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晚年自稱“茶仙”。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學派稱為“閩學”或“朱子學”。

人們都知道,朱熹生於尤溪,卻不知道朱熹少年兒童時期居住在建甌;人們都知道,朱熹葬於建陽,卻不知道朱熹心繫建甌、魂系建甌,臨終前還留下遺囑,讓子孫遷居建甌。朱熹與建甌淵源頗深,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年僅七歲的童年朱熹隨父母入住建甌水南環溪精舍,並留下一段“坐沙畫卦”的佳話。青年時代,又回到建甌參加科舉考試,當年建州貢院的主考官蔡茲評閱其試卷,大為震驚,批語讚歎道:“他日必非常人!”朱熹成名後,更是時常回到建甌訪友和講學,傳播他的理學思想。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一、少年遷居於建甌

朱熹之父朱松,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進士及第。宣和五年(1123年)以同上捨出身得授福建建州(今建甌)政和縣尉。於是,他“以先田百畝質同邑張敦頤先生”,帶同父母、弟、妹和妻子祝氏到政和上任。宣和七年(1125年),朱松之父朱森去世,朱松依例辭官為父守制。建炎元年(1127年),守制期滿,第二年三月,調任南劍州(今南平)尤溪縣尉。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補滿縣尉任期。八月,他隻身赴任泉州石井鎮監稅,把家屬寄居於尤溪朋友鄭道安的南溪別墅。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農曆,下同),朱熹誕生於尤溪南溪別墅。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紹興七年(1137年),朱熹隨父遷居建州(今建甌),於城南筑環溪精舍(在建甌中水南原襪廠一帶,現為新建的博物館大樓)。當時朱熹7歲,曾與小朋友到河灘嬉戲,留下一段“坐河畫卦”的佳話。

紹興十年(1140年),朱松受主和派秦檜之流的排擠打擊,以“懷異自賢”罪出知饒州(今波陽),不就,得台州崇道觀祠祿,回建州環溪精舍,專事讀書課子。每當出門訪友,也總是把兒子朱熹帶在身邊,見習交誼禮規,為說興亡成敗。不料身處家困國衰、報國無門的朱松,憂憤成疾,紹興十三年(1143年)三月二十日,年僅47歲的朱松病逝在環溪精舍,朱熹時年14歲。第二年春,朱熹遵父遺命,偕寡母祝老夫人遷居崇安五夫裡,受學於劉子翬、劉子羽和胡憲等三先生。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據明嘉靖本《建寧府志》記載:環溪精舍,在建安(今建甌)城南紫芝上坊。宋朱松,紹興間為政和、尤溪二縣尉,攜其子熹,往來皆居於此。即熹幼年戲於沙上畫卦之地,松後亦卒於此。前臨雙溪,為浮橋通城中。後有僧改建石橋,假精舍為督工之所,名曰橋局。已而僧廣其居,名曰橋局寺,後又更名方廣寺。成化二年,松十一世孫燫、爚、爟白於官,僅復其西隅隙地,建精舍以祀松。正德十年,松十一世孫、烱,十二世孫壆白提學胡鐸。始全復其地,重建精舍為堂,祀先生於中,而以文公配,匾曰“朱韋齋先生祠”。嘉靖十七年春,十二世孫升具其事呈於提學江以達,處事下同知汪玩具申蒙準行府令,每春秋有司如儀致祭。

在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朱熹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的建州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因為這與朱熹後來成為一代理學大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建甌,初名建安,美稱芝城,別稱富沙,古稱建安郡、建州、建寧府。西周時期為“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東漢建安元年(196年)設建安縣,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四個縣之一;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260年)設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設為建州治所,“福建”之名即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來。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改建州為建寧府,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府,素有“八閩首府”之譽,是一座歷史悠久,地靈人傑,英才輩出,且經濟、商貿、文化、教育都特別發達的千年古城。當年這裡藏書很多,時稱“家藏詩書,戶藏法律”,有著良好的文化傳統。歷代曾出過不少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中史書紀事本末體的開創者、中國十大史學家之一——袁樞(1131-1205年)的故鄉也在建甌。朱熹從小就與他相識、交往,成為畢生的知交好友,以至於在南宋慶曆二年(1196年),朱熹的學說被斥為“偽學”遭到禁止時,袁樞也因為平時與朱熹詩詞唱和,過從甚密,被彈劾罷官。可以想見,在兩人的交往中,年紀相仿、志趣相投,又有同鄉之誼,相互之間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睥。加上朱熹的父親朱松,長期對他的自幼教導,以及朱熹本人的聰穎勤學,終於造就了一代理學宗師。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二、青年考學在建甌

