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西南交大博士挂职副局长 助力新都建设轨道交通航空产业新城

西南交大博士挂职副局长 助力新都建设轨道交通航空产业新城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张红霞)8月底,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的中车成都机车车辆厂完成了最后的搬迁,告别67年工厂历史,将变身为“最美地铁站”。自此,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成都公司”)所有业务全部移至位于新都区的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园,全面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8月底,位于新都区的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研发总部项目建设现场,研发中心主楼已修至15楼,10月将封顶。这个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两机专项”紧密相关的工程,牵动着人们的心。

7月26日,新都区工业园区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航空动力与轨道交通)” 授牌。全国少有的集航空发动机研发与制造于一地,以中车成都为龙头的轨道交通业立志成为“西部轨道交通产业高地”,新都区在这两个高端制造领域的布局,瞄准创新发展前沿,正从产业链向产业生态圈迈进,力求从“新都制造”向“中国智造”挺进。

西南交大博士挂职副局长 助力新都建设轨道交通航空产业新城

站在技术前沿,营造产业生态圈

8月21日,成都市质监局调研组来到新都区工业园区,调研“轨道交通标准创新基地”。5月,新都区与西南交大签订战略协议,双方约定共建1000亩的轨道交通标准创新基地。与此同时,西南交大“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落地新都,省内5名专家集体入驻;交铁检验认证中心陆地交通设备认证国家级资质正式获批,“交铁检验认证研究院(成都)有限公司”在新都注册。今后,轨道交通90%以上专用计量器具的计量标准将在新都产生。未来,轨道交通“新都制造”将形成“新都标准”。

在企地合作方面,中车成都公司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4月,中车成都公司联袂中车四方股份成立轨道交通西南研发中心,进行前沿技术研发。成都18号地铁线是该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时速140公里,是目前地铁运营能够达到的最大速度。10月,中车四方股份研制的成灌线铁路公交CRH6A—A型城际动车组将交付。100%新能源低地板有轨电车已下线,并完成了试跑。

目前,中车成都公司与四川省、成都市合作,积极争取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时速250公里高速货运动车组试验线研发工作,“一旦这两条试验线取得成功,都将是世界首条”,中车成都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成龙说。

西南交大博士挂职副局长 助力新都建设轨道交通航空产业新城

相对于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的大步流星,新都区亦加快航空领域生态圈建设。新都区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2亿元航空产业专项基金,打造“产业智谷”。7月16日,新都区与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举行座谈,研究如何打造工程研发、工程仿真、工程协同、军民融合四个中心,初步形成“顶层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部件研制—核心机—验证机—原型机—系列化发展”的发动机自主研制发展共识,加快建设军民融合技术交流和转化平台。#SplitPageHere#

西南交大博士挂职副局长 助力新都建设轨道交通航空产业新城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8月21日,新都区经信局新来了一名挂职副局长——西南交大材料加工工程学博士杨涛。作为校地合作的联络人,杨涛将着力于轨道交通创新基地建设,助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提升新都轨道交通产业。

与高校合作建基地,新都与西南交大彼此都在探索第一次。与企业合作建产业园,则是新都已卓有成效的产业集群方式。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园投产两年来,已有3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投资额达130余亿元,轨道交通9大核心技术10大关键零部件均有覆盖,包括克诺尔、丹纳等世界知名企业。今年,园区预计销售收入将达到35亿元。目前,总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的轨道航空产业新城正在加速建设,成都轨道交通技师学院、轨交集团TOD地铁小镇等重点配套项目亦在推进之中。

1月17日,新都区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一期拟占地1000亩,在航空产业园内共建成飞军民融合产业园,初步确定入驻企业16家。成都飞机发动机集团探索的“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得到国家层面认可,目前园区有约30家民营企业有意为其配套,民企供应商产值占其外包总量的55%。目前,中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与在川四十多家民企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目前,面积9平方公里的航空产业园内,集聚了泛华航空、中电锦江等20余个企业和项目,中法A-PARK航空智慧港、新誉航宇等项目仍在跟踪洽谈中。到2020年,预计将引进培育企业3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形成以大中型发动机、通用航空动力和无人机发动机三大领域及配套大部件、零部件、新材料等为主导的现代航空产业集群,建成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验区和产城相融的“航空产业新城”。(图片摄影:魏雨昕 张红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