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慈禧为什么命令用钝刀斩杀“戊戌六君子”?

司马长史


“咔!”

“好!”

一声声“咔咔咔”,一片叫好声。

当我们以为最恨“戊戌六君子”的是慈禧的时候,实际上最恨他们的却是老百姓。

在“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刑场的时候,百姓们奔走相告:“看大奸臣!”

慈禧说:“康有为一党,决不饶!”

但是,她又觉得如果只是砍头,是不够解气的,所以砍头的时候用钝刀,一刀砍不断脖子的话,便多砍几刀,让他们受尽折磨和痛苦,让他们和试图反抗她的所有人知道,她不是好惹的,也不要尝试惹她。

否则的话,让你死去活来、活来死去。

光绪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忽悠下,仓促地发起了“戊戌变法”,这时候的康有为连要如何变法也没弄明白,他只知道自己一定要趁变法之际获得权力!

光绪也不知道什么是变法,他只想借变法夺回被慈禧拿走的皇权。

慈禧也很快明白了光绪的想法,所以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威胁,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后没多久,她便迅速发起了反击,趁着光绪到颐和园请安的时候迫使光绪帝发布了三道命令:一是以“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为由罢免了翁同龢,翁同龢是光绪集团的第二核心人物,他这一走,光绪帝如断脊梁;二是新授二品以上文武官员必须要谒见慈禧,向她谢恩,意思是说你们是我的人,你们的高官厚禄是我给的,不是光绪给的,你们要看得清楚状况,同时也是在告诉光绪帝,你给我老实点;三是调直隶总督王文韶回京,让心腹宠臣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以掌控“北洋三军”,即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和董福祥的甘军,此三军在手,慈禧可无忧。

对于慈禧的反击,光绪当然也没有坐视不理,他在18989年9月4日罢免了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六人的官职,又在5日任命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人为军机章京,后来这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他们也是戊戌变法的中坚人物。9月14日,光绪帝在康有为的怂恿下开设懋勤殿,成为实际上的“制度局”,试图以此削弱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光绪帝一连串的动作,威胁到了慈禧的地位,也让她下定了铲除光绪的决心,她暗中让聂士成的武毅军移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的甘军移驻长辛店,此时北京的政治氛围已经趋近零度,光绪帝也感觉到了危险。

光绪帝立即拟了一道所谓的密诏交给杨锐,说“朕为且不能保”,“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后来康有为为了拔高自己的地位,将这份密诏改成了“今朕位且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后来,康有为正是带着自己伪造的所谓的密诏和衣带诏到处招摇撞骗。

谭嗣同知道光绪帝以及维新党的危险处境后,决定策反袁世凯,试图借助袁世凯手中的军权发动“围园杀后”,但是最后却被慈禧先下手为强了。

1898年9月21日,慈禧率人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直奔光绪皇帝的寝宫,控制了光绪,然后指着光绪的鼻子破口大骂:“我抚养了你二十多年,你竟然听小人的话,来谋害我!”

光绪被慈禧的阵仗吓傻了,心中害怕到了极点,只能支支吾吾地说:“我没有......”

但是,慈禧可没有相信光绪的话,继续骂道:“蠢东西,今天没有我,明天还会有你吗?”

你看看,所谓的“康党”都要发动兵变杀慈禧了,慈禧能不恨他们吗?即便只是夺权,慈禧已经不能忍了,更何况还要杀她?

所以,慈禧毫不留情地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扔进了瀛台,逮捕了“军机四卿”以及康广仁和杨深秀。

所以,她要用残酷的刑罚去惩罚他们对自己的挑衅,让他们生不如死。

一把钝刀,一刀砍不断,多砍几刀!

康党、康党,当然是以康有为为首,但是康有为这个“圣人”很不厚道地跑路了,怎么办?慈禧又发话了,哥哥跑了,弟弟抵罪!康有为的弟弟是谁?康广仁呗!可怜康广仁也算不上所谓的维新党和康党,甚至还劝过自己的哥哥别玩得太过火,最后却因为哥哥跑路,替哥哥挨了刀。康广仁在刑场上多想喊一声,冤枉!可是却因为脖子被绳索勒得太紧,说不了话。

谭嗣同在刑场上扭头向监斩官刚毅问道:“变法何罪?”真是太天真了,变法罪便罪在伤害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呀!但是,谭嗣同临死毅然不惧,吼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悲壮!

