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影响有哪些?

用户8541088972234


政府执政能力的下降,地方军事能力的增强,君臣不和暴发战争,国家丧失了国富民强之情。


我爱中国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持续了八年的一场叛乱,这场叛乱使唐明皇李隆基被迫出逃,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陨落马嵬坡,使得唐朝由盛转衰,从此唐朝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可以说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

唐玄宗时期为了统一少数民族,巩固国防,设立了许多地方节度使,节度使兼有行政和军事的职务,权利十分大,各节度使雄踞一方,而唐玄宗李隆基沉迷于声色,消极怠政,再加上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和安禄山不和,将相不和,必将引发大乱,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反唐。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日趋衰落。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为节度使、观察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最终使得唐朝逐渐走向灭亡。






小凯侃历史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中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所发动的军事叛乱。由公元755到763年持续了八年之久,在叛乱发生前唐朝正处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时期。

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唐玄宗继位之初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姚崇、宋暻两位历史上有名的贤相即出现在这一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日渐繁荣,唐玄宗却慢慢开始怠惰朝政,迷恋诗歌,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侫,使得国家在一派繁荣之下危机日深,这就是安史之乱的背景。

安史乱的主要影响如下:

1. 由于安史之乱波及面广,破坏为强,使得当时的人民生活水平一跌万丈,人口锐减,北方数省十室九空。

2. 导致唐朝由极盛迅速转入衰落。

3. 使得皇权衰落,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军事大增,皇帝往住力不从心,此情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4. 为了平灭安史之乱唐朝抽调了中亚西域一带的兵力,造成西域从此脱离控制,帝国疆域大幅缩小。

5.造成经济重心南移,这主要是因为战乱没有波及到长江以南地区,有很多士族、富商南迁。

6. 为了尽快治愈祸乱,恢复秩序,安史之乱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大负税,这个进一步加剧了人民负担。

安史之乱是唐朝重要的分水岭,大家所熟知所推崇的是安史之乱之前的盛唐,可能是前期太盛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在人们的心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字匠甲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一、安史之乱的背景

1、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坐大

。中央朝廷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便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军事与行政的统合使得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成为唐室隐忧。

2、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中期,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光是账面上的兵力即达18.39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13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3、玄宗怠政

开元末年,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越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成就杨贵妃的祸水之名,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

4、将相不和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反唐。

二、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导致藩镇数量激增

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为节度使、观察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

2、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

自秦汉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长安或者洛阳。

3、唐朝声威至此沦落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


可爱的小豫


安史之乱,也称安禄山叛乱,在唐朝当时那个政治背景下,如果不是安禄山叛乱,也有可能出现王史叛乱,李史叛乱等,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我们就分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唐朝自唐中宗年间起,朝廷开始在边镇设置节度使,作为长设的军事长官。开元年间,节度使的设置越来越多,等到天宝元年的时候,全国共设置了九道节度使,领兵达40万之多,节度使逐渐成为集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一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对准朝廷的枪在外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至此就已经埋下了蕃镇坐大的祸根。

唐玄宗即位后,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又设立了10个蕃镇,这些蕃镇的长官就叫节度使。

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如果立了大的军功,就有可能被调入朝廷当宰相。

说到这里,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也是促成安史之乱的一个推手,他就是李林甫,当他掌握朝政大全后,打击文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他为了能独揽朝廷大全,不愿意让有功在外的节度使回京当宰相,就是就向唐玄宗力推重用胡人,他觉得胡人文化低,没什么势力,不会威胁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这其中有一位胡人就被李林甫特别看好,此人就是安禄山,他当时已经是平卢节度使。

安禄山为营州人(今辽宁朝阳)。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由于父亲死的早,他一直随母亲在突厥族里生活,他的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跟姓安,名禄山。

安禄山这个人很是精明,野心也很大,他也知道唐玄宗喜欢有战功的节度使,所以经常搜罗奇珍异兽,珍珠宝贝,送进宫里讨好唐玄宗,他还是用俾劣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或将士到军营赴宴,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杀了他们献给朝廷报功。

唐玄宗也因安禄山有战功常常召见他到长安觐见。安禄山也当然不会放弃每一次机会,使出手段来尽力讨好唐玄宗。

安禄山长的很胖,他就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唐玄宗见到他后就十分高兴。

就这样,安禄山得到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做到了范阳、平卢、河东(今山西太原)三个蕃镇的节度使,直接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分地区。

再来说说唐玄宗,他执政后期,见天下太平,便渐渐地滋长了骄傲怠慢的情绪,他认为,天才太平无事,没有宰相管理政事,外有节度使守边防,自己何必为国事操那么多心呢,于是就追求起享乐来了。

