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魏延被諸葛亮設計謀害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

用戶3708573157


我沒有去過魏延墓,但是聽說魏延墓前有一個文臣像,這個文臣是誰不得而知,只能用“據說”是諸葛亮來形容。

如果這個文臣像是諸葛亮,我想這也一定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

民間演義和正史是兩回事。

在《三國志》中,諸葛亮和魏延是有隔閡的,但是並沒有到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的地步。

《三國志·魏延傳》中記載: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不過魏延的性格的確是有些問題的。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在正史中關於魏延之死有兩種說法,分別來自《三國志》和《魏略》。

在《三國志》中,記載道: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最終是魏延沒有從命,和楊儀發生爭議,引發內亂。

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

最終的結果是魏延被馬岱斬殺,這一段故事被《三國演義》演繹出精彩的故事。

魏延傳最後也為魏延解釋道: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三國志》還記載道:

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可見楊儀對魏延是有很大的怨恨,死都要踐踏魏延的頭顱,實在不該。

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所以魏延墓前的文臣像是楊儀才更合理。

裴松之再給這段作注時,引用了《魏略》的記載。

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魏略》是魏國人魚豢所撰,是魏國史書。

這裡面的記載和《三國志》完全不同了,魏延才是諸葛亮臨終囑咐兵權的人,不想被楊儀嫉妒誣陷所害。

不過對於這個說法,裴松之並不認同,仍以《三國志》的為準。

臣松之以為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

所以我覺的,魏延墓前的文臣雕像應該是楊儀,而不是諸葛亮。


微史春秋


諸葛亮的石像會跪在魏延的墓前,這個是一種猜測,魏延的墓現居於漢中市北門外兩公里的石馬鄉,會叫這個名,是因為在魏延墓外有兩個下跪的石馬,一個是楊儀,一個是馬岱;

相傳還有一個文官石像,那個跪著的文官手中拿著漢中地圖,並且向魏延懺悔,有人猜測那就是蜀漢的丞相諸葛亮,之所以是相傳,因為魏延墓前現在已經沒有文官石像,只是一種“相傳”。

本文就不考古,那個跪著的石像到底是不是諸葛亮,如果我們能夠梳理開他們之間的關係,瞭解那段歷史,我相信比考證石像是誰更有意義。

正史上得魏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估計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魏延都有印象,這個人雖然不是五虎上將,但是知名度並不低,當初魏延斬殺主將投靠劉備,諸葛亮就因為魏延腦後有反骨要斬殺魏延,是劉備給保下來的。

果然後來諸葛亮快要不行,擺續命燈的時候,被魏延踢翻,最後諸葛亮在臨死前授意馬岱如果魏延造反就斬了他,最讓人無法接受的就是有一個廣告,治魏延(胃炎),找嗎丁啉幫忙,當真是雷人的一匹。

可以說,魏延的形象被羅貫中給毀的成了一個渣渣,實際上在正史上魏延是一個很厲害的將軍,曾帶著私人武裝前去投靠劉備,又為劉備立下很多功勞,最後劉備派其鎮守防守曹魏的前線漢中。

在蜀漢陣容中的地位相當大,在劉備以及老一輩將領去世後,魏延就是蜀漢靈魂性的將領,有一句俗語講,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要是魏延在的話,這句話就是偽命題。

當時諸葛亮要北伐的時候,魏延向諸葛亮請求撥付五千精銳部隊效仿韓信,從子午谷直襲長安,再與諸葛亮會師潼關。

當然子午谷的風險性還是有的,最後諸葛亮並沒有採取這個方案,寫《三國志》的陳壽也認為諸葛亮在軍事上“奇謀為短”,估計當時魏延也是這樣認為的,還認為諸葛亮膽怯,經常抱怨自己的才幹無處施展。

諸葛亮並不看好魏延,而更傾向於任用楊儀

相對於魏延而言,諸葛亮更看重長史楊儀,長史就是秘書長的職務,諸葛亮比較信任秘書一類的人,而不太放心武將,這一點從諸葛亮用馬謖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

諸葛亮每次出軍的時候,都讓楊儀籌劃糧草,並且總攬全局,楊儀也處理的很好,因此,在軍事調度上,楊儀有很高的話語權。

問題就出在,武人出身的魏延看不上楊儀,武將一般都大大咧咧的,性情也比較高傲,有人說魏延的秉性跟關羽很像,其實也可以理解,如果沒有獨當一面的魄力,劉備不會讓魏延鎮守漢中,正因為如此,魏延在軍中很有威望,很多人都怕他。