林旭在被砍头前,向刚毅要求说几句话,刚毅害怕林旭会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所以充耳不闻,直接砍了林旭的头。

杨深秀也被绳索勒紧了脖子,所以只能无声地、悲壮地赴死。

杨锐临死前只是无奈地说了句:“糊里糊涂地死,真是死不瞑目!”

刘光第临死前高声喊道:“吾属死,正气尽!”此六字,实乃醒世、警世之言!

戊戌第七君子常荫桓在戊戌政变后被发配新疆,1900年被处死。

康圣人虽然“流亡”海外,但是靠着所谓的密诏和衣带诏,一路招摇撞骗,一路酒肉声色,好不快活!


宁糊涂


戊戌六君子被斩杀时,第一个被斩的是杨深秀,刽子手用的就是没有开刃的刀具,刽子手一般很少用到这样的钝刀,因为不知道掌握的力度,最后一刀下去的时候,只见鲜血直往外冒,但意外的是杨深秀并没有身首异处。

(午门刑场)

紧接着刽子手使用全身力气,一刀下去,竟然还没有断,如此反复多次,杨深秀才被斩断,其场面实在令人作呕,要知道在前几刀看下去的时候,杨深秀并未断气。

这其中究竟因何缘由?慈禧太后要这样斩杀戊戌六君子?

1898年,一心想要让清朝变得强大的光绪皇帝,在康有为等人的不断鼓动下,开始决定学习西方国家,使用变法维新来改变国家的现状。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慈禧太后并没有太多的干涉,有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意思,但是维新派等人的改革维新并不成熟,有些过于激进,最主要的是,康有为等人竟然想要联合袁世凯,发动军事政变,企图刺杀慈禧太后,袁世凯本就是慈禧太后的人,自然要去告密,之后光绪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

(康有为)

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倒霉的是谭嗣同等6人被抓获,决定秋后问斩,对于清朝斩首规矩,如果是斩百姓就用锋利的刀、斩当朝官员则用钝刀,据说官职越高,采用的刀就越钝。

对于戊戌六君子,慈禧可以说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大卸八块,所以最后慈禧太后决定用最钝的刀具,就叫“大将军”,从名字上来看,应该是斩杀大官员的,是清朝历史上最钝的刀。

慈禧太后之所以用这个刀,就是认为戊戌六君子属于官吏,并且犯下了谋逆造反的罪,要罪加一等,按最高规格斩首。

所以慈禧太后将戊戌六君子全部拉到午门斩首示众,有人说为什么不是菜市口,因为菜市口斩杀的大多是百姓,午门是斩首官员的地方。

之后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段,从杨深秀之后,刽子手一个个斩,直到第五个是谭嗣同的时候,刽子手看见他没有丝毫的胆怯,巍然不动,按理说前面砍了4个了,多少回有些胆怯。

可能是因为刽子手没有力气了,据说谭嗣同被砍了28刀,最后才被斩首,谭嗣同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命诗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直到死前的最后一刻还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快哉!”


猫眼观史


大将军!对,当年慈禧斩杀戊戌六君子,用的就是这把被称为“大将军”的刑具(具体请见下图)。在斩杀戊戌六君子前,这把刀已经被封存很多年了,所以,它不仅钝,甚至还带点锈。但恰是这样的刀,最符合慈禧的要求。
大将军

古代行刑,非常讲究,但拿“杀头”一项来说,刀具就有无数种。清代最出名的,除了大将军还有一个五件套,名字分别叫大爷二爷三爷四爷和五爷。根据名称不同材质也不一样,斩的对象也不一样。比如,大爷就专门只斩官员。


图为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

为什么同样是砍头,刑具还不一样呢?一来是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所以根据身份不同,行刑的时候也会有明显差异。二来,是犯人虽都是死刑,但所犯罪孽还是不同,所以行刑时又会依据罪孽程度,选择刀口(快刀、钝刀)。

