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揭開張姓“昌江派”始祖——張孟常的神祕面紗

【摘要】張姓作為中國三大姓氏之一,人口眾多,支系紛繁,本文將帶您揭開張姓“昌江派”始祖——張孟常的神秘面紗。

揭開張姓“昌江派”始祖——張孟常的神秘面紗

張氏始祖 張揮

張孟常,初名景宣,字逸安,唐代長安人,是揮公的第111世孫。在張姓家族史中雖其官職並不顯赫,但他出身於名門望族,裔孫枝繁葉茂,遍佈南方各地。南宋抗金名相張浚、理學大師張栻、明相張居正均出自其名下。他還是張姓“昌江派”的始祖,故備受後人的景仰。

一、出身於名門望族

張孟常是漢留侯張良的第31世孫,張壯的第24世孫,其曾祖父張九皋是唐朝開元宰相張九齡的大弟弟,官至嶺南節度史,封南康縣伯。張九皋有九個兒子,老五張抗是孟常公的祖父,官朔方節度史司馬,檢校戶部郎中。張抗有七子(仲端、仲膺、仲宗、仲暮、仲方、仲孚、仲本),孟常公的父親張仲方是張九皋39個孫子中最有名的,歷仕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官至諫議大夫,封曲江縣伯。張仲方生二子,長子孟常,官右清道率府胄曹參軍,次子茂宣官太原節度掌書記。

揭開張姓“昌江派”始祖——張孟常的神秘面紗

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

二、先祖的遷徙之路

張姓祖居清河。至戰國時,第80世張良的祖輩幾代已是韓國的貴族,有“五世相韓”之說。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張良國破家敗,他決心抗秦以雪惡恨,後運籌帷幄興漢室,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定都關中長安(今西安)。傳至第87世張壯仍在關中守護祖業,直至第89世張皓南下秦嶺,越過巴山,安家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縣),張皓的次子張綱子孫在此留居四世,然後回遷三晉故地(今山西富平),是為唐中宗宰相張仁厚之祖。而張皓的長子張宇由於逃避仇人的追殺,成年之後就不惜再走一次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急急地“避地”方城(今河北固安縣西南)了。這裡地處張氏祖居之地清河張城的北方,其環境對他們十分熟悉,因此一住就是160餘年,繁衍六代。

揭開張姓“昌江派”始祖——張孟常的神秘面紗

張氏源流01

西晉末,北方大亂,戰火連年,安身之地受到嚴重威脅。於是,第95世張韙隨晉元帝南遷,來到建業(今江蘇南京)附近安家,居六世復還河東、洛陽,傳至第107世出歷任唐睿宗、玄宗二朝宰相的張說。而張韙的哥哥張禕則仍留守方城祖業,堅持到第98世張安之,才率部分族人南遷襄陽(今湖北襄樊),這時已是南北朝初年了。

至唐代貞觀年間,第105世張君政南移曲江(今廣東韶關),官韶州別駕。張君政生有6個兒子,14個孫子,29個曾孫。曾孫輩中以張九齡最有名,任唐玄宗宰相四年,以剛直、能幹聞名於世,是曲江張氏的傑出代表。

張九齡的大弟弟張九皋(第108世),雖官至嶺南節度史,他似乎不戀嶺南的山水與官職,率子孫北上,移家首都長安(今西安),經過700年後,留侯子孫繞了一個大圈又返居北方故里。

張孟常(第111世)是張九皋的曾孫,即張九皋-張抗-張仲方-張孟常。

揭開張姓“昌江派”始祖——張孟常的神秘面紗

張氏源流02

三、尊為“遷平始祖”

據昌江派《張氏家譜》記載:“仲方長子 孟常,初名景宣,字逸安,居長安。官右清道率府胄曹參軍。朝政黑暗,天下將大亂,遵父命計圖自保,於唐宣宗大中六(852)年,借從湖南團練副使馮少端赴衡州討寇之機,棄官潛隱,初至洪州(今南昌)鐵樹觀,復遷昌江(今湖南平江)金雞。”為遷平江始祖,號昌江派。改葬立碑詠生鄉周方大王洞人形。

孟常公原配胡氏,生長子張克勤,字海清,母子居長安未南下。繼配趙氏,生二子:次子張鬥,字海龍,三子張闢,字海馬。

由此可見,孟常公的長子張克勤在長安所生,而次子張鬥和三子張闢應在昌江(今湖南平江)所生。

揭開張姓“昌江派”始祖——張孟常的神秘面紗

宋代宰相 張浚

四、裔孫今何在?

