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乞巧文 化是早期秦文化的遗留

乞巧文 化是早期秦文化的遗留

陇南市西和县的姑娘们以歌舞的形式再现乞巧民俗之迎巧。(资料图)

多年来,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一直倾心起源并流传于陇南市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文化,是研究陇南乞巧文化的权威专家。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赵逵夫是申报专家组组长。

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去考察,赵逵夫的父亲赵子贤先生于1936年组织编著的《西和乞巧歌》,成为陇南乞巧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2013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上,有专家捧读《西和乞巧歌》慨叹:“赵子贤先生是中国乞巧文化研究之父”。

8月3日上午,在西北师范大学那座被国槐和绿植掩映的家属楼里,在那间散发着古雅书卷气息的会客厅里,精神矍铄的著名学者、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接受了每日甘肃网记者专访。

得知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即将于8月10日在西和县拉开帷幕,赵逵夫高兴地说,陇南乞巧是祈求技艺、智慧、美德的女儿节,是争取家庭、社会地位和幸福美满生活的女儿节,姑娘们通过一年一度的乞巧节,不仅学会了诗歌创作、唱歌跳舞,也提高了生活、生产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对生活、社会、国家与自身的命运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可以说,乞巧节是未婚少女具有传统性的自修学校,是真正的女儿节。

他指出,现在在中国,女子和男子完全平等。但是,放眼全球,目前还有许多地方存在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存在妇女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中国乞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国乞巧文化里蕴含着推动世界妇女权益保护的中国智慧。

乞巧文 化是早期秦文化的遗留

姑娘们在西和县晚霞湖畔的姜尧村进行乞巧程式展演。(资料图 周者军 摄)

目前,陇南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期间举办了三届高层次的乞巧文化论坛,促进了乞巧文化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推动了乞巧文化的融合式发展。同时,把乞巧文化保护传承和世界妇女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大使及夫人参与,不断将乞巧文化推向世界。

谈及西和、礼县的乞巧节,赵逵夫说,西和、礼县的乞巧节从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开始到农历七月初七夜半子时结束,七天八夜,这在全国其他地方再没有。2014年在广东召开的一个全国民俗文化会议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看到《西和乞巧歌》后说:“全国再没有第二个地方留下这么多的乞巧歌。”

他介绍,解放前,在陇南的大户人家,对姑娘的言行举止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姑娘是不能随便跳着、唱着的,否则是越礼法的。但是,一旦到了乞巧节,姑娘都是穿着新衣服或集中在几间房的室内或到大巷道上一起载歌载舞。从室内到大巷道也是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空间的,这说明乞巧文化在西和、礼县一带是有着深远而广泛群众基础的。

赵逵夫回忆,1960年夏秋之交,他曾在西和县城亲眼目睹了乞巧节的盛况。在西和县城的大巷道上、西和县城的北关附近,有好几处大的乞巧活动,姑娘们穿着新衣裳,举行乞巧活动。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家在吃不饱饭的时候,依然隆重地开展乞巧节活动。

赵逵夫说,乞巧文化实际上是早期秦文化的遗留。

他给记者说,秦人发祥在今天礼县的东北部、西和县北部、天水西南这片地方,后来向东北方向转移,经过天水(秦州)、秦安、张川进入陕西。这里要说的是,秦人发源于西汉水上游。最早,西汉水、东汉水本是一条水,后因地震的原因中断,上游部分流到略阳折而南流,入嘉陵江,流入长江,而作为主要支流的沔水仍东流至湖北入长江,从此才分别叫做“西汉水”“东汉水”。古代称“天河”为“汉”或作“云汉”“银汉”,就是秦人以自己所居之地的汉水来命名天上这个在夜晚看来银色的云带,实际上是很显明的星球带,然后将天汉西侧那颗最亮的星命名为“织女星”,来纪念自己以“织”而名传后世的始祖女修。

乞巧文 化是早期秦文化的遗留

《史记·秦本纪》关于秦人发祥地的记述。

《史记·秦本纪》开头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嬴姓第一位男性祖先。女修以“织”而闻名于后世,是秦人的始祖。秦人以其在织布方面对氏族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而称她为“织女”,以之为银河西侧最亮一颗星的星名。织女星在银河西侧,这同秦人最早发祥于汉水上游的西岸是一致的。甘肃西和、礼县一带流传很久的每年七天八夜的乞巧节是早期秦人祭祖风俗的遗留,是早期秦文化的遗留。

同时,千百年来,它还同古代礼俗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从这些乞巧歌可以看出,姑娘们对当时压迫妇女的封建礼制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对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关心,歌中揭露社会黑暗,歌唱劳动生活。西和县的乞巧节民俗被一些民俗学家誉为“中国乞巧文化的活化石”。

赵逵夫介绍,1936年夏,家父赵子贤在西和县鼓楼南学校任教时,组织学生搜集广泛流传于西和县各乡镇的乞巧歌,编为《西和乞巧歌》一书。赵子贤先生之所以在动乱年代于西和闭塞之地,做了一件影响后世的文化事业,源于他不同寻常的经历和见识。

乞巧文 化是早期秦文化的遗留

赵子贤先生于1936年组织编著的《西和乞巧歌》。

生于1908年的西和才俊赵子贤,1924年赴外求学,1926年参加北伐,之后在河南开封学习无线电,后又到天津学习无线电机械学。1933年夏,赵子贤因祖母去世奔丧回家。他先后两次任县民众讲习所(后改为民众教育馆)所长,兼新运会会长,进行破除迷信、反对买卖婚姻、提倡妇女放足、揭露鸦片烟的害处的宣传活动。1935年秋到鼓楼南学校任教,次年暑假组织学生搜集广泛流传于西和县各乡镇的乞巧歌,编为《西和乞巧歌》一书。2010年4月该书线装版出版,2014年汉英对照版、简体横排版出版,成为乞巧文化传播世界的重要载体。

乞巧文 化是早期秦文化的遗留

《西和乞巧歌》汉英对照版、简体横排版出版。

目前,西和县是“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西和乞巧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历史中走来,今天的陇南乞巧,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活跃在西汉水流域的近20个乡镇、300多个村,经常性参与的有50多万群众,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乞巧女儿梦,承载着陇南千年民俗文化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引领着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培育养成,描绘着广大女性自觉奋争的多彩画卷,展现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责任担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陇南乞巧女儿节已经成为促进陇南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文化载体,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向世界。

乞巧文 化是早期秦文化的遗留

根据乞巧民俗改编的节目《乞巧情》。(资料图 周者军 摄)

在赵逵夫看来,乞巧女儿节就是陇南的重要软实力。他期待着找到文化与现实更好更多的结合点,将这一软实力更快更好地成为带动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

采访结束,话别时,这位研究乞巧文化几十年的老教授眼神里充满着期待和希望。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王占东 实习生陶艳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