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觉得中国未来的城市格局是怎样的?

H²O409


个人认为未来中国城市格局会形成以以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等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竞争,而不是一座独型城市单打独斗的格局。

从目前中国城市的GDP来看,我国的16个万亿俱乐部部城市当中,除了苏州、无锡两座城市之外,其余城市基本上是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等政治资源优势巨大的城市。

如今抱团发展、一体化发展是趋势,我国的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城市群。而除此之外,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中西部大部分省份是“一城独大”,但目前来说,国家正在支持打造多个城市群,尤其是中西部被称为“一城独大”的城市,在它们的周边,基本已经初步形成以这些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比如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群、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等。

而以上这些核心城市,基本上都是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等政治级别较高的城市。所以小编认为未来这些城市不会是单打独斗,而是以它们为核心形成的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格局。


锦绣中源


未来会形成城市群+独大型城市鼎立的局面。

东部地区已经形成很大规模和影响力的长三角、珠三角就不说了,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第三大城市群的格局已然确立,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闽东城市群正在高速崛起。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GDP规模高达6万亿,闽东城市群GDP也近3万亿。

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区虽然也在构建城市群模式,但是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等都处于长期人口净流出状态,不仅没有一个是均衡发展,而且清一色的省会独大。因为省会与其他省内城市经济基数差距过大,同时城市定位不断提升,未来与兄弟城市之间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这样的城市群与东部显然名同实异。

由于东部沿海四大城市群各自都有至少5个二线及以上级别城市,这就与中西部形成了格局上的不同。东部城市群百家争鸣,每个城市都是人口净流入,而中西部只有省会或副中心城市人口净流入,其他都是流出状态,并且流出方向主要就是自己的省会城市,这偏偏加剧了省会独大的局势。此消彼长,成都、武汉、西安、郑州、长沙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其省内其他城市却星光黯淡。就连有着中部非省会第一城名头的洛阳市,如今还只能屈身三线。

所以中西部未来以城市群模式与东部竞争是不现实的。最可能保证竞争力的方式还是强化省会影响力,因为中西部城市除了几个新一线城市之外,再无其他城市能够对东部务工的人口形成直接回流的实力。因此,中西部省会城市未来还会集全省之力打造,甚至通过合并周边区县的方式以增强体量逼近一线都是有可能的,以点带面形成更大范围的虹吸效应以及广域竞争力,以此挽回流失人才,甚至于反吸东部人才和投资来中西部发展。

因此,未来东中西部的格局,大概率是东部百花齐放,继续引领经济前行;中部会涌现出3-5个二线城市辅以省会共发展,形成小范围城市群;西部省会独大的状态会越发突出,其中成都和重庆在新一线城市当中的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但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的影响力会更加弱化,优质资源集中度将更加突出。

东部当然也有局部格局的不同,南强北弱依然存在,不过北部沿海的环渤海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烟大海底隧道、青烟威一体化、山东半岛城市群等概念正在逐渐发酵,未来转型完成后将会奋起直追,长期来看,南北沿海省份未来的差距会缩小。整体格局则依然是东部>中部>西部。


城市发展报告


北上深,西武重,中国未来六大中心城市。①北京是全国性政治、经济、金融管理中心。②上海是全国性经济、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③深圳是全国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创中心。④西安是西北经济中心。⑤武汉是中部经济中心。⑥重庆是西南经济中心。(未来早规划,建国百年必成形)



我爱红鱼儿


未来15-35年,中国需要五大城市圈——区位应当遵循东南西北中,可称五都——目前来看,东都毋庸置疑是大上海;南都个人认为是以深圳为中心的大湾区;西都有三个备选,大重庆,大成都,大西安(各自利弊留言详述);北都无疑是大北京;中都两备选,大武汉和大郑州(留言详述)。城市前加大是指城市加周边区域。这样的一个十字形可以很好辐射了中国主要的人口和经济地域。由此这五都应当是中国中期(2020-2050)未来的一线城市。

五都之下应有国家力挺发展七座支线城市和若干自我崛起的区域城市,可称为二线城市。七座支线城市:东北-沈阳;东南-厦门或台北;西南-昆明,南宁或X;西北-兰州,西安,乌鲁木齐(留言详述),中部-郑州或武汉,副都-雄安,中北青岛。若干自发力区域城市,目前可以看出杭州,南京,苏州一带加上前面可能落选一线的重庆,成都,西安,另外后续发展中可能还会有。这些是二线城市,预估有10-15座城市。