在中国古代行刑时,越是老百姓越用快刀斩,因为大家觉得老百姓犯罪不过就是杀人、强奸等,一刀斩了就完事了。而位置越高的大臣、越大的贪官,或者叛变的大臣,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就用越钝的刀斩,因为统治者最恨这种人。

再来看慈禧太后,在她眼里,戊戌六君子无疑是最痛恨的存在了。而且,依据律法,他们犯的是“谋反罪”,这个罪名如果有等级,想都不用想,绝对能排到金字塔顶尖。

戊戌六君子

加上,处决戊戌六君子之余,慈禧还想达到警告光绪还有其他革命者的目的。所以,为了达到最佳“警示”效果,慈禧直接下令祭出了这把很多年都没用的大将军刀,这大将军刀天生够“钝”,钝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它根本没有刀刃,差不多就是一块铁,跟锯子似的。另外,这把刀还曾“吃过”无数囚犯的人头,加上多年未被启用,对于死刑犯而言,它无疑是“嗜血狂魔”一般的存在。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把钝刀砍人到底什么效果呢?请看现场报道: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六君子被执行死刑。

行刑时的情形被欲劫法场的谭嗣同兄弟,看了个正着。那天,他带着16位兄弟守在在法场周边,准备伺机劫法场。结果因为戒备等原因,劫法场的他们只得眼睁睁看着兄弟谭嗣同等残忍被砍杀。在描述当时情景时他是这样说的--

“我站在王麻子的屋顶上,那里黑压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脸上都露出非常凄惨的颜色。头一 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 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

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那天用的刀叫【大将军】,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 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痛,谭嗣同面不改色……

而根据当时现场其他目击者的证实,给谭嗣同行刑时,由于一直砍不下来,刽子手只得把他压在地上按着用刀狂砍,才终于使他身首分离。其死状之惨可以想见,而当时的老百姓竟还在现场拍手称快,俨然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场,谭嗣同虽然表现得英烈铁骨,但并未在现场吟诗。那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实是押赴刑场时谭嗣同喊出来的!

这次行刑,戊戌六君子中每个人都差不多被砍了一二十刀,才把脑袋给砍下来。其死状之惨烈,真真难以形容。可以说,这把大将军刀,完全达到了慈禧预想的效果。

今天,关于戊戌六君子的死到底值不值,一直存在广泛争议,但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六君子确实是非常英勇,为了中国的进步血洒菜市口,这种行为值得我们纪念!


记者李满


因为是慈禧故意的,慈禧就是不想让这些人死的痛快,所以才会有用钝刀去斩首的事情,钝刀是什么样子的刀呢?就是那种一点的都锋利的刀,一般斩首的时候都是用锋利而且大的刀,目的就是一刀下去直接身首分离,痛痛快快的死。而用钝刀的话受刑者是很痛苦的,因为可能几刀下去还没有死,那种皮开肉绽的感觉很多人看了估计想吐。



在斩首这六个人的时候都是一个刽子手行刑的,开始几个刽子手也有力气,几刀之后就毙命了,没有特别的痛苦,到了后面刽子手也累了,毕竟不是特别锋利的刀,斩起来也是很费劲的事情,而在后面斩首的谭嗣同据说斩了28刀才身首异处,想想这个真的觉得自己的脖子都凉凉的,这根本就是活活痛死的。



那么为什么慈禧这么恨这些人呢?这还要从当年的戊戌变法说起,当年在康有为等人的主持之下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通过变法来改变国家的前途,但是你改革也好,传播思想也罢,千不该万不该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生冲突,发生冲突之后的慈祥自然是选择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的,所以产生冲突的结果就是慈禧发动了著名的戊戌政变。