當然,後面有丞相罩著的楊儀可不慣他包子,畢竟人家是秘書出身,壓根就不鳥魏延,因此,兩人互相懷恨,諸葛亮也沒有辦法,只能從中調解。

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就連隔壁的孫權都聽說了,孫權甚至對蜀國的使臣說魏延和楊儀以前不過是放牛的,現在卻這樣狂妄,假如諸葛亮去世了,誰能管住他們。

孫權的嘴就跟開了光一樣,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的路上去世了,他要一死,勢必要退回蜀地,從長計議。

關鍵諸葛亮這個人也挺有意思,魏延好歹也是主將之一,在他臨終最高軍事會議上,竟然沒有邀請魏延參加,在沒有魏延的情況下,制定了一個退軍方案,讓魏延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的話,姜維可以攻打魏延。

諸葛亮死後,費禕前去給魏延下達楊儀的命令,讓魏延斷後。魏延這個時候,明顯有一種關二哥上身的氣魄,跟費禕說:丞相不在,魏延還在,丞相府官屬和春屬,可以運送棺柩返國,我當率各軍繼續攻擊敵人,怎麼為了一個人死亡,就廢棄天下大事何況,我魏延是什麼人,怎能做楊儀的部下,當他的後衛”

魏延之死是一種悲劇,到底誰應該負主要責任?

當然,魏延說的也有一定道理,諸葛亮死後,軍事副手魏延應該主政,而不應該是後勤調度的文官楊儀,從實際情況來說,蜀漢類似楊儀一樣的文官一抓一大把,但是像魏延這樣的軍事人才卻只有一個。

事後的結果就是,楊儀並非對蜀漢忠心耿耿,最後也沒有取代諸葛亮的位置,反而被殺,由此可見諸葛亮無論是用人還是識人,都是欠火候的。

魏延想要跟楊儀商討一下,結果楊儀根本不理會魏延,直接撤軍,魏延以為楊儀想要讓曹魏的人對付他,因此率先撤退,甚至燒燬楊儀撤退之路。

魏延和楊儀分別上書劉禪說對方叛變。

當時劉禪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但是蜀漢政府的官員(都是諸葛亮留下的班子)都傾向於楊儀,而不為魏延說話。

當然,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魏延是被孤立的,尤其最後沒有參加最高軍事會議,因此就有點不知所措了,結果被楊儀部隊打敗,想要逃回漢中,也被楊儀派馬岱斬殺,並且夷三族。

其實,魏延是不可能叛變的,魏延的想法是誅殺楊儀之後,然後自己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其實於情於理,也只有魏延能夠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只不過諸葛亮不想讓魏延繼承罷了。

魏延之死,對蜀漢來說其實是一種悲劇,造成這個悲劇的主要責任,其實還是應該諸葛亮來背,當時孫權遠在千里之外,就說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不解決,等到諸葛亮死了給下一代解決嗎?

《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描述成一個無所不能的神人,其實歸根結底,造成其死後軍隊發生內訌,還是其留了一個爛攤子。

尤其是在用人上,諸葛亮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這樣的領導其實不一定是一個好的領導,如果能夠將工作交給適合的人去做,效果肯定會更好。


史論縱橫


魏延墓現如今是在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據說是蔣琬在擔任蜀國丞相之後,為魏延立的墓葬,還雕刻石馬在魏延墓前,這是兩個下跪的石馬,一個指的是楊儀,另一個指的是麻袋,石馬鄉也是因此得名。

現如今兩座下跪石馬像,一座殘破一座完整,已經移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據說魏延墓前原本還有一座文官石像,他手中拿著漢中地圖,低頭想魏延做出懺悔的狀態,這個文官很顯然指的就是諸葛亮,這又是為何?

