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吴三桂反清失败与人心关系并不大

文|笑春风


吴三桂道德污点无碍大局

吴三桂反清这段史事,对于多数人来说已经是再熟悉不过。而对其反清失败的原因总结更是迭出,例如"失道寡助"之类云云,持有这类看法者中,还有人拿吴三桂勒死永历帝的过去来说事,以此说明此人有道德瑕疵,不足成大事。这样的看法,在笔者看来,无疑是十分肤浅的。

为何?首先,吴三桂在反清之初,非但没有出现"失道寡助"的现象,反而得到了云贵闽等处军政要员的积极响应,不到一年的功夫里,吴三桂叛军兵锋直指长江北岸,震动全国。当然,有人又会以政治投机来解释这些人的行为,可是要注意到,鳌拜四辅臣当政时期的高压政治,一反顺治帝晚年的汉化举措,而致力于恢复多尔衮执政时代的残酷措施,于是乎,一度沉寂的民族主义,又在这一大背景下死灰复燃。而吴三桂打响反清头炮,正契合了他们这样一种感情上的需要。因此吴三桂能够 在短时间内由云南边陲地带扩展到半壁江山,实际上正是拜于对手所赐。而多数百姓都对双方的冲突采取了一种中立观望或者冷漠的态度,所以所谓的人心因素之类,根本经不起推敲。

吴三桂反清失败与人心关系并不大

(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更经不起推敲)

至于勒死永历帝一事,须知,政治说到底是对权术的运用,而这种权力斗争,从本质上讲又是排斥蠢猪式的道德的。吴三桂勒死永历帝是为了向清朝主子表忠心,然后获得对方的物质援助,而反清又是为了维持自己所取得的一切名誉与财富。二者目的一致,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再者一说了,吴三桂勒死永历帝然后又反清是"首鼠两端",那堂堂大明开国君主朱元璋,不也是先捧着小明王,在时机成熟后便派人将他淹死到江里。所以说到底,朱元璋也好,吴三桂和打着为崇祯帝报仇旗号入关的多尔衮等也罢,都是一丘之貉。假如吴三桂多活一段时间,杀入北京城,恐怕今天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开着"上帝视角"的名家们盯住他的品德劣迹说事了吧。

因此,在笔者看来,围绕吴三桂反清得失的争论,其重心应该集中在军事斗争当中。谁有理,拳头最有发言权。


叛军饮马长江,清廷被打蒙了

吴三桂反叛后,消息传到京师。虽然说,当时20岁出头的康熙帝对于吴三桂反叛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他毕竟年轻,缺乏阅历,更不懂得庞大帝国的官僚系统,在面对突发危机时的应对之落后与低效,尤其当时还没有发明高速公路与电报这些。因此,大部分南方的清军只能是被动防御,吴三桂军进展神速,很快就把长沙。衡阳等牢牢攥在手里,还试图派军进攻江西一带,好与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等盟军会合。

耿精忠等表面上对吴三桂反清大业给予认可和支持,可是实际上,他们的目光极其狭隘,仅仅满足于自己所管理的一亩三分地,根本不想主动出击,却越省消灭清军的有生力量,这就给吴三桂反清增加了难度。好在,当时陕西的吴三桂养子王辅臣难以忍受清廷对自己的猜忌,主动投怀送抱,支持吴三桂。所以吴决定放弃东进计划,而改为以一部分兵力同江北清军对峙,作为疑兵之计,而他的大部分主力,则向秦岭一带进发,进入陕西与王辅臣会合,然后效法李自成灭明故事,突破山西,然后直入京城。如果是这样,那所谓康乾盛世也就不会有了。

吴三桂反清失败与人心关系并不大

(重换大明衣冠的吴三桂)

不靠谱的王辅臣

话分两头,再说陕西方面,王辅臣的投靠,本来对吴三桂是莫大的鼓励,甚至影响到他的全盘军事计划的拟定,可是,王手中兵力有限,又靠近清廷的政治心脏,所以他实际承受的压力不小。更让他感到纠结的是,此时的康熙并未揪住他反清一事不放,而是好言安抚,劝说反正,同时又以大学士图海调集京师人马,先扫平蒙古方面叛军,然后迅速进入陕甘,会合其他友军围困王辅臣,好逼迫他在清廷和吴三桂之间做出选择。王辅臣毕竟没有吴三桂与玄烨那样的气魄,几番考虑,他选择还是重新投靠清廷,这便给吴三桂的北伐大业,制造了不小的麻烦。眼看从陕西攻打京师计划落空,吴三桂也变得犹疑不决起来。

吴军在起兵之初凌厉的攻势,很快就因为王辅臣方面的影响而减缓下来。此时,在江西和南京的清军决定抓住这一良机,主动攻击盘踞在长江南岸的吴三桂军,好彻底扭转双方的力量对比。身在南京的扬威大将军简亲王喇布主动移师江西,并以安亲王岳乐为前锋,进攻吴三桂在两湖的前哨阵地。同时,为了配合这场进攻,清廷又向长江北岸同吴三桂军作正面对峙的清军各部施压,要求他们伺机而动,收复失地。

吴三桂反清失败与人心关系并不大

(双方对峙形势图)

岳乐猛扑叛军右翼,扭转战局

负责监视江西清军动向的吴三桂军与耿精忠等部,自打吴调主力前往川陕后,逐渐有所倦怠,对于局势走向也缺乏足够的嗅觉和警惕。康熙十三年年中,岳乐所统领的清军由赣南突然杀出,先大败耿精忠的大军,继而挥师西向,围攻江西南部毗邻湖南的另一座重镇萍乡。此时,镇守此处的吴三桂军夏国相部刚刚从清军忽东忽西的攻势中反应过来,匆匆构筑防线,

结果被岳乐冲了个七零八落,损失万余人,狼狈后撤。

吴三桂反清失败与人心关系并不大

(清前期军队尚有一定战斗力)

江西南部的胜利,极大鼓舞了长时间以来被败报困扰的清廷。至于吴三桂本人此时刚收拢了从陕西返回的大军,袭击岳州,力图在长江南北打开局面。当他得到夏国相惨败的消息后,恼怒异常。因为在他看来,此时江北清军已被揍得只剩防御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现在眼看要胜利,清军又威胁自己的右翼,假如坐视不管,万一被抄了后路,丢失两湖可大事不妙。权衡再三,吴决定放松对岳州等处的围困,并从中抽调出已经疲惫不堪的军队,继续去阻击喇布与岳乐的西进大军。

吴三桂在开局之初,本有望渡江横扫中原,但他不但没有及时北进,反而选择走西北崎岖的山地进入陕西,当发现此举落空后又想重复之前的渡江计划,结果又被江西的清军攻势牵制住。而他有限的精锐部队,也在这来回奔波中士气消沉,失去了反叛之初的激情和活力。战场的主动权由此发生微妙的转移,康熙终于要松口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