光绪帝被囚禁,变法为首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了法国和日本,而剩下的没走的就是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了,所以慈禧当然是有恨泄恨,拿这六个人开涮,最后这几个人就被慈禧下令用钝刀斩首,原本是为了国家前途考虑的有志青年,在行刑的时候无知的百姓居然也是拍手叫好,总结一句话那个时代并不缺少有志青年,反而缺少生根发芽的"土壤"。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原因很简单:第一个泄愤,第二个杀一儆百,杀个别人看的!古代砍头的时候,犯人或者犯人家属,一般会给刽子手贿赂点好处,目的就是希望其把刀磨快点,麻利点儿,这样一刀下去就完事儿,犯人也能少些痛苦。


而在清朝,也“人性化”的考虑到了这一点,砍头一般是快刀。但对于官员,则是用钝刀,以强调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一般来讲,官职越高,刀越钝,最钝的被称为“大将军”刀。

但当年慈禧斩杀“戊戌六君子”时,命令采用“大将军”刀,据说谭嗣同足足挨了五六刀,那场面就跟砍木桩一样。

历史上的慈禧是一个狠辣的女人,加上位高权重,任何危及到她利益的人的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所谓睚眦必报就是对慈禧最贴切的描述。

1898年,在康有为,戊戌六君子等有志之士的建议下,当时的光绪帝决定实行变法,但这次行动仅持续了3个多月就被慈禧禁止了,这项运动已经通过改革威胁到慈禧和其党羽的利益,更确切的说是慈禧害怕这次行动会动摇自己的位置。

当然,这些还不至于说让慈禧做出如下举动。只是因为当时在慈禧的阻挠下,变法已经举步维艰,变法派干脆密谋软禁慈禧,结果事情败露。告密之人,正是袁世凯!

这还得了,在慈禧看来,这就是造反啊,她当然不会放过这些人,于是大肆抓捕。

当时谭嗣同六人,也就是戊戌六君子,错过了逃跑的时机,被抓获,并将执行死刑。

这六个人本身是平民身份,慈禧却命令用斩杀朝中重要的罪臣的钝刀对六人行刑。

这种钝刀行刑在古代意味着折磨,因为人的脊椎非常硬,只有用尖锐且锋利的刀才能一下将头颅砍下,若是用钝刀,只会让受刑者更加痛苦,这也是慈禧的目的。

她会让任何与她作对的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第二点,慈禧命令采用钝刀斩杀六君子就是想对其他人起到一种威慑的作用,告诉他们这就是不听话的下场。

比如说光绪帝,她通过这件事儿告诉光绪帝,还是要听自己的话,不要肆意行动,让光绪帝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违背“亲爸爸”是要付出代价的。


白话历史君


钝刀杀人,就是为了要折磨他们,让他们尝尽世间的痛苦。不过话又说回来,大家都知道慈禧杀了戊戌六君子。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何慈禧要杀他们。

说实话是戊戌六君子想先把慈禧给杀了,但是,事情最终败露了,慈禧先下手为强,所以,就把他们给送到了菜市口杀掉了。

那么,这个事情的经过是如何呢?

大家都知道光绪皇帝,他还是想通过变法,来让清朝再次走向强大的。但是,很无奈的是,光绪只是一个傀儡皇帝。

他想要变法,就必须要从慈禧那里把权利给夺过来。

通过和平手段,想要从慈禧的手里,把权利给夺过来。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所以,光绪就联合了支持他变法的维新派,要干掉慈禧了。

这些支持光绪帝变法的人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为首维新派。当时的慈禧,一直都是住在颐和园里办公的。

所以,他们就想在颐和园把慈禧给干掉。

当时,想要干掉慈禧,就不必须要有一直军队,先用军队把颐和园给包围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走漏消息,才能比较容易的杀了慈禧。

可是,光绪手里没有军队,当时所有的军队都是听慈禧的话。

这时候光绪他们一想,有一个叫袁世凯的人,他好像也支持变法,若是找他来帮忙,应该问题不大。

所以,谭嗣同带上一把手枪,就去找袁世凯了。

袁世凯听谭嗣同这样说,当然是很害怕了。毕竟要杀的人是慈禧,若是事情败露了,他家都是有可能要被灭族的。

所以,袁世凯不想答应这件事,但是,他看了看谭嗣同,好像怀里还穿着一把手枪,如此重要的事情,谭嗣同都告诉了他。

若是他不答应谭嗣同,今天恐怕就活不了命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假装答应了谭嗣同。可是,等到谭嗣同一走,袁世凯就去给慈禧告密去了。

结果这件事就败露了,事情败露之后,康有为和谭嗣同就逃跑了。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两个才没有被杀的。

谭嗣同本来是能跑的,但是,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选择了英勇就义,就如同他所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事件开始,中国的变法,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你想呀,这些人要杀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怎么可能饶恕他们呢?