其一:《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認定魏延後腦有反骨,曾下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做的這個決定在正史裡是沒有記載的,之所以認為魏延會謀反,全憑自己的猜測,當然還有兩人之間微妙的關係。

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他重用的人來看就知道,像費禕、董允、蔣琬、姜維等人都是循規蹈矩之人,沒有和魏延那樣冒險的,魏延時常認為諸葛亮膽小,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有時候故意和諸葛亮作對。後來諸葛亮認為自己將星隕落,命不久矣,但是魏延此時在軍中威望甚高,擔心自己死後沒人鎮得住他,於是去世之前不惜毀掉蜀國棟樑,設計讓馬岱斬殺魏延,所以才有諸葛亮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其二:至於諸葛亮跪於魏延墓前的石像,最主要的來源還是因為,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魏延提出,自己帶5000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襲長安,之後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在長安會師,魏延認為這一奇謀必將成功,諸葛亮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然而諸葛亮認為“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不應該冒險,子午谷雖說是捷徑,但是可行性太小,道路狹窄,萬一魏軍在此地設伏,全軍覆沒就得不償失了,再者夏侯楙未必會投降,長安也未必守得住,總之理由一大堆,就是不同意魏延的計謀,所以才出現了諸葛亮拿著漢中地圖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那麼歷史上魏延真的是被諸葛亮設計謀害的嗎?

顯然不是,魏延被害與諸葛亮有關係,但是並非諸葛亮去世前下的命令,殺害魏延的人雖然是馬岱,但是幕後操縱的人是楊儀,魏延和楊儀素有矛盾,魏延性格高傲,楊儀又自負,二人見面誰也看不起誰,《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常為此事鬧心,楊儀有才能,魏延作戰勇猛,二人又不對付,自己又不想偏向於哪一個人。

但這只是諸葛亮內心的實際想法,從實際行動上來看,他還是傾向於楊儀的,諸葛亮去世後,楊儀獲得最高指揮權,魏延負責斷後,這就是偏心,所以說魏延的死和諸葛亮多少有些關係。想想劉備在世時,魏延深得劉備信任,還加封他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可以說是獨當一方的大將,絲毫不亞於五虎上將,現如今,劉備去世,諸葛亮又去世,他和楊儀的矛盾上升到極點。

魏延不願受到楊儀的束縛,在退軍途中將棧道燒燬,反攻楊儀,然而部下不服,他們只聽從後主劉禪和諸葛亮的命令,可此時劉禪與楊儀站在一邊,認為魏延是謀反,部下自然不願追隨,魏延自己則在敗逃時被楊儀派遣的馬岱斬殺,馬岱拿著魏延的頭顱送到楊儀面前,楊儀還踩著魏延的腦袋並嘲笑。

綜上才有了楊儀、馬岱、諸葛亮跪於魏延墓前的石像,只是現如今這些石像已經保存到漢中博物館。


貓眼觀史


三國諸葛亮,神機妙算,蓋世無雙,被後世傳頌了上千年。如果以馬後炮的視野來看的話,蜀漢其實是興於諸葛亮,也亡於諸葛亮,這一點從魏延之死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了。

劉備在世時,非常信任和器重魏延。在奪取漢中後,眾人都以為張飛會被任命為漢中太守,包括張飛自己也這麼認為。結果,魏延卻意外的被劉備任命為了漢中太守,導致“一軍盡驚”。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能夠成為三分天下的一代梟雄,絕不是僅靠運氣得來的。劉備看人和用人眼光之毒辣,精準,是諸葛亮無法比擬的。

諸葛亮的優勢在於天下謀略,具有高瞻遠矚的大局觀,但弱點也非常明顯,過於謹小慎微。諸葛亮的這種特點,適合於守成,而不適合於創業。前期由於劉備的存在,兩人配合,所以,蜀漢的創立大業非常迅速和成功。

劉備和諸葛亮,因為在用人上的不同,導致最終的結果也不同。

劉備是包容並蓄,什麼樣的人都敢收,也都敢用,而且也知道該如何用。正是因為劉備的兼容幷蓄,才更容易讓劉備更全面的識人用人。比較典型的例子,除了魏延之外,就是馬謖。劉備去世之前,曾經警告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但劉備生前還是將馬謖安排到了適合的地方。

而諸葛亮明顯就不同了,諸葛亮用人,完全是挑選符合自己口味的,和自己風格類似的人。比如蔣琬、費禕、楊儀、姜維等人,都是十分嚴謹、低調之人。

魏延是什麼樣的人呢?跟諸葛亮所喜歡的人才類型恰恰相反。

魏延魄力十足,敢於冒險,且不計後果。魏延在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時,就曾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氣魄,一下就折服了眾人。再加上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而且善謀,在漢中設立了“重門之計”,穩固了漢中數十年。有勇有謀,這也讓魏延有了敢於冒險的資本。

只是呢,魏延“性矜高”,就讓謙虛謹慎的諸葛亮非常厭惡了。所以,諸葛亮時時刻刻,都在壓制魏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以及歷次北伐時,要求獨率一路精兵,分路攻擊關中的要求,均被諸葛亮給否定了。