他逐渐变得昏庸,弃用张九龄等忠臣,重用入李林甫这般的奸诈小人。最后就连是流氓出身的杨国忠也靠着杨贵妃当上了宰相,由此可想而知当时的朝中氛围。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当上宰相,原本安禄山就看不上杨国忠,杨国忠大权在握自然也瞧不起安禄山,两个人是互看不顺眼,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要谋反,但唐玄宗此时正被安禄山迷惑住了,自然不相信他的话。

公元775年,安禄山逮到一个机会,有位官员从长安到范阳,安禄山便假造了一份诏书,说是唐玄宗从长安发出来的,是讨伐杨国忠的诏书,将士们虽有怀疑,但是看到诏书后又不得不信,于是安禄山带着叛军一路南下造反了。

应该说,当时的情况是别的节度使也有机会叛乱,只不过安禄山说干就干了。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1.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的势力进一步膨胀了,各节度使所辖的蕃镇俨然成了独立王国,而朝廷却又无力控制,形成了弱干强枝的局面,这种局面使得朝廷政局动荡不安,使得朝廷不得不长期与蕃整斗争,大大消耗了国力,一直到唐朝灭亡,也没有解决蕃镇割据的局面。

2.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出现了财政紊乱的状况,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3.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虽然没有使唐朝灭亡,但是,从此唐朝开始走下坡路,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个方面都遭受了重要的打击。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否则,唐朝还不知道要强盛到什么时候呢!

『END』


品读历史者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一场8年内战。

一.安史之乱的背景

唐玄宗执政后期,为了便于控制和防御周边的少数民族,将节度使增为10个,他们除管军政外,还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日益积重。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些胡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唐玄宗本来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

二.胡人安禄山

有个胡人将领叫安禄山,性情骁勇,通解六蕃语言,曾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被送往京师受审。宰相张九龄主张杀了安禄山,唐玄宗却觉得安禄山是个人才,杀掉未免可惜,于是放免了他。安禄山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节度使。

安禄山貌似忠诚,但生性狡诈,常献珍禽异兽给玄宗讨其欢心。安禄山还对唐玄宗身边的人讨好献媚,让这些人经常在皇帝面前称赞他。他还派人留驻京师探听朝廷动静,因此唐玄宗每次与他问话,他的回答都颇对皇帝的心意。

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胆忠心。”唐玄宗听了很高兴,后来又封安禄山为郡王,还替他在长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贵族住所一样华丽的府第。安禄山搬进王府后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乐;还让杨贵妃把安禄山收作干儿子,允许他在内宫随便进出,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

三.安史之乱的发生

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禁军虚弱。任用奸相李林甫,并因对杨玉环的宠爱而大封杨氏家族成员。杨氏宗亲权大势重,欺压百姓,奢华之极。他们败坏朝纲,众大臣敢怒而不敢言。这一切使中央军备空虚。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兵力有57万余,其中边兵竟占49万。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凭着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

安禄山与杨国忠不和,遂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十ー月,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被摘杀。叛军来势凶猛,直逼洛阳(今河南洛阳东)。15万步兵、骑兵在河北平原上进发,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地。中原一带已经有100年左右没有发生战争,老百姓好几代没有看到过打仗。沿路的官员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范阳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认为是有人造谣,还不相信,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也慌了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满朝官员没有经过这样的大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唐玄宗忙派遺大将封常清到洛阳募兵6万抵抗。这些兵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很快被叛军击败,洛阳失陷。

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六月在潼关击溃唐军,直捣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乗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死。

这场持续了8年的叛变史称安史之乱!

四.安史之乱的影响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社会混乱,藩镇割据,对人民的剥削加重,边疆不稳,经济中心南移,朝廷在西域的势力大大减弱,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败的历史转折点!


东秋妮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一、安史之乱的背景

1、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坐大

。中央朝廷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便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军事与行政的统合使得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成为唐室隐忧。

2、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中期,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光是账面上的兵力即达18.39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13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3、玄宗怠政

开元末年,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越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成就杨贵妃的祸水之名,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

4、将相不和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反唐。

二、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导致藩镇数量激增

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为节度使、观察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