成年後,青年時代的朱熹又回到建甌參加科舉考試,當年建州貢院的主考官蔡茲,評閱其試卷,大為震驚,禁不住連連讚歎說:“他日必非常人!”

下面,讓我們重點來說一說,在建甌流傳的兩則有關朱子的民間故事。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故事一:朱熹改字治“鬼”

相傳,字是孔子造的。孔子當年造的“鬼”字是:上面一個“田”字,下面加個“八”字。由於“田”字下面的“八”字象兩隻腳,這樣,鬼就滿世界游來蕩去,常常戲弄世人,搞得人心慌慌,整天不得安寧。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有一年,朱熹住在建州(即今建甌),大家曉得他是個很有學問的人,都向他控訴鬼的惡行。朱熹安慰大家說:“鬼會作惡必有緣故,要找找原因,方能治它!”

鬼很機靈,得知朱熹要治它,就先來戲弄朱熹。在大白天向他“吱吱吱”亂叫,吵鬧得朱熹無法安心的唸書寫字;到了夜晚,連朱熹臥室的床板也給扛走,叫朱熹沒有睡覺的地方。這樣吵鬧了幾天,朱熹找到了鬼整天作惡的原因,全在那雙腳。於是,朱熹提起他的那支神筆,把鬼的那雙腳給吊了起來。這下,鬼受不了了,就啼啼哭哭向朱熹求饒說:“朱老夫子饒命呀,我們再也不敢作惡了,求您把我們的雙腳放下來吧!”朱熹笑笑說:“我看你們這些鬼是又可憐又可惡。好吧,我可憐你們,放下右腳讓你們好拉屎;那左腳是絕不能放下的,還得加上一個三角尖拴住,叫你拐著腳走路,才不會到處去驚嚇人!”說著,朱熹提起神筆,把右撇給放下來,把左撇寫成個鉤,在鉤上加個三角尖拴住;他還在“田”字右上頭加了一撇,象一把刀架在上面,鎮住鬼氣。這一改,鬼從此就被打下了陰間,白天不敢出來,就是夜裡出來,也是拐著腳走路,走不快;加之它的頭上還頂著一把刀,是不能作惡的。從此,人是不用怕鬼的,這都是朱老夫子的功勞。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故事二:朱熹與“廈門關(關)”

朱熹人稱他朱夫子,是個聖人。人們都說他有一支神筆,寫得一手好字,當時有許多人都想得到他的字。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當年,朱熹在建甌講學時,廈門有一個很有錢的商人,坐了半個月船,特意來建甌,向朱夫子求寫“廈門關”三個字,表示願送兩千兩銀子給他做潤筆費。朱熹覺得這生意人求題字是假作斯文,附庸風雅,從心裡討厭,不答應給他寫。這個廈門人沒辦法,只好暗中去求朱熹的僕人想辦法,並預付了一千兩銀子給他。這僕人不懂其中的原委,但既然收了人家的錢,總要幫忙。他思前想後,終於想出了一計。他故意在廳堂磚地上鋪上一大張紙,自己拿起一支掃帚筆胡亂寫了一個“廈”字,朱夫子看見了,訓斥他說:“你這寫的什麼字,太難看了,來,我寫給你看看,好好學著寫!”說完拿起掃帚筆寫了一個“廈”字。僕人可高興了,暗中把這“廈”字送給了廈門商人。第二天他又如法炮製騙到了朱熹寫的“門”字。到第三天,他還是用這方法騙朱夫子寫“關”字,朱夫子寫完“門門”字框時醒悟過來,當下把筆一摔扭頭走了。“門”字框裡還有雙落絲沒寫好,僕人只好自己提筆補上交給廈門人。廈門人得到朱夫子寫的“廈門關”三字後,即回去把他雕刻好,掛在廈門的城門上。故此,遠遠看去“廈門關”的“關”字裡頭沒有雙

