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記錄:與病毒面對面火力“交戰”的疾控人

劉芳 李春豔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在全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役”中,有這樣一群“戰士”,他們不在臨床一線,卻隨時和病毒面對面火力“交戰”。做流行病學調查、採樣、消殺……24小時在線,聞令而動,與時間賽跑,只為避免更多人感染。今天,我們走進這些衝鋒在疫情一線的瀘州市龍馬潭區疾控人。

“偵察兵”:“擺龍門陣”中繪製關係圖

“哥,你從湖北迴到瀘州後,除了之前說的那些,還有沒有去別的地方呢?”穿著防護服,龍馬潭區疾控中心流調組第4小組組長袁洋對確診患者許先生耐心詢問。

“沒去其他地方了,基本上都在家,都說過好多遍了嘛”許先生有些不耐煩地回答。“你再仔細地想一下呢,如果沒有了,怎麼你們家幾個親戚都確診了?”袁洋繼續追問,不放過一點線索,“你放心,集中醫學觀察點會提供免費的住宿和飲食,還有醫護人員每天定期檢測和24小時照顧,這也是對他們好”,看到許先生眼神飄忽,袁洋趁機打消他的顧慮。最後,許先生終於慢慢開始回憶,說出了回瀘後去過的地方,袁洋趕緊按照時間線,仔細記錄下來。

2月 8 日,袁洋進入隔離區與確診患者面對面交談了2個多小時,終於全面掌握了該患者的活動軌跡,這就是流行病學調查的一個片段,簡稱“流調”。因為以聊天為主,又被戲稱“擺龍門陣”。從事“流調”工作的人,也被稱為傳染病的“偵察兵”。

记录:与病毒面对面火力“交战”的疾控人

流調組人員集中研究患者生活軌跡

拿到詳細的患者軌跡數據信息後,接下來就是高強度分析,“流調”小組人員要透過紛繁複雜的生活軌跡,探索傳染的來龍去脈,將一個個看似不相關聯的片段串聯起來,繪製一張最完善的軌跡關係圖,不漏掉一個密切接觸者。

袁洋介紹,排查一個病例,往往需要反覆查證、不斷詢問,遇到不配合的患者,有時甚至會要一個星期左右才能完成。

记录:与病毒面对面火力“交战”的疾控人

剛結束流調工作的袁洋在辦公室稍作休息

“快遞員”:零距離接觸病毒 最多一天採集超80例

六位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年輕人,承擔了龍馬潭全區密切接觸者的採樣和疑似病例樣本轉送的重擔。從去年臘月二十九出現第一例疑似病例開始,四十天過去了,每一天他們與病毒都是零距離。

採咽拭子,是新冠肺炎檢測的關鍵環節,要求採樣人直接面對患者口腔,用無菌棉籤深入咽喉部位,停留幾秒,左右擦拭……

“採樣過程中,患者因為生理反應會出現咳嗽、乾嘔等症狀,即使做好了防護,分泌物飛濺到採樣人的面罩或護目鏡上,也極容易被感染。”龍馬潭區疾控中心檢驗科科長王順民告訴記者,每採集一次標本,就直面一次被感染的風險。

记录:与病毒面对面火力“交战”的疾控人

檢驗採樣組到集中醫學觀察點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咽拭子採樣檢測

採集完一批樣本,就要迅速送往監測點,早一分送達就能早一分出結果,為疑似患者爭取更多寶貴的救治時間。往往剛送走一批,就又接到了下一個採樣指令。疫情形勢嚴峻的時候,他們一天採集了80多例。

“消防員”: 一天跑3個疫點 最遲凌晨兩點做完

2月10日16時,消殺組接到緊急任務。王林立即與進行消毒患者家所在的社區聯繫,瞭解消毒地點面積、約定消殺時間……王林將所問到的信息一一記下,並通知消殺組的另一個同事立即前往。

“消毒疫點的面積很重要,只有疫點面積越準確,才能最大化的節約消毒劑量,才能精準地使用物資。”王林說。

由於化學消毒劑往往具有較強的刺激性,消殺作業很多都是在晚上進行,每次消毒工作要進行3小時左右,消殺人員必須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揹著載有40多斤的消毒劑噴霧器負重行動。消毒對象包括確診患者和疑似患者的生活場所、過道、樓梯、電梯、垃圾暫存地等周邊公共場所,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

王林介紹,像這樣的消殺工作,有時一天就要做好幾次,去不同的地方,最多的是一天他跑了3個疫點,到次日凌晨兩點才完成。除了這些,還要負責集中醫學隔離點消殺,同時還指導全區醫療機構的消殺工作。如果轄區企業和社會團體需要幫助的,消殺組也會積極地進行技術指導,哪裡需要,哪裡就有他們衝鋒在前的身影。

记录:与病毒面对面火力“交战”的疾控人

消殺人員在集中醫學觀察點消毒

王林說,一天跑下來會非常累,骨頭像散了架,但好在連續多天作戰的付出終於見到了成效,戰勝疫情的曙光就在前方。截至3月2日,龍馬潭區8例確診病例已全部治癒,並保持連續22天無新增,現有確診、疑似病例雙清零,1151名接觸者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