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不发烧不咳嗽”也是新型肺炎?警惕无症状和不典型新型肺炎

全国各地我们临床一线的大夫,包括呼吸科、发热门诊、ICU等,包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在诊治新型肺炎过程中,迄今已发现许多

“无症状”、“不典型症状”病例,并可以传染他人。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有较长的潜伏期(大约两周左右),常规患者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胸闷、憋气、乏力

在潜伏期内的患者也存在传染性,在疾病发作前后传染性将会增强。

由于以上无发热和无呼吸系统症状的患者,很容易被患者自己忽视,加之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明显增加了诊断难度,因此这类患者将是非常重要的隐性传染源

作为患者往下看 ↓

如何判断是否患了无症状和不典型症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呢?以下五条是接诊过这样患者的临床医生总结出来的,请大家对照。

1) 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轻度纳差(食欲不振、饭量减少)、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

2)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头痛、头晕;

3) 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心慌、胸闷、胸痛等;

4) 以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膜炎;

5) 仅有乏力和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

上述以非呼吸系统为首发表现的患者,易至相关科室就诊(如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特别是消化内科、肛肠外科接诊患者较多。

所以要想确诊,特别强调不建议拍胸片检查,会漏诊难以发现的早期病变。

直接进行胸部CT检查!

由于这部分患者缺乏明显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造成漏诊或者误诊,增加传染的机会。因此,对此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广大老百姓应加强认识,加强识别与防护。

作为医生往下看 ↓

1、我们应该更加详细地对患者病史进行询问

特别对于有疑诊或确诊患者接触史,近两周内是否出现发热的病史;

应及时进行血常规,呼吸道病原学检测,建议有条件情况下行胸部CT的检查;

同时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若提示异常,则应进一步完善冠状病毒的检测。

2、提高医务人员的识别与防护意识非常重要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部分病人无发热等明显症状,医务人员必须充分提高对纳差、乏力、肌肉酸痛(包括轻微酸痛)和精神稍差患者的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排查。

一线门诊医务人员,包括急诊、发热门诊、专科门诊必须强化防护和诊断意识,切实做好自我防护。避免医护感染,也将减少其他就诊患者的暴露风险。

总之,以非呼吸系统症状临床表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及时识别与处理将有利于控制当前疫情的发展。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关键!

宁可加强防护,不可心存侥幸!

众志成城,坚守岗位,我们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