落絲,走近看才有,很明顯不是出自名家之手,而是不會寫字的人後來加上去的。

三、中年講學在建甌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宋紹興二十八年(1159年),韓元吉任建安知縣;宋淳熙元年(1174年),韓元吉任建寧府知府。韓元吉主政期間,導引城北橄欖坑之水入城,沿途澆灌果蔬,在紫霞洲西北側始創書院,並在附近開闢了一處玉仙池,周圍植樹建亭,亭楣上題有“溪山一覽”匾額,成為城內一道特別耀眼的文化教育風景線。

宋淳熙年間(約1174-1175年),朱熹常往來於建安(即今建甌),同友人遊覽了有“西天柱”之稱的郭巖山,並題詩讚美道:“名魁上郡無雙景,秀奪西甌第一山”。同期,朱熹在在建寧府(即今建甌)與知府韓元吉交遊甚密,常常在城區紫霞洲韓元吉創辦的書院(址在今磨房前福利院,後興建為建安書院)講學,在書院前開鑿了一口井,叫“艮泉井”,並作《艮泉銘》。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這裡,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尋朱子留在建甌的“建安書院”與“艮泉井”,領略朱熹撰寫的“艮泉銘”的深刻涵義。

朱熹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後,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後,請求辭官,專心理學研究,四處講學。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回到建安書院(即今建甌市民政局至第一小學一帶)講學。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那麼,建安書院現在何處,如今的面貌怎樣?建安書院的院址,在建甌城東北向有一條文化古街——磨房前。從宋到明,磨房前一帶曾叫作紫霞洲街。歷史上紫霞洲街人煙鼎沸,商貿繁盛,千百年來,這裡蘊育著積澱深厚的文化遺存。而建安書院就建在紫霞洲的西北側。

如今時過境遷,建安書院已不復存在,但在原址一帶已建起了另一座更美、更新的“書院”,即今天的建甌市第一小學。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那麼,朱子親鑿的“艮泉井”現在何處?朱子親書的“艮泉銘”又留給後人怎樣的啟示?

宋時,建寧府知府韓元吉導引城北橄欖坑之水入城,沿途澆灌果蔬,在紫霞洲開闢了一處玉仙池,並在周圍植樹建亭,亭楣上題有“溪山一覽”的扁額,成為城內一景,供人們休憩遊玩。朱熹見紫霞洲形勝優美,遂在建安書院門前鑿了一口井,取名“艮泉”。因為此井是朱熹所鑿,後人也有叫它“朱子井”。據傳,井底有一塊用大石板雕刻的神奇的八卦圖,會托起失足落井者,所以當地人又把它叫著“八卦井”。在艮泉井的左側,有一株大樟樹,為朱熹所種。這株樟樹長得奇,奇在樟中生榕。人們稱:“本是同根生,樟榕共一體。千秋不落葉,百世留連理。”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民間流傳,1964年的夏天,當時紫霞洲一帶有一個瞎子院,裡面住的都是雙目失眠的孤寡老人。他們的日常飲用水,都是從艮泉井裡汲取。一天,兩位瞎子老人在井邊打水時,其中的一位不小心掉到井裡了,待人們把他救上來時,發覺他並無大礙,只是受了一點皮外傷,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掉到這麼深的井裡,怎麼還能安然無恙呢?這位老人告訴大家說:掉下去時,感覺有一股力量把他往上託,所以就沒受傷了。我想,艮泉井之所以這麼神奇,大概因為是朱子親鑿的八卦井的緣故吧!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朱子鑿井後,還作有《艮泉銘》:“鳳之陽,鶴之麓,有屼(音物)而狀;堂之坳、圃之腹,斯瀵(音奮)而沃;束於亭、潤於谷,取用而足;清於官,美於俗,是為建民之福”。

