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记录:与病毒面对面火力“交战”的疾控人

刘芳 李春艳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在全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有这样一群“战士”,他们不在临床一线,却随时和病毒面对面火力“交战”。做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消杀……24小时在线,闻令而动,与时间赛跑,只为避免更多人感染。今天,我们走进这些冲锋在疫情一线的泸州市龙马潭区疾控人。

“侦察兵”:“摆龙门阵”中绘制关系图

“哥,你从湖北回到泸州后,除了之前说的那些,还有没有去别的地方呢?”穿着防护服,龙马潭区疾控中心流调组第4小组组长袁洋对确诊患者许先生耐心询问。

“没去其他地方了,基本上都在家,都说过好多遍了嘛”许先生有些不耐烦地回答。“你再仔细地想一下呢,如果没有了,怎么你们家几个亲戚都确诊了?”袁洋继续追问,不放过一点线索,“你放心,集中医学观察点会提供免费的住宿和饮食,还有医护人员每天定期检测和24小时照顾,这也是对他们好”,看到许先生眼神飘忽,袁洋趁机打消他的顾虑。最后,许先生终于慢慢开始回忆,说出了回泸后去过的地方,袁洋赶紧按照时间线,仔细记录下来。

2月 8 日,袁洋进入隔离区与确诊患者面对面交谈了2个多小时,终于全面掌握了该患者的活动轨迹,这就是流行病学调查的一个片段,简称“流调”。因为以聊天为主,又被戏称“摆龙门阵”。从事“流调”工作的人,也被称为传染病的“侦察兵”。

记录:与病毒面对面火力“交战”的疾控人

流调组人员集中研究患者生活轨迹

拿到详细的患者轨迹数据信息后,接下来就是高强度分析,“流调”小组人员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生活轨迹,探索传染的来龙去脉,将一个个看似不相关联的片段串联起来,绘制一张最完善的轨迹关系图,不漏掉一个密切接触者。

袁洋介绍,排查一个病例,往往需要反复查证、不断询问,遇到不配合的患者,有时甚至会要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完成。

记录:与病毒面对面火力“交战”的疾控人

刚结束流调工作的袁洋在办公室稍作休息

“快递员”:零距离接触病毒 最多一天采集超80例

六位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人,承担了龙马潭全区密切接触者的采样和疑似病例样本转送的重担。从去年腊月二十九出现第一例疑似病例开始,四十天过去了,每一天他们与病毒都是零距离。

采咽拭子,是新冠肺炎检测的关键环节,要求采样人直接面对患者口腔,用无菌棉签深入咽喉部位,停留几秒,左右擦拭……

“采样过程中,患者因为生理反应会出现咳嗽、干呕等症状,即使做好了防护,分泌物飞溅到采样人的面罩或护目镜上,也极容易被感染。”龙马潭区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王顺民告诉记者,每采集一次标本,就直面一次被感染的风险。

记录:与病毒面对面火力“交战”的疾控人

检验采样组到集中医学观察点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咽拭子采样检测

采集完一批样本,就要迅速送往监测点,早一分送达就能早一分出结果,为疑似患者争取更多宝贵的救治时间。往往刚送走一批,就又接到了下一个采样指令。疫情形势严峻的时候,他们一天采集了80多例。

“消防员”: 一天跑3个疫点 最迟凌晨两点做完

2月10日16时,消杀组接到紧急任务。王林立即与进行消毒患者家所在的社区联系,了解消毒地点面积、约定消杀时间……王林将所问到的信息一一记下,并通知消杀组的另一个同事立即前往。

“消毒疫点的面积很重要,只有疫点面积越准确,才能最大化的节约消毒剂量,才能精准地使用物资。”王林说。

由于化学消毒剂往往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消杀作业很多都是在晚上进行,每次消毒工作要进行3小时左右,消杀人员必须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背着载有40多斤的消毒剂喷雾器负重行动。消毒对象包括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的生活场所、过道、楼梯、电梯、垃圾暂存地等周边公共场所,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王林介绍,像这样的消杀工作,有时一天就要做好几次,去不同的地方,最多的是一天他跑了3个疫点,到次日凌晨两点才完成。除了这些,还要负责集中医学隔离点消杀,同时还指导全区医疗机构的消杀工作。如果辖区企业和社会团体需要帮助的,消杀组也会积极地进行技术指导,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冲锋在前的身影。

记录:与病毒面对面火力“交战”的疾控人

消杀人员在集中医学观察点消毒

王林说,一天跑下来会非常累,骨头像散了架,但好在连续多天作战的付出终于见到了成效,战胜疫情的曙光就在前方。截至3月2日,龙马潭区8例确诊病例已全部治愈,并保持连续22天无新增,现有确诊、疑似病例双清零,1151名接触者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