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想要扭轉整體戰局,要靠什麼?就是奇謀。結果,諸葛亮卻是一次次的想靠中規中矩的步步為營取勝。蜀軍的意圖很明顯,猜都不用猜,魏軍明顯無壓力。魏軍勢力更強,補給充足,只要防守好就行了。蜀軍不靠奇襲,必然是耗不過魏軍的。結局麼,蜀軍就是在那裡無謂的消耗蜀國原本就有限的國力。

諸葛亮持續不斷的打擊魏延等異己,而不是合理的平衡,使用好不符合自己風格的人才。畢竟,做事風格不同,不等於不忠於當前的組織麼。

這點在演義中表現的最突出,諸葛亮一見到魏延,就說魏延天生反骨,要斬了魏延。幸虧劉備堅決不同意,才保了魏延一條命。其實,經過現代學者的研究總結之後,所謂的“面相”、“骨像”,都是用來造勢的工具而已。一種是用來拉攏人,說某某人“隆準龍顏”,可成大事,一下子可以號召起一大批人;另外一種就是用來打擊排除異己,比如魏延的“反骨”,一下子就將很多人拉到了魏延的對立面。其中包括很多隻看《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可能就是這麼開始討厭魏延的。

而且,從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來看,就是要孤立,併除去魏延。諸葛亮開撤軍大會,故意將魏延排除在外。這對於任何高級核心將領來講,都是一種莫大的侮辱,特別是對於“性矜高”的魏延而言,必然會冒火。然後麼,魏延自然就會犯錯了,最後被楊儀派馬岱所殺,也就不足奇怪了。

不能不說,諸葛亮在大局謀劃上,的確超出常人。諸葛亮已經看出來,魏延必然不會反叛,而蔣琬、費禕等人,也都無法制衡魏延。所以,諸葛亮只能無奈的認為,除掉魏延才是上策。諸葛亮當然並沒有什麼私心,是從大局考慮的。但是他的這個“大局觀”,卻具有明顯的侷限性,因為這完全是因為諸葛亮謹小慎微的思想所決定的。

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如果真就給魏延以重任,讓魏延擔負全局,魏延還會自己親自帶兵去冒險,而不顧大局麼?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魏延不在諸葛亮的位置,自然就會甘願自己去冒險。如果魏延坐到了諸葛亮的位置,恐怕就會從全局考慮了。魏延必然會找到和自己想法相同的將領,派遣這名將領出兵子午谷,直取潼關。而魏延自己則會親率主力,兵出斜谷,拼命與子午谷奇兵會和。在這種情況下,至少取得關中的可能性,要比諸葛亮穩紮穩打的打法成功幾率大多了。

魏延因為被諸葛亮、楊儀等人激怒,失了分寸,帶兵截殺楊儀,才導致眾叛親離,最後被馬岱所殺(楊儀都指揮不動姜維,如果楊儀派姜維去找魏延,估計姜維會跟魏延聊,聊著聊著很可能姜維會回頭幹楊儀,至少姜維不會那麼輕易就動手殺了魏延,王平就沒這麼幹,只有馬岱比較虎)。

魏延死後,屍身被直接就地掩埋在了現在漢中城北兩公里的石馬坡。石馬坡附近的村落中,流傳著一些故事,說是原本魏延墓前有兩匹跪石馬,一匹是害死魏延的楊儀,一匹是直接殺死魏延的馬岱。另外還有一個低頭懺悔的文官雕像。

這尊文官雕像到底有沒有,並沒有實物留存下來。魏延墓現在僅存的遺蹟,是一匹跪臥的石馬,存放於漢中博物館之內。石馬像之類的,是古代墓葬神道旁的標配,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至於那個文官塑像,應該也存在過。畢竟魏延的冤屈,在蔣琬主政之後,就已經被洗刷了。雖然後人都非常敬重諸葛亮,但是不能排除一些人更認同魏延,更贊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所以,有人在魏延墓前放了一個文官雕像,手中拿著地圖,低頭做懺悔狀,也不足為奇。而這名文官自然就是諸葛亮了。

魏延和諸葛亮、楊儀等人的恩怨,早已經隨風而逝。但這段歷史卻值得借鑑,如果你是蜀漢大將軍,全權負責主持北伐,會怎麼決斷呢?是學諸葛亮中規中矩北伐?還是會採取魏延的謀劃,冒險一搏?亦或是有更好的北伐計策?或者乾脆守住漢中,待在蜀川休養生息?歡迎各位高人提出自己的謀劃、見解。


奕天讀歷史


老實說,看到網友提出這樣的問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我也不由得要吐槽。是,魏徵是名將不假,但也不至於為了抬魏徵而把諸葛亮浪費得不像樣,浪費成秦檜、張俊之類才稱心如意吧?