三线城市估计会成为中国典型城市的末端,大抵按照省会和目前比较强的城市来分布。所谓典型城市就是指人的一生所有时段都可以不离开这座城市而获得较好的生活体验。

四线城市将不复存在或者概念突变,取而代之的是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型生活区,主题工作区等特色鲜明的城镇系统。它和前三线城市的最大区别是,其不能支持普通人的所有需求,一般情况下居民一生中还需长期或者主要居住在别的城市。这些可以称为城镇,由现在的后进城市转化,或由条件好的村镇进化,或由政府企业组织根据相应需求新设。

在此之外都是生产用地,生态用地等。


哈哈4657693684392


对于中国未来的城市格局,最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城市群(大湾区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城市群)。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会稳坐中国前四大城市群。而中西部的武汉、郑州、长沙、西安的处境比较尴尬,一是与其它中心城市距离太远,二是自身也没有实力辐射周边城市并形成独立的城市群。


长三角和珠三角永远是第一梯队,京津冀在远期的发展潜力不如前两者。长三角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合肥,每个都能独当一面。而珠三角则主要靠广州、深圳撑门面,当然东莞、佛山的经济实力不错,但综合影响力稍有不足。

京津冀中除了北京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天津和河北的大多数城市都身陷困境。成渝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还要弱于京津冀,主要是得益于西部大开发这样的政策扶持,但发展质量也较为堪忧(人均GDP、人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



所以,未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稳居四大一线城市,南京、杭州、苏州、天津、重庆、成都、武汉稳居最强二线城市阵营,郑州、长沙、西安、青岛、大连、宁波、无锡、东莞仍属于较强二线城市。

欢迎评论、关注,获取更多干货知识


坚果旅行


1、珠江市(人口1亿6000万)。 珠江市是现在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和香港、澳门合并的城市。国家直辖市、享有地方立法权、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先权,其中珠江市香港区和澳门区为行政特区,人口1亿6000万,国际公认的无冕首都,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引领世界潮流的时尚之都,并以研发、创新的发达科技能力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和新的文明进步。  2、上海市(人口1亿2000万)。 随着上海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容,2050年的上海市将包括了现在的上海、苏州、嘉兴、南通。国家直辖市,部分国际组织和亚太区域的经合组织总部驻址,人口1亿2000万,中国最大的软实力输出基地,上海文化是全球文化的风向标,举世默认的文化首都、上海歌曲、上海电影、海派清口、拟真电影都是全球流行元素。  3、天京市(人口9000万)。 天京市是北京、天津、廊坊、雄安新区合并的城市。国家直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人口9000万,具有世界政治风向标的地位,国际上默认的政治首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会展中心,每一次天京共识出台都意味着全球治理又有一个新的进步。每年在故宫举办一届的科考更是全球八股学子磨拳霍掌跃跃欲试的文化盛典,尤其是状元那三千万奖金为谁夺得总会揪住全人类的心灵,享有世界中央电视台美誉的CCTV状元奖金颁发现场直播全球共有约40亿人收看。


克莱女友


我国未来的城市格局将会以沿海三大城市群之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为高地,长江流域经济带为轴线,中三角、成渝西安为内地核心城市群,以及各地省会城市为区域中心多节点发展格局。

沿海三大城市群

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将进一步引领中国从中高等收入向发达国家迈进,资源、人才、经济、科技、创新、服务还继续向三大城市群聚集,使之成为具有全球地位的城市群。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格局来看,美国芝加哥-匹茨堡城市群、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旧金山-洛杉矶城市群等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全美GDP的68%,而日本东京城市群更是高达日本经济总量的70%。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目前占我国GDP总量的40%左右,未来经济还会经济汇聚,甚至达到60%以上。

西三角地位的确立

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和西安城市圈也会进一步融合,形成成渝、西安的西三角格局。

中三角发展格局

中部地区也还是有长江只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在中原地带也会参与共同竞争和融合的格局,郑州或不将以单独城市群存在,而是加入到中三角的竞争格局中,与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同台竞技。

山东半岛

在山东半岛地区和大连区域最有可能加入渤海湾城市群中,与京津冀一起打造北部地区的全球竞争力城市群。

海峡两岸

福建地区有可能使厦门、泉州地区纳入珠三角城市群中,而福州却要进入长三角地区。

东北三省

唯独不可缺失和遗忘的是东北三省,作为我国最北地区的桥头堡,没有在延续这些年的继续衰退过程,国家会进一步加强对东北三省的投资和建设。在北部地区有着俄罗斯和蒙古的交界,空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正是我们需要经济辐射的区域,还有周边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及大片的蒙古区域。东北三省需要承担起守着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强大的东北三省是未来国家实力体现极其重要的一环。

