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站上欧洲音乐厅的舞台,小提琴家陈锐都会特别留意台下观众。“白,花白,灰白,你能看到的头发颜色就是这样。”他的眼睛忽然瞪大,用夸张神态表达自己的惊愕,“有人跟我说,年轻人也会喜欢上古典音乐,等他们老了,自然就会听古典。”
为什么非要等一代人老去?陈锐不想等,“古典音乐已经丢掉了一个时代的观众,这在欧洲是很大的问题。我想要把年轻人拉回来。”
1989年生于中国台湾的陈锐,四个月大就跟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是一位典型的阳光男孩,开朗、幽默且搞怪。他是《华盛顿邮报》评价的“现象级天才”。19岁获梅纽因国际音乐比赛冠军,20岁获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小提琴大赛冠军,后者四年才举办一次,可谓小提琴顶级比赛的试金石。
但是,如果仅是老一辈人才来听古典,陈锐自我的成就再多,也不满足。
他像是古典音乐界的行为艺术家,把自己对影像、音乐、娱乐、段子的热爱通通融会到一起,拍下一段段短小搞笑的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出乎意料地,他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的追随者。
200多万粉丝,是陈锐在音频分享平台SoundCloud上的庞大跟随者。他们密切关注着这个帅气阳光的年轻人在网络上的每一个动向,在小视频里,陈锐彻底释放自己的鬼马天性,幽默地展示音乐家的生活日常——他调教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学中国功夫,蹲马步,只为拉好《梁祝》;他拒绝一位漂亮女孩,说自己已经找到长相厮守的伴侣,转身抱起一把小提琴,表情夸张地离开;他兴高采烈地挑选乐谱,擦拭琴弦,准备练琴,下一个镜头却是扑倒在床睡晕过去。
更多时候,他让那些“德高望重”的古典音乐家卸下严肃,全部跑偏。你会看到作曲家谭盾跟他一起大翻白眼,大提琴家马友友跟他一起惊恐万状地做鬼脸,著名男中低音歌唱家布林•泰威尔龇牙咧嘴跟他一起扮杀手。
这位音乐天才,因才华和幽默,成为古典音乐圈亮眼的异类。他在网络上晒美食、登山、潜水、健身,也晒海边随意亮出的八块腹肌。他不仅是小提琴家,更是一位童心未泯的阳光大男孩。
“我是想告诉大家,玩古典音乐的人也可以很有趣。”陈锐说。在SONY厂牌发行过三张唱片后,他签约Decca Classics,并在近日发行首张专辑《金色年华》。
成功背后那些输掉的比赛
13岁前,音乐在陈锐的生命里仅仅是爱好。
父母的职业与音乐无关,孩子要真正进入古典音乐界,无疑是困难的。陈锐上普通的中学,只是每个周末从悉尼飞到布里斯班上课学琴,从未间断。
“大部分孩子都是不爱练琴的,如果一个孩子自己想要练,那就是真的觉得这件事有意思。”陈锐小时候每天练琴六个小时,一旦有懈怠,母亲就会问他,到底要不要坚持,让他自己选择。
“我害怕被父母骂,更怕的是放弃,对不起那么多时间的付出。”后来他才意识到,母亲是用一种“反向心理”在激励他往前。
13岁那年,陈锐在布里斯班获得澳大利亚国家青年协奏曲大赛冠军,参赛的都是比他年长、比他个子高的青少年,这让他很意外,“原来我是可以做到的。”
15岁考上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进入“天才训练营”,陈锐算是步入职业音乐家的轨道。在跟随小提琴大师阿兰•罗桑学习的那些年,他形容那时的自己是“井底之蛙”,学校汇聚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同龄人,“有些同学11岁就已经获奖出道了,我会觉得迫不及待,必须努力。”
“你们看到我19岁、20岁赢得大奖,但那之前,我输了一大堆比赛。”回看自己的音乐生涯,陈锐更惦记的,是那些输掉的无数次比赛,“失败能让人坚强。我的进步和提升,都是从输掉的比赛里面来的。”
“很多小孩子学琴,只看到别人成功的结果,看不到成功者曾经失败的过去。”他想要告诉正在学琴的孩子,音乐家的成功里,必然有令人沮丧的失败,当然也有偷懒。
在他的短视频里,有一段童年经历——母亲让他练琴,他偷偷放了一张唱片,自己得意扬扬地躺在沙发上休息。无论你是否学琴,都能看到顽童时代那个叛逆的自己,会心一笑。
自己当生活的导演
陈锐像是一个阳光下踏着冲浪板疾驰而来的少年,在古板沉闷的古典音乐界激起一片浪花。当你看到功成名就的马友友、谭盾、艾森•巴赫、丹尼尔•霍普那么配合地在镜头前跟他一起玩,放下年龄、身份和固有的音乐家形象,反差带来的意外和幽默效果也是加倍的。
“在我小时候,对马友友的印象特别深刻。他的视频和照片都传递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他非常有个人魅力。”陈锐以马友友为楷模,想把这种个人的魅力与标签放大。
他进一步思考,要让孩子爱上古典乐,就要让他们知道,玩古典乐的人也是一样的开朗、热情、有趣。“尤其是那些你觉得他身上完全没有搞笑元素的人来参与这类视频,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很少接触到古典音乐家的这一面。”陈锐说,因为这些火爆的视频,很多欧洲音乐厅和乐团注意到他,向他发出邀约,“同样的音乐家,他们更愿意邀请一些特别的人。”因为粉丝众多,他在欧洲的音乐会也总是一票难求。
他的每一段视频都是自己写好脚本,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亲自操刀,“我在等飞机时会在手机上写下脚本,并在脑海里想象一遍全部画面,有机会就拍下来。”跟乐团排练间隙,乐手们都会凑在一起,跟他录一段视频,这既是大家的放松与调剂,也能让更多人窥见音乐家的另一面。
“我是自己当编剧,自己当导演。除了搞笑的,我也做严肃的视频,给孩子们讲怎么获得信心。”陈锐很喜欢小孩,会从孩子的视角去制作引导他们学音乐的视频。在他的大师课上,总有一大群孩子聚拢在他周围,看他怎么搞怪又天才地玩转小提琴。
陈锐的导师、俄罗斯小提琴家文格洛夫曾评价他,“充满活力和轻盈,如一个美丽的青春色调,是一个真正的音乐诠释者。”
在Decca Classics发行的首张专辑《金色年华》中,陈锐选择了自己从11岁就开始演奏的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为核心曲目,并收录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和海菲茨创作、改编的作品,如《切分音》《美丽的罗斯马琳》,以及德彪西的《月光》、澳大利亚民谣《丛林流浪》。
“每一首曲目,我都用不一样的录制方式去演绎。”陈锐每年在全球有90多场演出,他去过太多空阔而华丽的音乐厅,这一次,他想用老黑胶唱片般的音质来带出亲密感,让听者能在唱片机前感受到温暖音色。毕业多年的他专程回到柯蒂斯音乐学院,找到91岁的恩师阿兰•罗桑,一句句琢磨,想要还原海菲兹时代的古典音色,那是他心中的金色年代。
閱讀更多 第一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