諸葛亮身負不世之才,盡心竭力,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拼盡了最終一絲力氣,傾盡最終一點血淚,千年以降,成為了人臣的模範,被稱為“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然後第一人”。

說句不好聽的話,跟諸葛亮比較,魏延算個什麼東西?

還諸葛亮跪魏延,拉倒吧。

從晉代開端,歷代都在給諸葛亮升官晉爵,賜廟加號。

晉封諸葛亮為武興王;唐則封之為武靈王,並賜廟;宋賜“英惠廟”,加號“仁濟”;元代追封他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明代朱元璋欽定“帝王高”,選從祀名臣37人,漢末三國人物僅有諸葛亮一人被選中;清代不光把許多留念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並且每年春秋祭禮廟時還以諸葛亮從祀。

這麼說吧,三國年代出了兩尊神,一尊是諸葛亮,另一尊是關二爺。

別跟我說這是《三國演義》的勞績,諸葛亮和關二爺被歷代帝王封神祭祀時,《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祖宗還不知在哪裡。

說什麼“魏延墓前跪著諸葛亮的石像”,也真敢說!

諸葛亮的石像憑什麼要在魏延墓前跪魏延?

有人要跟我掰正史,說正史上的魏延腦後沒生有反骨、也沒有造反,諸葛亮指派楊儀和馬岱殺他,殺害了,諸葛亮心太黑,該跪。

是的,正史上的魏延腦後沒生有反骨,但正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指派楊儀和馬岱殺魏延!

當然也有人說,正史上的諸葛亮沒指派楊儀和馬岱殺魏延,但《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了,諸葛亮跪像是在《三國演義》一書誕生後,人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對諸葛亮指派楊儀和馬岱殺魏延的情節印象深刻,因而製作出來的。

但您要這麼說,那我也可以說,那不好意思,在《三國演義》裡,魏延是腦後長有反骨的,並且,他撞破了諸葛亮設置在五丈原的四十九盞明燈陣,斷了諸葛亮續命之術,後來又起兵造反,殺他也不冤。

你不能拿魏延在正史上的清白,和小說裡諸葛亮“害”他的結果,閉著眼睛混搭在一起說。

所以,說“諸葛亮的石像在魏延墓前跪魏延”,完全是一幫為賺取流量的人在造謠,在胡說瞎說,不值一駁。

魏延墓現在在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魏延墓前雕刻著兩尊下跪的石馬,一尊文官石翁仲石像。

那些“對錯家”就胡說這尊文官石翁仲石像是諸葛亮像。

我去!

他們怎樣不說那兩尊下跪的石馬是公赤免馬和母赤免馬?!





正一山開


魏延投降劉備時,諸葛亮要殺魏延。還好,被劉備及時制止,魏延才逃過一劫,一難,才免去一死。這正是劉備和魏延兩人所演的雙簧戲,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恩威相加,相施,其目的是要魏延好自為之,要忠於劉備和諸葛亮,不要謀反,不要害人害己了呀!話說魏延頭上有反骨,日後必謀反。諸葛亮會看相算命嗎?真的前算五百年,後算一千年嗎?我看,未必。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功高震祖,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後來,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子午骨奇謀,走直路快速消滅魏軍,這建議諸葛亮拒絕採納。魏延想得太天真,太幼稚,魏延想到的計謀,諸葛亮也想得到,司馬懿也一樣能想到。魏延如果用子午谷奇謀來進攻魏軍,魏延和蜀軍必中司馬懿的重重埋伏和嚴密的包圍圈,也會造成魏延戰死,諸葛亮被活捉,蜀軍全軍覆滅的慘劇。事後,魏延總是拿子午谷奇謀說事,貶底諸葛亮,從而因此抬高自己。在諸葛亮病重時,諸葛亮點七星燈續命,向天老爺再借20年生命來完成北伐。不巧,巧合的事,魏延在報告軍情時,無意中踩滅七星燈,讓諸葛亮借命不成,還必死無疑。諸葛亮死後,魏延不聽諸葛亮遺言,還一意孤行,執意北伐,要拿蜀軍將士生命為賭注,拿蜀軍將士生命開玩笑。魏延在後軍斷路,卻跑到軍前燒棧道。由此,楊儀和魏延為了爭權奪利,都上表朝延,都說對方謀反。朝廷相信了魏延謀反,汳人誘捕追殺魏延。楊儀,馬貸受諸葛亮之命,誅殺魏延,還滅其三族。魏延居功自傲,目中無人。自以為比他人聰明能幹,不把他人放在眼裡。魏延投機取巧,愛耍小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在一步步一次次在自取其辱,作賤並作死自己。魏廷身為大將,名將,不聽諸葛亮的遺言,命令,擅作主張,違抗軍令,置蜀軍將士於危險之中。魏延自己作賤並作死自己,怪不得他人。


