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戰時日軍鼻子下面為何要留一撮毛?難道就是為了時髦嗎?


二戰日軍的外觀標誌,不是羅圈腿就是仁丹胡,時不時髦不確定,但歷史典故還是有的,延伸一些還可以在中國找到祖宗。

日本平安時代(公元794年-1192年),當時有兩位大臣由於政由不一,關係鬧的特別緊張,時不時爆點衝突。這兩人分別是:大伴近茂、藤原重安。這個時代的日本人學習來自中國的八字鬍,為示區別,大伴近茂讓手下把兩邊上翹部分剃除,然後一個正正方方的鬼子造型就在千年前出現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八字鬍,看起來多威武,日本人改的一塌糊塗。

由於藤原重安實力強勁,下令除大伴近茂外,其他人只要投降都可以免死,不過這些武士比較有戀舊全部戰死。這種精神得到尊重,後來的日本人為了學習這種武士道精神,於是就慢慢開始留起了一小撮鬍子,不過主流造型還是八字鬍。

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崇尚歐美,主張脫亞入歐的日本人,在結盟對象中找到一個強有力的夥伴--德國。大家都知道,有些人就是欠揍,打的越狠對方就感覺越服氣。日本人就這樣,做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值得日本學習的地方很多,包括這一小撮鬍子。

德國部隊、民間都有一種”衛生胡“的時尚造型,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衛生而修剪。流行版本是這樣的,一戰期間,酷愛留著大鬍子的日耳曼人發現戴上防毒面罩很不方便,為了增加防毒效果和行軍打仗的便利性,就把鬍子修理一下成了正方的”衛生胡“。

其次,由於日常衛生需要,比如吃東西不至於到處粘起來,所以有必要進行一點修剪。諸如卓別林、希特勒等大腕的加入,立刻到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既然西方啥都好,這麼留鬍子肯定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日本人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學習德國,終於把這一小片衛生胡給發揚光大了。另一方面,由於抗戰期間日本人習慣性四處張貼仁丹廣告(情報用途),這種鬍子也叫仁丹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