“艮”在八卦中位於東北,又象徵山,而泉水則出自山嶺。所謂“艮泉”,當是源自東北方向的山泉。“屼” 是山陵高聳的樣子,“瀵”是地底噴出的泉水,井旁有大樟樹遮陰,井水清澈甘甜,為周圍百姓汲取飲用。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朱熹在《艮泉銘》中告誡人們要為官清廉,美化風俗,造福於民,成為百姓的福氣。在六十四卦中,“艮”卦的意思是:做事適可而止,行其當行,止其當止;當止之時,止於至善,終能吉祥。這對我們當代人如何為人處世仍然很有啟迪,可作為世人的座右銘。因此,對朱子古井,我們不能只作為一件平常的造物來看待,還要從道德情操層面上去領悟。

從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到現在,艮泉井已經歷了800多年,如今除了井體還算完好外,其他附屬設施已蕩然無存。時光流逝,人們對此井的來龍去脈已知之甚少。所幸的是,1992年,在建甌市閩學會的發動下,由建甌市酒廠捐資重修。現在此井已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本市一個文化景點,供人們憑弔先賢的遺澤。

四、老年遺囑嫡長後裔世居建甌

朱熹生有三子:長朱塾、次朱埜、三朱在。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宋光宗紹熙二年(1190年),朱熹62歲,正月,其長子朱塾病逝浙江婺州(今金華一帶)。朱塾遺有一子——朱鑑,當時出世僅八個月。朱鑑從小跟祖父朱熹讀書,由寡母潘氏撫養,三叔朱在輔佐。

朱熹七十歲時,當時正處在“偽學”黨禁之際,處境十分困難。他曾作《致仕告家廟文》,將主持祭祀重任囑交長孫朱鑑。當時朱鑑僅10歲,所以在“定議屬之奉祀”時,又囑二子“埜、在相與佐之。”並立下遺囑:“異時朝廷察熹遺忠,或有恩意,亦令首及”長孫朱鑑。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宋寶慶二年(1226年),宋理宗接見朱在,讓他“奏對敷陳家學”,得到嘉獎。這時朱熹“偽學”已得到徹底平反,而其第二子朱埜已過世17年,輔佐朱鑑(時年37歲)的重任當然落在朱在身上。因此,朱在遵父遺囑,帶同朱鑑自建陽考亭遷來建寧府(今建甌),在高門外建造祠堂奉祀朱文公。寶慶三年正月建成,祀文公神立於其中。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宋紹定二年(1130年),朱熹改封徽國公,朱在也青雲直上,不但受封為煥章閣待制,並由“朝議大夫”(正五品下)轉“中奉大夫”(正五品),“封開國子,加食邑二百戶”,接著又“恩授中大夫”(從四品下),“轉太中大夫”(從四品上)。到端平三年(1237年),又進封“建安郡開國侯,加食邑二百戶”,賜“紫金魚袋”。朱在得此等殊榮,於是選址紫霞洲建開國侯府第,並在府右建朱子祠奉祀。因此,長房遵朱塾為一世祖、三房遵朱在為一世祖,在建甌繁衍子孫。

在這裡,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朱熹的嫡長孫為什麼都必須住在建甌?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明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認為朱文公“有功於世道”,要取用朱熹嫡長孫做“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以奉祭祀。”特旨徵召建安(即今建甌)嫡長九世孫朱梴(音參)入京,欽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從這之後,只有朱熹的嫡長子孫才能世襲“博士”之職,入住在建安,即今建甌城區的磨房前,由朝廷敕建的翰林院五經博士府內,世代相傳,直到解放前夕才廢止。

下面,重點來說說朱熹嫡派子孫的譜系傳承。

朱熹宗族,源於安徽婺源(今屬江西)茶院朱氏,是我國江南望族。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的父親朱松攜父母、弟妹及妻祝氏從婺源到福建建州(今建甌)政和縣任縣尉、是為朱氏入閩始祖。建炎二年(1128年)三月,調任南劍州(今南平)尤溪縣任縣尉,建炎三年八月,隻身赴任泉州石井鎮監稅,把家屬寄居於尤溪南溪別墅。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朱熹誕生於此。

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朱熹隨父遷居建州城南環溪精舍,當時八歲,曾與小朋友到河灘嬉戲,留下一段“坐沙畫卦”的佳話。

