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发掘,为殷商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物证

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发掘,为殷商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物证

偃师商城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南约1公里处的尸乡沟一带,距夏都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距汉魏洛阳城约11公里,这一带北倚邙山群岭,后临黄河,东及东南有嵩山相围,南有伊阙屏障,西有周山,四周群山环绕,中部宽阔低平,河水交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商汤灭夏之前,这里是夏王朝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此建都,既有险要的地理形胜,又有安定的政治环境。1983年春季,考古工作者在偃师尸乡沟发现了一座商城。商城遗址整体略作长方形,范围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最北部宽1215米,南部宽740米,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周围有夯筑土城墙,城内有东西、南北道路,并发现有四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1983年秋,对偃师商城西墙西二门又进行了发掘,发掘简报认为“城址应当是商代早期兴建的”。偃师商城不仅有外城,而且在城内还有三个小城。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在偃师商城又清理出了商代城墙、城壕等重要遗迹,揭露的一段商代城墙,顶部存宽14米,基部宽19米,现存高2.3米(城外地面以上)。夯土层平整规则,土质致密坚实,墙面陡直,收分不大,墙下开挖有基槽,基槽宽于墙体。城墙的内侧有较宽的护城坡,坡度较缓,呈北高南低状,即越靠近城墙处越高,墙根处总高度为0.7米。城墙的外侧有城壕,墙、壕之间是宽约12米的平坦之地。城壕与城墙走向基本平行,口宽底窄,剖面近似倒梯形,外侧坡度陡,内侧坡度缓,口宽20米、深6米。

总的来说,偃师商城存在着宫城、内城和外城三重城垣,最早兴建的是宫城和宫殿,其次是内城,最后建造起来的是外城。外城又称大城,就是最早发现的城,城垣周长5500米,城址面积近200万平方米。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该城东北隅进行了发掘,发掘出商代早期城墙、城壕、道路、车辙、排水沟、墓葬、夯土围墙、陶窑、灰坑和与铸铜作坊有关的遗存,出土有陶器和铜器等遗物。

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发掘,为殷商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物证

郑州商城位于郑州市区内,面积25平方公里。1950年秋天,一位小学教师不经意间在二里岗和烟厂一带发现了绳纹陶片和磨制石器,从而使学术界在以后的发掘和研究中,确立了早于殷墟的商代前期文化为二里岗文化。

二里岗文化又称二里岗期商文化,以便与安阳殷墟的商文化或其他地点的商文化相区别。早在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已将二里岗商文化区分为上、下两层文化遗存,以后每层又分为早晚两段,它们的年代比安阳殷墟的晚商文化要早,比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时代要晚。这种文化基本上代表了郑州发现的商代城址的年代。

自1952年开始,在二里岗、南关外、白家庄、铭功路等地发现了大面积的商代遗址,尤其是1955年,在郑州白家庄发现了商代文化层叠压的大面积的褐色夯土向南北延伸,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周长近7公里的郑州商城内城墙。此后,不仅发现了商代墓地、遗址,还发现了制陶、制铜、制骨等手工作坊。

郑州商城近似长方形,北城墙长约1692米,西墙长约1700米,南墙和东墙长度均为1870米,周长近7公里。城墙底宽20米左右,顶宽5米多,其高度复原后约10米。以全部的城墙长、宽、高计算,郑州商城约用夯土量为87万立方米,夯前挖土量约174万立方米。中部是城墙环绕的城址,城墙上有11个缺口,可能是当时的城门。经过近50多年的考古发掘,已经揭示出郑州商城的大致轮廓:有内城和外郭两重,内城垣周长6960米,城内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内城北部和东北部为宫殿区,已发掘出3座大型夯土基址,宫殿区东部还有蓄水池和输水管道等贮水设施;外郭城垣现已发现南墙和西墙一段,长约5000多米,外郭城内面积至少在600万平方米以上。在内外郭城发现有多座手工作坊、墓葬区、祭祀遗址和青铜礼器窖藏坑等。依据C14测定,推断其始建年代在公元前1600年。

郑州商城出土的遗物以陶器为最多,青铜器、石器、骨器次之,并有蚌器、玉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白陶器、象牙器等。从考古资料看,郑州商城不仅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工,而且手工业本身各个部门也已经分工。在商代墓内出土有制作精致的象牙觚和象牙梳,还出土了460多枚穿孔贝,这应是当时使用的货币。近期又在郑州商城的宫殿区发现了几块距今3500多年的灰陶板瓦,实属罕见。

总之,偃师商城及郑州商城规模宏大、结构完整,与《殷武》诗所记载的“商邑”较为一致。偃师商城除规模略小,没有发现大型的青铜礼器外其他出土的大量陶器与郑州商城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两座城兴盛与衰败的年代也是基本相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