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在“冷门”领域坚守12年,看他独家揭秘中国城市的构建智慧

十年磨剑无人识,一朝出鞘世人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树声教授呕心沥血12年,整理编著而成的18卷《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一出版便受到全国建筑界和规划界的关注,产生巨大反响,受到了两院院士吴良镛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的高度评价!

在“冷门”领域坚守12年,看他独家揭秘中国城市的构建智慧

植根三秦文化的成果

在王树声看来,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和重要标志,不仅是休养生息之所,更承载着人们的理想、情感、艺术和价值观念。中国人认为城市乃“上下人心所寄”之地,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与自然相结合,因此“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就成了中国城市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最基本方法。

“以古长安城为例,城市规划是由秦岭决定的,而不是由城墙里面的建筑决定的,山是大地的坐标和信仰,以秦岭为坐标,就不可能望不见山。秦咸阳‘表南山之巅以为阙’,汉长安直对子午谷,隋唐长安洛阳皆循此模式。大都市如此,小城镇亦然。”

王树声教授表示,中国人素有“家园”和“故乡”的文化传统,古代先贤们对城市规划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吾土吾民’的文化情怀,一种承载着山川人物的文化基因。他再三强调,自己虽不生于陕西,却早已将三秦大地当做自己的故乡,正是陕西这块文化热土给了他智慧,让他完成了中国在城市规划上很多所谓的理论创新。“曾经,宇文恺所创建的隋唐长安城城市格局成了东亚地区争相效仿的典范,而今天,同样是西安,则给予了我完成《图典》的冲动。”

在“冷门”领域坚守12年,看他独家揭秘中国城市的构建智慧

十二年终成经典之作

1998年,王树声刚刚进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学,他所讲述的中国古代将城市建设同周边山水环境作整体考虑的规划及其现代意义对王树声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也坚定了他挖掘和研究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优秀传统,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运用和弘扬优秀传统的研究方向。

循着自己的研究方向,2002年进入博士生研究阶段的王树声将《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而这篇论文也在不经意间成了《图典》的雏形和开端。

期间,许多人都劝他这个研究成不了名,更获不了利,他的学生也一次次向他发问,对他所做的事情表示难以理解。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就这样,12年间,在这个鲜有人问津的领域,为了《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能够完成,王树声带着自己的学生们寻访全国各地,收集古代县志,通读研究了全国1400多个县的县志。

2014年底,历时12年的《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编著完成,内容涵盖我国1400多个城市,采集历史文献3000余部,搜集与我国本土城市规划有关的城市图3500余幅,整理研究城市规划经验3700余条。全书借鉴古人“左图右文”的传统,从“图”和“文”两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每座城市的规划经验和智慧。

在“冷门”领域坚守12年,看他独家揭秘中国城市的构建智慧

重拾中国城市的规划传统

王树声教授认为,“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山水传统并不相悖,城市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产物,因经济而起的新建设理应与城市的山水风景秩序融为一体。”在他看来,我们如今的城市规划要善于调和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形成超越矛盾要素的新秩序,犹如“四民异业而同道”,一切要素都应融于城市的“道”中。

“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王树声说,“未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一定要融合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优秀规划传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重新拥有更多望得见山水、看得见乡愁的城市。”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重视还不够,对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理解还有些僵化。但王树声教授始终坚信,中国人和中国本土城市的规划是有智慧的,只是暂时遗失了存放在秀丽山水与城市规划之间的那颗心,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重拾中国城市的山水传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