所以,对于慈禧来说,杀这些犯了谋逆之罪的人,当然是不能让他们好死了。所以,只有用钝刀来对付他们了。


不才讲史


慈禧下令斩杀戊戌六君子,为什么必须要用钝刀?

这首先得从慈禧太后的为人说起。慈禧太后此人权力欲望极强,而且做事果断心狠手辣,尤其对政敌从不手软。

戊戌六君子推动的变法已经从根本上触及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而且变法矛头直指慈禧,竟然敢在朝廷上公开要求慈禧不再垂帘听政,还政于光绪皇帝。此举触怒了慈禧。导致慈禧和维新派的尖锐对立,出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囚徒困境。

在清朝菜市口行刑,官阶越高,犯罪越重,政治犯,往往是对清政府危害最大的群体,为了杀一儆百,往往要祭出钝刀子,那种从来没有磨过的,生锈的,甚至砍钝了的刀子用来行刑。

一些死刑犯家属为了让他们走得舒服一些,往往私下里给刽子手送贿赂,让他们行刑时用快刀子。可是,这次戊戌六君子的死刑用刀是慈禧亲自下的命令,用大清著名的钝刀“大将军”行刑,这下谁也不敢在地下做小动作了。

据传,在杀谭词同时,刽子手竟然砍了28刀才将人头剁下,累得刽子手满头大汗,谭嗣同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最为可惜的是,戊戌六君子的死,并没有唤醒麻木不仁的老百姓,他们不仅做围观的看客,而且向六君子吐口水、丢垃圾。革命先驱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和痛苦,我想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行刑前的那一刻,不知他们心里是怎样的苦楚。


岭南人文历史



政治中的行为往往很有趣,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下手重了不行,下手轻了也不行,慈禧斩杀戊戌六君子的时候,用钝刀来斩杀,就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戊戌六君子是晚清末年的改革派力量,其本意是要帮助大清朝起死回生,其实也就是要重新振兴中华民族,从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却因为触动了既得利益者们的利益,而这些既得利益者又是大清朝的根基,于是老佛爷担心他祖宗留下来的江山不稳,所以最终出山,灭掉了戊戌六君子。



但是砍头就砍头,为什么要用钝刀?或者说,凌迟就凌迟,为什么要用钝刀砍头?


在古代,对于死刑犯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砍头,因为一秒内结束,不痛苦、无挣扎,所以古代好汉们常说“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只要克服了对死的恐惧,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没有克服对死的恐惧也没关系,一秒钟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犯人也就没有机会想了。


凌迟是最坏的结果。死就死,还不能痛快一点,要看着自己的肉一片一片被割下,在痛苦中一点点死去。有多痛苦大家想想就知道了。。。


如果你觉得很痛苦,那就对了,统治者要的就是这种震撼效果。


但是慈禧对于戊戌六君子的态度是不明确的,因为戊戌变法毕竟也是光绪一手支持的,死肯定是要让他们死的,但是让儿子太难堪也不行,于是慈禧就想了这一招介于两者之间的——钝刀。


根据当时的描述:几刀下去,血都喷出来了,人还没有死。


可以说起到了很强的震慑效果,让人们知道,支持改革就是这个下场。



东方国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但要用钝刀,恨不得凌迟。

原因有2:

第一,所谓改革是什么?无非是从既得利益手中夺权,多利益。

控制满清的是封建大贵族大官僚阶层。

比如八大铁帽子王,狗屁不通,仅仅依靠世袭的地位位极人臣,骄奢淫逸。

这些人并无真实才能,完全依靠保持就有的统治秩序,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才能过美好的生活。

康有为的改革,无论是鼓励民企,开放报禁,改革教育,改革军队,从根本是就是从满清封建贵族官僚手中夺权,进而夺财。

所谓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些封建权贵当然要把你残杀,不然怎么解恨,怎么恐吓其他人!