中國美6220


大家都知道,岳飛的墓前跪著秦檜等人,秦檜設計陷害岳飛,令岳飛含恨而死,百姓為了讓秦檜向岳飛謝罪,,因此讓他的石像跪在岳飛的墓前,這一跪就是一千多年,除了秦檜和岳飛以外,還有一個石像下跪事件,那就是魏延墓前跪著的三個石像,這其中就有一個是諸葛亮,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魏延原本是長沙郡太守韓玄的屬下,劉備在奪取荊襄九郡後,揮師南下,攻打南方重鎮長沙郡,魏延做內應殺死了太守韓玄,讓劉備佔領了長沙郡。

劉備進入長沙,封賞有功之臣,諸葛亮卻指著奪取長沙的首功之臣魏延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士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後患”,最終在劉備的求情下,想投明主的魏延才倖免一死。

事實證明,魏延確實是一個非常忠主的人。


剛開始魏延在劉備的軍中充當軍師的角色,後來因為軍事能力突出,被提拔為鎮遠大將軍,掌管漢中地區,劉備對魏延很是看中,後來劉備稱王,魏延就跟隨諸葛亮北伐,收復了大片的疆土,立下了累累的戰功。

魏延性格桀驁不馴,目中無人,因此諸葛亮對他是很不滿的,經常排擠、打壓魏延,他始終認為魏延有反心,一直都不重視他,最明顯的就是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但素來謹慎的諸葛亮並沒有採納魏延的建議,還把魏延搞得灰頭土臉的,很沒有面子。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魏延是人數不多的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諸葛亮去世前對他一直不放心,擔心自己死後魏延會像曹操一樣把持朝政,畢竟劉禪這個皇帝雖然沒什麼毛病,但是在政治上實在是太平庸了,如果不除掉魏延,自己死後蜀漢的結局可想而知,所以他在臨死前對楊儀和馬岱說,我死之後,魏延必反,你倆要用計謀將他除掉。

雖然諸葛亮沒有直接殺掉魏延,但他卻是殺掉魏延的幕後推手。


楊儀和魏延是死對頭,他也一直想除掉魏延,諸葛亮死後兩人的矛盾迅速激化,魏延不服從楊儀的命令,雙方陣營就打了起來,後主劉禪又支持楊儀,因此魏延就敗下陣來,被馬岱斬殺,並誅滅了他的三族。
魏延的死無疑是蜀漢的重大損失,直接導致了蜀國軍事實力的銳減,那麼魏延到底有沒有反骨,他是否有反叛的意思就無從知曉了,但是現在所演繹的影視劇中,魏延的形象已經完全醜化,還刻意將其刻畫成有反骨的奸臣,相對應的諸葛亮則是更加的特贊。

其實魏延的死與諸葛亮沒有太大的關係,無外乎就是與楊儀爭權的結果,最終在楊儀的授意下,被馬岱斬殺於馬下。


後來,蔣琬認為魏延功大於過,併為他平了反,還為了他修建了一個墓地,魏延的後人立了三個石像在墓前,分別是楊儀、馬岱和諸葛亮,魏延的後人認為,諸葛亮就是殺害魏延的直接兇手,沒有他整天猜疑魏延,魏延也不會被斬殺,原本能夠成為蜀漢棟樑之才的魏延,如今卻成為人們口中的反賊,這大概就是諸葛亮為什麼會跪在魏延墓前的原因了。






遺產君


答:這是一道悟空問答題,出題的是網友,我負責回答,我的回答沒有題目,請看官注意了,免得又說我為博取流量,亂起題目。

老實說,看到網友提出這樣的問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我也忍不住要吐槽。是,魏徵是名將不假,但也不至於為了抬魏徵而把諸葛亮糟蹋得不像樣,糟蹋成秦檜、張俊之類才心滿意足吧?

