?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武士不懂得地狱、天堂,可白隐却看在眼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便是凡夫与开悟者的区别。因为,凡夫不知开悟者(佛)的世界,而开悟者知道你的世界。

南怀瑾说:

你不知道佛的世界,除非你成佛;但佛知道你的世界,因为他从你那儿经过过。

南怀瑾:开悟与不开悟者有何不同?对照这四点,看看你成佛没?

佛在每个人的心中,但许多人并没有悟透,只有开悟者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开悟之后,既多情又无情。看透这世间种种,却慈悲所有人,看所有人与事都好,此乃真开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