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死後,瓦拉為何沒有捲土重來

公元1499年,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明軍三大營的二十多萬精銳部隊全軍覆沒。在北京監國的郕(chéng)王朱祁鈺聞訊之後大驚失色,大臣之間在關於固守北京或是南遷的問題上鬧得不可開膠。

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死後,瓦拉為何沒有捲土重來


此時身為兵部侍郎的于謙(兵部尚書鄺kuàng埜yě已隨軍戰死)挺身而出主持大局。首先,于謙提出"君為輕,社稷為重"的思想,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君,遙遵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其次,于謙力排眾議做出固守北京的決定,在於謙的主持下將北京原有的城牆作加固處理,又派人將存於通州的數百萬石頭糧食全部運到京城;最後,于謙下令山東、南京兩地的備倭軍,河南的備操軍前來北京勤王。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北京的防衛工作一切妥當,靜等瓦剌的軍隊來犯。

瓦剌軍分東中西三路南下,意圖一舉摧毀大明,重現蒙元的輝煌局面。也先帶著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自西路攻破紫荊關,經良鄉、盧溝橋到達北京西直門外。但是看到明軍的部署,也先心裡就已經涼了一半。原來明軍並未龜縮在北京城內,而是主動將二十多萬人馬放在城牆外圍,與瓦剌軍隊正面對剛。戰爭開始之後,瓦剌軍連連失敗,被明軍打的丟盔卸甲。與此同時,北元大汗脫脫不花率領的東路軍被長城古北口的明軍牢牢擋在關外;更糟的是瓦剌的中路軍不但被明軍宣府統帥楊洪擊潰,而且楊洪還派兵自居庸關入關,欲截斷也先的退路。

眼看形式對自己越來越不利,也先又打起了明英宗朱祁鎮的的主意。也先想用明英宗做籌碼,和明朝達成割地賠款的協議。無奈在於謙等大臣的建議之下,明朝對也先的提議不聞不問。黔驢技窮的也先害怕被包圍,只好帶著朱祁鎮沿原路退回關外,北京保衛戰最終以明朝的勝利告終。

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死後,瓦拉為何沒有捲土重來


好景不長,被也先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搖身一變再度登基稱帝,景泰朝的重臣于謙首當其衝,被斬殺在自己曾經拼死保衛的崇文門外。景泰帝死後,一度開始欣欣向榮的大明王朝再度迴歸到了黑暗之中,貪汙腐敗、謀殺叛亂再度充斥朝廷內外,仁宣之治的局面早已不復存在。

不過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一度威脅明朝統治的瓦剌,在於謙等人死後並沒有捲土重來,而且此後數十年的時間,明朝的北部邊境再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曾經不可一世的瓦剌,似乎銷聲匿跡一般。

我們都知道北京保衛戰之所以能最終取得勝利,于謙是功不可沒。在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的第七年,于謙就被再度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鎮賜死。原本勢頭正盛的瓦剌為何沒有在於謙死後,再度興兵南下攻佔北京,完成數代蒙古人的夙願呢。根據歷史資料,我覺得有以下兩點原因,導致瓦剌沒有再度興兵南犯。

直接原因瓦剌的精神領袖也先已死,瓦剌內部矛盾加重,再也無心南下

在明朝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之後,也先退回關外。此時關外的蒙古分為兩大勢力:瓦剌和韃靼,而此時蒙古高原真正的主人正是也先隸屬的瓦剌。

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死後,瓦拉為何沒有捲土重來


韃靼是原始的蒙古族,是蒙古興起之前的主要組成部分,而瓦剌則是由蒙古興起之後征服的阿爾泰山地區的民族組成。因此從法統上來說,韃靼才是蒙元的繼承者。但是在永樂大帝朱棣親自率領的五次北伐之後,韃靼逐漸衰落。到了明英宗在位時期,瓦剌已經控制了韃靼,成為了北方草原的實際霸主。不過在名義上,北方草原上的大汗仍然是韃靼的脫脫不花,而也先名義上只是太師。

與瓦剌和明朝針鋒相對的關係不同,脫脫不花和明朝走的很近,再加上也先和脫脫不花因為繼承人的問題產生分歧。因此,也先認為脫脫不花和明朝走的近,是為了圖謀剷除自己。韃靼和瓦剌之間因此爆發了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最終也先剷除了脫脫不花,並打破了"非黃金家族不能稱汗"的約定,也先自稱大汗。

也先此舉遭到了蒙古大部分部落的反對,導致原本瓦剌就很薄弱的統治基礎徹底分崩離析,也先的處境更加孤立。最終,也先在於謙去世的兩年前死於內亂。此後,瓦剌和韃靼之間的爭鬥不斷,持續了很多年,直到二十年後韃靼的達延汗出世,情況才有所改觀。

在這二十年中,別說瓦剌捲土重來南下圍攻北京。大明王朝的邊關將領還曾多次提出要趁機掃平蒙古,只不過最終被皇帝否決,才沒有實行。

根本原因瓦剌和明朝實力懸殊

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完全就是人禍,當時明英宗率領的二十五萬大軍都是明朝的精銳部隊,再加上邊防的守軍,一度有五十萬之多。但是最終卻被瓦剌的十萬部隊全殲,完全是由於明英宗的昏聵和太監王振的弄權造成的,換一個稍微有點基本軍事素養的人指揮,都不會發生土木堡之變。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何也先很輕鬆的就吃掉了明朝的二十五萬精銳,但是在攻打北京時卻吃了大虧。

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死後,瓦拉為何沒有捲土重來

一生坎坷的朱祁鎮


即使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軍損失慘重,但是憑藉明朝的實力,對付瓦剌也是綽綽有餘。北京保衛戰之所以顯得危機重重,主要是因為時間上太倉促,明朝沒有足夠的時間調集軍隊拱衛北京。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景泰皇帝朱祁鎮在大臣于謙的輔助之下,不但加強了長城的守備力量,而且對京城的守備力量做出重要調整,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即使也先沒死,瓦剌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再度揮師南下。

總結

此外,還有諸多原因或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瓦剌沒有再次出兵南下,例如明朝將為也先通風報信、出謀劃策的太監喜寧處決等。但是這些都不是瓦剌沒有再度出兵南下的決定因素,因為戰爭就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最終拼的是雙方的經濟實力,在任何年代都是如此。

今天的和平環境尤為珍貴,我們應該更加珍惜,而不是輕易言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