諸葛亮身負不世之才,鞠躬盡瘁,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拼盡了最後一絲力氣,傾盡最後一點血淚,千年以降,成為了人臣的典範,被稱為“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

說句不好聽的話,跟諸葛亮相比,魏延算個什麼東西?

還諸葛亮跪魏延,拉倒吧。

從晉代開始,歷代都在給諸葛亮升官晉爵,賜廟加號。

晉封諸葛亮為武興王;唐則封之為武靈王,並賜廟;宋賜“英惠廟”,加號“仁濟”;元代追封他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明代朱元璋欽定“帝王高”,選從祀名臣37人,漢末三國人物僅有諸葛亮一人被選中;清代不但把許多紀念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禮廟時還以諸葛亮從祀。

這麼說吧,三國時代出了兩尊神,一尊是諸葛亮,另一尊是關二爺。

別跟我說這是《三國演義》的功勞,諸葛亮和關二爺被歷代帝王封神祭祀時,《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祖宗還不知在哪裡。

說什麼“魏延墓前跪著諸葛亮的石像”,也真敢說!

諸葛亮的石像憑什麼要在魏延墓前跪魏延?

有人要跟我掰正史,說正史上的魏延腦後沒生有反骨、也沒有造反,諸葛亮指使楊儀和馬岱殺他,殺害了,諸葛亮心太黑,該跪。

是的,正史上的魏延腦後沒生有反骨,但正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指使楊儀和馬岱殺魏延!

當然也有人說,正史上的諸葛亮沒指使楊儀和馬岱殺魏延,但《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了,諸葛亮跪像是在《三國演義》一書誕生後,人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對諸葛亮指使楊儀和馬岱殺魏延的情節印象深刻,因而製作出來的。

但您要這麼說,那我也可以說,那不好意思,在《三國演義》裡,魏延是腦後長有反骨的,而且,他撞破了諸葛亮設置在五丈原的四十九盞明燈陣,斷了諸葛亮續命之術,後來又起兵造反,殺他也不冤。

你不能拿魏延在正史上的清白,和小說裡諸葛亮“害”他的結果,閉著眼睛混搭在一起說。

所以,說“諸葛亮的石像在魏延墓前跪魏延”,完全是一幫為賺取流量的人在造謠,在胡說瞎說,不值一駁。

魏延墓現在在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魏延墓前雕刻著兩尊下跪的石馬,一尊文官石翁仲石像。

那些“是非家”就胡說這尊文官石翁仲石像是諸葛亮像。

我去!

他們怎麼不說那兩尊下跪的石馬是公赤免馬和母赤免馬?!



覃仕勇說史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十月,馬岱砍下魏延的腦袋後,交給了楊儀,而楊儀則起身用腳踩踏魏延的首級,並洩憤道:“庸奴!還能幹壞事嗎?”

同時,當楊儀與魏延向朝廷“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時,劉禪問侍中董允和留府長史蔣琬的意見,董允和蔣琬都則表示“疑心魏延而相信楊儀”。

以此來看,傳言中講的魏延墓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處的石馬坡(或名石馬堰),是蜀漢丞相蔣琬以魏延前期有功,才為其禮葬建墓的說法,應該不可信。畢竟,魏延的死和蔣琬有著極大的關係,如果是他所建,豈不是打自己的臉。同時,如果是在魏延死的當年建的墓,而楊儀又正處於“春風得意”之時,楊儀又豈會同意。想想楊儀對魏延的恨,魏延的屍體是否存在或被墓葬都是個問題。再說,魏延的死畢竟是一個政治事件,就算蔣琬想為魏延建墓,對他並無一點好處,他有必要去建嗎?

就算魏延的屍體被安葬,也只能是他的倖存親兵偷偷所為,畢竟他的三族已被楊儀所滅,而他又“善養士卒”。因此,如果說魏延的墓前有兩匹石馬,暗指害死魏延的楊儀和馬岱也就說得過去了。因為,石馬是真實存在的,一殘存一完整,並於1973年被收存於漢中市博物館,而石馬鎮的地名也是緣於此。

但是,至於民間傳言中魏延墓曾前跪著一文官石像,手上拿漢中地圖,低著頭向魏延將軍做懺悔狀,暗諷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謀”而後悔終生的說法,其實並無事實依據,只是一些有心人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胎死腹中,而出現的捕風捉影后的感嘆罷了。

最為關鍵的是,無論是史料,還是野史,都沒有記載魏延具體死在了哪裡,沒有了墳墓。況且這裡的魏延墓也早已被夷為平地,更是難有準確依據。

那麼,關於魏延墓的說法又是來源於何處呢?