其他地区

还有很多地区或省会城市也将会在各自的区域内发挥重要的作用,以沿海城市群,以及长江流域经济带为战略发展思路应该是不会改变的。


鞅论财经


四大城市群及若干小城市群的规划战略布局如下:环渤海城市群(黄河三角洲):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冀一体化实施的重点!一带一路战略的起点,全国政治中心,北部地区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军事中心,辐射东三省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第二站,全国经济金融中心,东部地区文化,军事中心,辐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台湾。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为中心,城市密集度大,香港澳门深圳可作为副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三站,对外贸易的窗口,南部地区经济中心,军事中心,辐射广西云南海南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

河西走廊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陆上丝绸之路第二站,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经济军事中心,国防上为大后方,战略纵深节点,辐射青藏,陇疆,宁夏,陕西。

若干小城市群用于弥补核心城市群辐射力量不足的情况,东北城市群,川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新疆城市群等


易柒柒


城市格局,这种东西是不大会变化的。换句话说,要变化也是很慢,特别慢,非常慢的。中国几千年来,城市格局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一些显著的特点。由于国土面积大,一是北冷南热。二是东低西高。三是东南临海,西南靠山。四是东南雨量充沛,西北缺水干旱。五是西部人口少,东部人口多;问题来了,由于东部人口多,当然城市就多,这就形成了中国的城市格局,也可以说是奠定了城市格局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房子”也就只能是盖在“基础”上了。而这个“房子”就是城市格局的发生发展变化。

具体说,我国的城市虽然有小中大,特大的不同,但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发展速度,也就是格局,是无法变化的。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东北城市群,京津城市群,沪宁杭城市群,广深城市群,只有这四个城市群已经成形。这里解释一下东北,哈长沈大其实距离也比较远,但东北地区偏于一隅,相对封闭,而这四个城市又处于一条直线上,其间夹杂着许多小城市,所以应该是处于一条直线上的城市群。其它的,有人说,还有成渝,兰西,济青,你看看它们的距离,显然不能称其为群!另外,还有我国中部地区,如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都是各自为政,根本没有成群!硬要说是“群”,那也是“拉郎配”!



这些格局,起码今后几百年不会变!要变,也能变,那就是城市化进程在加剧!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也就是城市会越做越大,以至很多城市变成特大!象北上广深一样大的一线城市,未来30年,可能要达到二十个以上!谁能先进入一线?就看发展速度了。我认为,天津,重庆是直辖市,可以看做已经是一线。此外,最有希望的是苏州,青岛,成都,武汉,杭州,南京!还有西安,郑州,东北的哈长沈大也很有希望!处于东北中心点上的城市长春市近些年发展特别快,有可能率东北之先。小城市变大城市是常规。

还有,就是人为的格局变化问题了。比如深圳,就是一个老人划了个圈。就是人为创造的城市!现在的雄安新区,也正在突飞猛进地大发展!

但中国的整个城市格局是不能变化的。从先秦两汉奠基,到大唐盛世开始就形成了。如咸阳,西安,开封,洛阳,成都,杭州,北京的位置。为什么?因为她不是由我们的主观意识决定的。她是由地貌样式,气候特点,国家之间的国土关系,人口,民族的生活习惯等等最大的客观条件制约的。她只能由大自然来决定。


盛广学杂家杂论


谈谈对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构想?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把未来看成30年以后,我认为现有城市地位将重新洗牌。预测第十名,苏州:县域经济依然会成为苏州的最强点!没有人能忽视从古至今都是中国最富裕城市的代表!预测2050年人口达到1800万!

第九名,南京:未来成为省内老大是可期的!预测2050年人口达到1500万!

第八名,杭州 :可能成为下一个深圳!预计2050年人口达到1600万!

第七名,武汉 :华中地区科教经济中心!预测2050年人口达到1600万!

第六名,成都:未来可以凭借大四川的腹地优势成为全国第六!预测2050年人口达到3000万!

第五名,广州:华南地区老大!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稳固!预测2050年人口达2000万!

第四名,深圳 :中国硅谷!世界性的科技城!预测2050年人口达到2000万!

第三名,北京:中国首都 ,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预测2050年人口能超过3000万!

第二名,上海:中国金融中心!未来可能超过3000万人口!

第一名,重庆 :经济增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人口和面积优势都比较明显!预测2050年重庆人口可能会超过4000万!经济总量全国第一!

以上就是个人对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构想,很遗憾,直辖市天津落榜,随着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未来国家不可能再保持对天津的天量投资,去年天津增速垫底,增长乏力已现端倪。对此观点你有异议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