2、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

自秦汉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长安或者洛阳。

3、唐朝声威至此沦落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



阐史论津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至唐代宗初年(775-763)历时八年之久的内部叛乱。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因唐玄宗年号天宝,故也叫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的背景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说的不好望各位大师多多指教。第一,唐朝在经过几代盛世,到了唐玄宗时达到了鼎盛。这就应了物极必反的规律。玄宗末年,因太平日久,玄宗皇帝以不求进取,专于享乐。由其宠幸杨贵妃。杨氏弟兄个个都过着声色犬马,荒淫迷乱的生活。重用了李林甫那个奸相。使得贪官污吏横行,让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这样就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再者,玄宗皇帝让一个看着老实,其实是一个狼子野心的安禄山担任了三个重镇节度使,军权大握。使得朝廷没办法约束他。再就是当时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他专恨独断,排除异己。这样就逼迫的安禄山决心反叛。

安史之乱给鼎盛的唐朝致命的打击,使得经济一蹶不振 ,人民生活困苦。唐朝由盛走向了衰败。





水70928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一、安史之乱的背景

1、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坐大

。中央朝廷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便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军事与行政的统合使得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成为唐室隐忧。

2、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中期,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光是账面上的兵力即达18.39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13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3、玄宗怠政

开元末年,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越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成就杨贵妃的祸水之名,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

4、将相不和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反唐。

二、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导致藩镇数量激增

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为节度使、观察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

2、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

自秦汉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长安或者洛阳。

3、唐朝声威至此沦落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


辽阔—历史


看历史,最重要的是看清力量所在,这样就能对历史的变化有清晰的认知。

以安史之乱为例,分析一下支持唐朝的力量的变化,就清楚为什么会产生安史之乱了。

起家靠府兵

李唐起家靠的是府兵,府兵是一种军事贵族制度,能打的人从皇帝那边获得土地,形成武士世家,这些世家的子弟自小习武,战时追随主人。靠着能战耐劳的府兵,李家消灭了关东诸侯,并且远入草原和辽东,击败了强悍善战的突厥人和高句丽人,树立了“天可汗”的威名。

府兵的消亡

然而,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争的地点越来越远,府兵不堪重负。出去打一次仗,可能要两三年,战利品却寥寥无几,蛮族善战又穷。一次仗下来,好不容易打赢了,回到家里却带不回来多少财产,原先的土地没有家主打理收入也降低了,武士世家成了笑话。

李世民知道府兵制度的重要性,知道李家的根基在于这些府兵,就好像康熙乾隆知道满清的根基在于能征善战的满洲人。但后面的皇帝一方面对此认识不足,更主要是有意的,在利益分配方面忽视府兵。原因在于府兵如果强大,府兵的代言人也就是那些军将就强大,皇帝可不喜欢强大的武将,李世民喜欢他们,那是因为他自己就是最顶尖的武士,他在这些人中间有极高的威望,其他皇帝可没有。于是开始打击武将重用文人。

募兵的兴盛

后来的宋明开国后也有重文抑武的过程,之后一直持续下去。唐朝和他们不一样,唐朝始终在和周边的蛮族战争,经常是规模极大反复拉锯的惨烈战争。现实逼得李唐不可能真正重文抑武,那样他们早被灭了。为了应付战争,李唐王室利用自己握有的巨大财富,招募士兵。蛮族天生就是军事贵族制度,所有健全的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同一部族又极其团结,所以是非常好的招募对象,大量的蛮族整个部族都为李唐效力,李唐为他们分配利益,在他们遇到灾难和敌人时候帮助他们。

蛮族的反叛

然而,任何时候中国的皇帝都面对一个无解的难题,军队有战斗力则无法“定于一尊”,武士是自由的最大保障,有武力的群体不可能你皇帝颁布一道圣旨就乖乖服从。武士只服在他们中间有威望的人,如李世民。军队没有战斗力则无法面对外敌,如宋明。皇帝最好自身就是优秀的武人,然而中国的宫廷政治很难做到这点,接班人离开宫廷就很难不被阴谋诡计击倒。

所以中国的皇帝要小心的维系平衡,一方面不能让军队太强以至于威胁自己,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军队太弱对抗不了敌人。

李隆基是平衡高手,各路节度使被他玩的死去活来,谁威望高了他就对谁动手。然而他本人不是李世民那样的武人,这是他的最大弱点。当他想动安禄山时候,安禄山不干了,直接带着自己的蛮族军队杀奔长安。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最后以李唐和叛军妥协而结束,也终结了李唐王室“定于一尊”的欲念。之后的唐国很大程度上是封建制度,很多藩镇只能分封藩镇自己确定的继承人,而不能指派,反正的财务和人事也基本独立。

李唐皇帝试图再次集权,多次打击藩镇。然而打击的结果是出现了力量真空,于是来自底层的反贼四起,藩镇力量衰落了李唐也就无力镇压黄巢之辈,直接导致了李唐的彻底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