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走近百年老寺——伏龙寺

在老牛湾镇(原单台子乡)水门塔村杨家川河谷内,深藏一座距今二百五十余年的老寺:伏龙寺。伏龙寺历经沧桑岁月,早年损毁的断臂残垣,满目疮痍。

二0一六年,经自治区文物局批准,清水河县文化文物部门对伏龙寺进行抢险维修,使频临灭失的百年老寺庙重新换发了生机。

走近百年老寺——伏龙寺

伏龙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初为关帝与观音二庙。以后增修扩建,据伏龙寺碑文载:"适值今曰恰俨然有关帝一楹,观音殿一楹,圣母庙三楹,龙王堂三楹,东西禅室各三楹,钟鼓两楼,山门一榭……”。由于庙宇扩建,寺内供奉的神像庞杂,居中关帝庙,两侧立周仓、关平;龙王庙内供奉龙王与水母娘娘,有青红黑白黄十余尊;奶奶庙内供奉两脸黄婆(送子娘娘),两边侍立康彩姐姐豆彩哥哥及哼哈二将。庙壁山墙绘有天上诸云、雷公电母、龙王行雨、歌舞伎乐。院中立天地牌位,为十世真童周武。其它牛王庙、山神庙供奉佛爷、牛王爷、山神等。寺院皆用青石铺地,卵石甬道,建筑为砖、瓦、木制梁架结构,所用材料为当地出产。清光绪初年,又在山门左侧筑戏台一座。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夏,一次雷电焚烧了该寺部分建筑,和尚也因此散失。一九六四年四月八庙会,乡人焚香引发火灾,导致该庙颓壁残墙,满目焦土,时人为之遗憾。一九六六年文革初期,红卫兵破四旧到伏龙寺扫除牛鬼蛇神,被乡民制止,只是被拆了钟鼓二楼,其余大部幸免得以保存。

伏龙,此地有藏龙之意,含有灵气。乾隆二十六年(1761)夏,偏关县庠生(举人、秀才)冯国栋撰书叙述了伏龙寺修庙的由来:"此地西临黄河天险,万壑边垣,内外山形如群牛奔饮至此一聚,亦犹之群山万壑赴荆门也。距此东北三五十里并无流泉,惟自此至河涌泉百出,遂相传此地为水门云。亦此藏精聚气之处也"。故此立庙。

走近百年老寺——伏龙寺

伏龙寺香火鼎盛,四月八庙会时四面八方上香的乡民很多,香客们发现和尚的存水办法好,于是回家效仿。但人多的人家水不够用,慧聪便给乡民们想了一个办法,在院内挖一个像坛子样的深土坑,将四壁砸实,然后抹一层不易渗水的红胶泥,引入天雨,足够一冬春之用。至今仍在使用的旱井,据说就是由埋坛存水演化而来的。

当年此地因无地下水,乡民只是靠天吃水。以后发明了旱井,便与伏龙寺的慧聪和尚有关。寺庙建成后,慧聪做了第一任住持和尚,和尚吃水是用一只坛子到寺旁的杨家川涧取水,到了冬季结冰前,他使把坛子埋在院内储存泉水,以备冬季之用。

走近百年老寺——伏龙寺

有关伏龙寺的来由有二则传说故事。

一说当年的水门塔村,一位叫冯二相公的在场面打谷子,不料谷满场溢装也装不完,冯二相公大喜认为是吉兆,于是第二年便在场面大兴土木立庙祭祀。

另一说当年修建伏龙寺时,从北岳恒山云游到此一位叫"慧聪"的和尚,发现此处有藏龙卧虎之势,于是留足定居化缘募捐,招徕当地能工巧匠开始修建寺庙。

会首的产生一般按村庄分片选举,伏龙寺因建于水门村,水门的会首为常设,其余分片轮值产生,组成五至六人的班子对伏龙寺会社进行管理。新中国成立后,伏龙寺会社活动基本停顿,特别是在破四旧时期,所有会社活动几乎绝迹。改革开放后,部分村庄虽然有所恢复,但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外流,会社活动也多是有名无实。

而在寺庙以外的民间,乡民会以围绕寺庙自行组织一个机构,这个组织称为会社。会社的职能一般所担负的就是祭祀祈雨,组织社戏,筹措社戏资金等,其领导(组织者)称会首。伏龙寺会社的产生应当与建寺相伴随,这些加入会社的"社员"或者"村社",除了有共同的信仰外,他们之间或许还存在着相互融合的血缘或地缘关系。据伏龙寺碑文载,乾隆二十六年,伏龙寺会社已入社的有台子梁、白草也、欧犁峁、营盘峁、大塔、望雨梁等村落和乡民。以后随着土地垦殖的增加,人口变迁,村落兴衰等因素,入社或退社都会有变化。

走近百年老寺——伏龙寺

寺庙主持称方丈,为寺庙内最高领导,也掌握寺内经济。寺庙众僧"皆俯首听命于方丈"。方丈手下还有四个班首,称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在其发展过程中,内部组织形成了一套自已独特的管理体系,众僧各有职责与分工。

乡村寺庙作为最基本的一个社会组织形态,组织结构是比较完善的。乾隆帝就曾说过: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可见寺庙在清朝年间社会地位是很高的。旧时乡村寺庙有土地和山林等庙产,住庙和尚当中有许多人有较高的文化,这些人能讲经说法,还会咏诗作画。众僧物质与文化生活是较丰裕的。他们除了庙产收入,还替俗人念经做佛事,收一些"功德"钱或"香油"费。若寺庙要翻新维修便出门云游四方,化缘募捐。

走近百年老寺——伏龙寺走近百年老寺——伏龙寺

刘建国,清水河县文物所所长,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清水河县历史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在传承清水河县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