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关羽在此地辞曹挑袍,开启“过五关斩六将”之旅

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在知晓大哥刘备的下落后,毅然辞别曹操,去与刘备相会。其后的“过五关,斩六将”虽然是作者杜撰的情节,但是关羽的英勇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河南许昌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原有一座八里桥,相传就是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灞陵桥从此名扬。

关羽在此地辞曹挑袍,开启“过五关斩六将”之旅

关羽在许昌辞曹归刘并非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事,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有“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的记载。灞陵桥景区内的“曹丞相拜送关羽之图”红石雕就再现了这一场景。雕壁背面所刻“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则是曹操得知关羽辞去时说的一句话。

关羽在此地辞曹挑袍,开启“过五关斩六将”之旅

景区青梅亭里面的雕塑,展示的是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和刘备“闻雷失箸”的三国历史故事。

关羽在此地辞曹挑袍,开启“过五关斩六将”之旅

灞陵桥,又名八里桥,始建年代无考。1991年对原桥遗址的挖掘清理,发现桥基为元代构件,而上部为明、清建筑。政府后来重建了图中这座长121米的仿汉观赏桥。

关羽在此地辞曹挑袍,开启“过五关斩六将”之旅

灞陵桥正中入口处,屹立有青石堆雕的“关公勒马挺风”巨像。《三国演义》中,曹操不但不准部下追杀关公,而且还亲自率领部将赶到灞陵桥头给关羽赠袍送金,为其饯行。关羽恐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锦袍披挂身上,并勒马回头答谢后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寻大哥刘备。

关羽在此地辞曹挑袍,开启“过五关斩六将”之旅

《汉关帝挑袍处》碑刻,为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0年)大将左良玉驻扎许州时所立。五个大字笔法流畅,气势磅礴。

关羽在此地辞曹挑袍,开启“过五关斩六将”之旅

许昌有两座关帝庙,一座位于市区中心的春秋楼景区,为当年关羽秉烛达旦读《春秋》的地方;一座在灞陵桥西侧。灞陵桥关帝庙创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为纪念关羽灞陵桥挑袍而建,是全国与关羽真迹有关的八大关庙之一。关庙座北朝南,为三进院九殿一阁,呈中轴线对称布局。

关羽在此地辞曹挑袍,开启“过五关斩六将”之旅

灞陵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遗留桥长21米,三孔、砖石结构,1962年桥毁于水。现代人们用原桥部分遗存修复了灞陵桥,并展示在景区内。

明代嘉靖时的《许州志》中也有记载:“八里桥在城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饯关羽处。”关羽在灞陵桥辞曹挑袍,既展现了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情深义重垂千秋的品德,也表达了曹操爱才惜才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