1、長子張克勤(海清公)後裔:多在成都和湖南寧鄉等地。

到了唐代末年,階級矛盾激化,終於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廣明元年(880)十一月農民逼近長安,僖宗李儇只好率群臣到四川避難。蜀道難走,後有追兵,倉皇逃亡的苦處可想而知。在這逃難的隊伍中,就有張克勤的曾孫張璘(第115世),他當時是國子監祭酒,不但要照顧一家老小,那些國學生也要照管,拖娘帶崽,外帶一幫學生,箇中之苦就更難以言語來形容了。好不容易到了成都,才安下家來。從家族的歷史上講,這是第二次入川。儘管比起第一次來是有些狼狽不堪,但還是很快就適應並落業於成都附近了。傳至第117世張文矩,英年早逝,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由夫人楊氏帶著北走漢州綿竹(今屬四川)縣仁賢鄉,歸依外祖父生活,張文矩這一支因此而移居綿竹。在綿竹傳三代至第120世已到了南宋,出了一個堅決抗金的宰相張浚,他立誓要收復北方領土,打敗金兵,以雪靖康之恥。但壯志未酬,自覺無顏見先祖於地下,因此立下遺囑,死後葬在他曾奮鬥過衡山腳下。於是張浚這一支又從四川東進,落業湖南了。

揭開張姓“昌江派”始祖——張孟常的神秘面紗

理學大師 張栻

張浚有兩個兒子:張栻、張杓。他們將父親葬於寧鄉龍塘,遂以寧鄉為家。張杓(第121世)二子:張忠純、張忠怒皆遷到浙江錢塘江畔。張栻(第121世)三子:張焯、張炳、張烺(多數族譜不列,後代無考)。張炳(第122世)後裔居湖北江陵、福建、浙江錢塘等地,其中江陵這一支傳至第133世張居正,為明代名相,中國著名的改革家。張焯(第122世)在寧鄉土生長,被視為寧鄉龍塘始祖,他有三子:明義、明羲、文吉。明義子孫除遷贛、浙兩省外,多數居湖南,散於沅陵、辰州、瀘溪、漵浦、邵陽、衡陽、祁陽、龍山、益陽、寧鄉、望城、長沙各地。明羲子孫多數居福建,有部分居湖南安化、新化、益陽。文吉子孫分居浙江。

揭開張姓“昌江派”始祖——張孟常的神秘面紗

明代宰相 張居正

2、次子張鬥(海龍公)後裔:多分居在湖南平江縣各地、岳陽渭洞等地。

這一支是孟常公遷昌江(今湖南平江)後,在平江土生土長的一支。傳至114世張員因避禍遷居桂林。第129世張世英遷居龍門月山基。第131世張錦隆遷居平江縣城。

張錦隆的弟弟張孟良有五子:長子張康徙居洞坪,其後裔遷居楊林、西鄉西江、高基塅;次子張寧的後裔徒居界源張洞、上洞、柘莊、巴陵渭洞、長壽湖渡等地;三子張利後裔徙居長壽鎮復建村胡家山;四子張吉和五子張亨的後裔均世居平江縣龍門鎮。

共和國開國中將張令彬、少將張平凱,國民黨88軍中將軍長張世光、少將張守謙等均為鬥公之後裔。

3、三子張闢(海馬公)後裔:遷居岳陽,播遷多地。

張闢遷居巴陵鹿角洞靈霧山(今岳陽鹿角鎮),其支系播遷多地,繁衍眾多。

揭開張姓“昌江派”始祖——張孟常的神秘面紗

(歡迎各位轉發、交流和探討,若有錯誤,敬請留言,以備斧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