第二,慈禧自己差点被软禁

慈禧太后除了政治斗争,没什么能力。

满清在慈禧老公咸丰手中,只是相对落后西方,差距还不是天壤之别。

真正彻底落后西方,就是在慈禧统治的40多年内。

慈禧自己毫无建树,搞得国家几乎崩溃,但也不允许别人染指他的权力。

他发现光绪利用康有为等人变法,借机夺权,甚至想要联合袁世凯软禁她,立即翻脸。

对于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给予报复性的残杀。

即便是光绪帝,最终还是死于砒霜,谁下的毒?还不是慈禧太后吗?

我死了,也不让你活,大家同归于尽。

斩杀谭嗣同时用的刀是“将军刀”。“将军刀”也就是钝刀,并且慈禧太后要好好熬煎谭嗣同,所以一刀下去,谭嗣同并没有死,第二刀,第三刀.....到了20多刀,谭嗣同才气绝身亡。

可惜今天谭嗣同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而慈禧早就被挫骨扬灰。


萨沙


首先从根本上来讲,戊戌六君子犯了封建王朝中最大的一条罪名:谋逆,这放在任何朝代都是会被处以极刑。再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以警告其他妄图犯上作乱之人。


由戊戌变法到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和维新派的失望

19世纪末期的大清可谓是多事之秋,在经历了一场甲午惨败之后,大清国内有关变法图强的呼声愈发强烈,作为大清实际统治者的慈禧也听到了这些呼声,出于政治形势所迫,她最终默许了光绪帝和维新派的变法请求,于是乎一场史无前例的变法运动就此展开。

然而改革岂是儿戏?由于维新派所提出的主张过于激进,在实施过程中也过于冒进,所以当这些改革主张一经提出便遭到了朝中顽固派势力的阻挠。对于这些阻挠,维新派人士并没有从政策本身进行思考,而是将所有过错归咎于顽固派代表人物:慈禧。鉴于此,维新派的解决方案也就比较明了,即通过政变的方式诛杀慈禧以保证变法顺利开展。

当然,维新派的这些伎俩在慈禧面前简直就是班门弄斧,作为经历过多次政变并取得成功的慈禧,在这次政变中也是毫无例外的取得了胜利。而胜利的结果便是戊戌变法宣告夭折,而戊戌六君子也因此遭到了清算,这种清算可谓是残忍至极:用钝刀斩杀六君子。



所谓“钝刀”,就是未开封的刀,传统的斩首方式往往采用的是锋刀,即一刀便可斩下头颅。而钝刀则不同,一般几刀下去被砍之人并非立即毙命,而是在极度痛苦之中慢慢死去。慈禧之所以采取如此残忍且繁琐的方式处置戊戌六君子,其实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 第一,作为这场政变的主导人物:光绪皇帝,慈禧本想将其废除帝位,但遭到了列强的干预而作罢;其他两位重要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则在政变失败后流亡海外。所以慈禧本来最想处置的三人都没有得到处置,而这些怒火便只有发泄在被捕的六君子身上。


  • 第二,戊戌六君子当中的谭嗣同本是有机会逃脱的,但他认为变法必定流血,想通过这种方式唤醒无数意图变法图强之士。而他这种方式虽为壮烈,但在慈禧眼中无疑就是对她权威的一种挑衅。所以慈禧也就以这种残忍的方式予以还击。

  • 第三,这场政变归根到底就是权力的争夺,慈禧控制大清几十年,本就是一位权力欲望极深之人,权力对于她来说是核心利益,任何人都不得触碰。显然,作为参与其中的六君子必将得到慈禧的清算,而慈禧干脆通过这次机会,以残忍的方式警告世人:所有犯上作乱之人都是此下场。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结语:

总而言之,慈禧以钝刀斩杀的方式处置戊戌六君子反应出了封建专制社会权力争夺的残忍性,以及慈禧自私的权力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