清乾隆年間修訂的《南鄭縣誌》記載有:“蜀漢朝廷‘以禮收葬’魏延之墓。”、“三國時魏延死處。”但是,這一記載卻並無史料依據,僅是根據民間傳說收錄而已。

因此,關於魏延墓前跪著諸葛亮的石像的說法是不可信的,至於魏延被諸葛亮設計謀害的說法同樣沒有任何史料憑據,則更是不可信。畢竟,史料記載的是被楊儀和馬岱所害,而不是諸葛亮。


祥子談歷史


魏延墓前確實立有跪像,不過並非人像石雕,而是兩座下跪的石馬雕像(現僅存一座,另一座殘缺),魏延墓所在的地方‘石馬鄉(位於陝西漢中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那麼這兩座石馬跪像是否其特殊含義呢?確實是有的,但與諸葛亮到並沒多少關係,至於說魏延墓前立有諸葛亮跪像實屬無稽之談,不過也不能說沒有一點根據,相傳魏延墓前曾還立有一手拿漢中地圖,低頭向魏

延做懺悔狀的文官石像,而這座文人石像在不少人看來便是諸葛亮。那麼魏延墓前的兩座跪馬像到底有何含義呢?魏延墓前又是否真有過文人懺悔的雕像呢?

魏延被殺之謎

小說演義中,毫無疑問,諸葛亮便是殺害魏延之死的真兇。早在魏延歸附劉備時,諸葛亮便曾有言,說魏延有“反骨”,後來諸葛亮臨終時授楊儀馬岱密計,終於將魏延除之。然這畢竟是小說之言,歷史上並沒有所謂的“反骨”,至於諸葛亮有沒有授意讓楊儀殺魏延呢?這個不好說,為什麼這樣說呢?據《三國志》記載: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死前曾留有遺言,令長史楊氏帶領大軍退回漢中,但在於眾將商議時,卻並沒有叫魏延,而且諸葛亮也似乎早就看出來魏延不甘心就此撤軍。所以歷來有人懷疑諸葛亮密計殺魏延也不是沒有根據的。至於諸葛亮到底有沒有真想殺魏延呢?個人認為還是沒有的,這段記載中寫到諸葛亮讓魏延斷後,可見諸葛亮死前還是交給了魏延部分兵權的,魏延忠心蜀漢毋容置疑,這一點諸葛亮深知,若真有心除之,還給他兵權幹嘛呢?好讓蜀軍自相殘殺?想必諸葛亮雖知魏延不甘心就此撤兵,但還是希望他日後能知難而退吧。

那麼魏延最後怎麼死的呢?其主要原因還是與楊儀之間的矛盾爆發,當然這與自己沒能審時度勢,孤傲的性格有關。魏延和楊儀向來不和,之前有諸葛亮的調和並沒起大沖突,但諸葛亮死後,魏延則坐不住了。楊儀領軍撤退,而魏延竟選擇了這種非常時刻與楊儀“攤牌”,時魏延拒絕退兵,但見楊儀等人撤兵,不相隨則罷了,反而阻礙其退兵。據《三國志》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如此一來,魏延便是處處理虧了,而這則恰好給了楊儀反擊的機會,楊儀告魏延謀反,而當時魏延雖無謀反之心,但那種舉動卻是有目共睹,最終反被楊儀所殺,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據《三國志》記載: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

所以魏延之死,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他與楊儀的私鬥,至於馬岱,只是在其中扮演了劊子手的角色罷了。

石馬的含義

魏延死後,其家族皆被楊儀所誅,自己更是屍首異處,無人埋葬。直到蔣琬主政,楊儀沒落時,其屍首才得以被當年的心腹手下埋葬,相傳魏延墓前的石馬便是那時所造。由於魏延是被楊儀陷害,為馬岱所殺,故魏延墓前所立的兩座石馬跪像一指代楊儀,而另一座則指代馬岱。至於魏延墓前有文人雕像一說,個人認為應是謠傳。所說魏延後來得以平反,但其在後世的名聲卻並不顯著,而諸葛亮則作為忠臣的形象為後世歷代君王所推崇,不至於有人立諸葛亮懺悔的雕像於魏延墓前。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