紹興十三年三月二十日,朱松病逝,朱熹遵父遺命,於第二年春偕寡母祝老夫人遷居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裡,受學於劉子翬、劉子羽、胡憲等三先生。

朱熹娶劉勉之的女兒為妻,生有三子:長子塾、次子埜、三子在。

慶元五年(1199年)朱熹七十歲。四月,朝廷有旨,讓朱熹守朝奉大夫致仕。朱熹作《致仕告家廟文》,希望到建寧府(今建甌)建家廟祀祖,將主持祀事交長孫朱鑑(時年十歲),囑二子“埜、在相與佐之。”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寶慶三年(1227年),年已59歲的朱在遵父遺囑,佐其長兄之獨子朱鑑(時年38歲)自建陽考亭遷居建安(今建甌),在城東(高門外)建祠奉祀。因此,長房(尊朱塾為一世祖)及三房(尊朱在為一世祖)在建甌繁衍生息。

朱鑑(二世祖)生朱浚(三世祖),浚有二子:朱林、朱彬(四世祖)。朱林生五子:炣、煟、烇、煃、耿(五世祖)。

朱鑑,字子明,號環溪,歷官奉直大夫,主管鴻禧宮。再授大中大夫,湖廣總卿、兩浙運使。38歲時遷來建安專事奉祀。

朱浚,字深源,號尚友,是宋理宗的駙馬,官任朝散大夫,右文殿修撰總卿,吏部侍郎。奉命領兵守福州,元兵南下,守將王剛中見大勢已去,出城請降。朱浚為保大節,服藥殉國。當時公主帶著兒子朱林、朱彬住在建安,聽到消息也想自盡殉夫,但想到二子尚幼,自己死了,二子活不成,朱氏將斷嗣絕祀。為此,公主忍痛訓子,二公也謹遵母命,閉門讀書,以待天下之青。後來朱林、朱彬先後都任儒學提舉,教育了大批學生。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朱浚長子朱林,字公茂,號竹所,生五子。

朱炣字光大,任衢州清獻書院山長,升光澤縣主簿,轉延平路照磨。無子,由二房朱煟的長子朱堂承繼。

朱煟,任汀州(今長汀)武平縣主簿,生子二:朱堂、朱壑。朱堂過繼到朱炣名下。

朱煃,自幼聰明過人,人稱神童。因在房無後,過繼給在房為嗣。朱 任邵武府同知,遂在邵武落戶。過去邵武東關有“朱半街”之說,屯上鄉也有朱姓聚居,人丁興旺,傳說是朱在後裔,可能就是朱煃一脈發展起來的。

六世祖朱堂,是朱煟長子,過繼長房朱炣名下為嗣。任建寧路(今建甌)照磨。生有六子:鑾、鐵、鍰、銅、銀、錫。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七世祖朱鑾,生子朱淞。

八世祖朱淞,字希源,無子,過繼二房朱鐵之孫、朱潪之子朱梴為嗣,此時已是明朝初年。

九世祖朱梴字孟齡,號怡庵。生於永樂三年(1405年)十月初三,卒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十月二十六日,享年六十八歲。生子燉。明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認為朱文公“有功於世道”,要取用朱熹嫡長孫做“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以奉祭祀”。朱熹九世孫朱梴當任,於是,便選址紫霞洲建安開國侯朱在府左建博士府,由朱熹嫡長子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居府內,專事祭祀之職。其他房系,成家後遷出博士府另居。博士府田產人丁,享受免除賦役之優待。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五經博士世襲演替,到民國時將博士改稱奉祀官,優免仍舊。據《紫陽朱氏建安譜》載:十世燉、十一世土與、十二世鋮、十三世法、十四世楗、十五世火瑩、十六世土雋、十七世鼎鉉,此時已是明萬曆末年,該譜到此為止。另據《考亭紫陽朱氏總譜——清代及其以後塾房世系》載:十八世鼎鉉(按“建安譜”以朱塾為一世祖、“考亭譜”以朱熹為一世祖),十九世瀠、廿世楷、廿一世世熊、廿二世堯城,廿三世雲錦。雲錦生三子:玉藩、玉藻、玉池,是為24世。因一、二房皆早卒無嗣,遂由三房玉池之子鳳梧、朝梧兄弟先後接任25世博士。鳳梧無嗣,由朝梧之子朱點元過繼一子雙祧擔,任26世博士。這時已是民國初年,五經博士改稱奉祀官。鳳梧有兄弟5人:鳳梧、朝梧、瑞梧(人稱三叔公)、詠梧、崗梧(人稱五叔公)。朱點元生有3子:秉珪、慶珪、年珪。點元逝世時,秉珪才八歲,遂由三叔公瑞梧之子朱勳元暫代奉祀官之職。到秉珪20歲時,仍交由秉珪任奉祀官,是為27世。秉珪逝世無嗣,遂由五叔公崗梧之繼子朱燾元代理。這時已是抗戰勝利之時,過幾年建甌解放,世襲博士(奉祀官)之職自然消失。

縱上所述,朱熹之子孫長房、三房居建甌,二房世居建陽考亭。尤其是明景泰以後,對朱熹嫡長子孫欽授世襲五經博士,準其享受田產丁口優免賦役,且有奉祀祖廟之責,其子孫主要留住建甌當在理內。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但也有因工作關係外遷的。如朱鑑去世後,葬於南平汾常裡焙口八仙,可能是由於其孫朱彬任南平縣尹,朱鑑依隨供養,客死南平之故。朱彬之兄朱林,也葬在南平八仙鋪下,這可能是因為其子朱炣在南平任照磨之故。

三房朱在一脈,因朱在輔佐朱鑑之故,已舉家從建陽考亭遷來建甌,更因朱在得封建安開國侯,在紫霞洲建有府第,死後又葬在建甌高門外永安寺後,其子孫也應在建甌繁衍。然而,事實並非完全如此。

朱在生有4子:鉉、欽、鑄、鉛。鉛早逝無嗣。

鉉公之孫朱楫任杭州府推官,其子朱照任衢州路統領,因家衢州。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欽公之孫朱採無子,以長房朱浚之孫、朱林之子朱煃為嗣。朱煃任邵武府同知,因家邵武。人丁興旺,以後在城東發展成“朱半街”。

鑄公之子沆,任邵武府建寧縣主簿,其子孫也留居邵武、建寧一帶。

欽、鑄二公的子孫在邵武、建寧一帶發展,這就是《建安譜》載:朱在一脈“間或派分於樵川、武林之間”的依據。

為了看管、祭掃朱熹墓,朱塾八世孫朱浪從建安遷居建陽莒口大同山麓的茶布。

為了主持朱熹出生地尤溪的祭祀活動,朱塾的第十四世孫朱延權從建安遷居尤溪的南溪書院。後來繁衍,有的再遷尤溪城關卓巷及二十五都後隔、洪宅等地。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又據《虹橋譜》載:朱浚的堂弟朱澋的後裔和朱湸的後裔一起又搬到安徽懷寧縣居住,這就是那裡的澋湸堂朱氏。今有家譜傳世。

結束語:朱熹這位世紀偉人,究竟給建甌留下了哪三筆寶貴的財富?

從朱熹7歲隨父母遷居建甌,童年、少年時期在建甌頭尾生活了九年;青年、壯年時期又回到建甌考學與講學;到了暮年之際又特別留下遺囑讓嫡子嫡孫回到建甌;從朱熹之子朱在、長孫朱鑑叔侄謹遵遺命世居建甌,再到朱梴(音參)等朱熹的嫡長孫們被朝廷欽授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這其中蘊涵了朱熹對建甌這片地靈人傑的金甌寶地的無限眷念和摯愛。

淺談朱熹與八閩首府建甌的四大關係

建甌這座千年古城,不單留存著朱子給世人的“從容乎禮法之場,沉潛乎仁義之府”這樣厚重的理學涵養;同時還綿延和維繫著朱子世代傳承不絕的閩學淵源。因此,建甌有充分的理由和資格向全世界宣稱:

建甌是朱子理學孕育的發祥之地;

建甌是朱子理學欽授的世襲之地;

建甌是朱子理學弘揚的中心之地!

我認為,上述這三點,正是朱子給建甌留下的最珍貴的三大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