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背后的真义耐人寻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背后的真义耐人寻味!

随着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热播,这句古词也让大家津津乐道,仔细探究一番,不免感触万千: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这是一首小令,写的是在一个春夜里下了一场雨,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而花事却是凋零。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不解词人之情,以“海棠依旧”敷衍答之。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多数读者的解读是反映出作者惜春伤春之情,并表达对自己年华消逝的叹惋之怨。我想,“绿肥红瘦”的惜花之情是否体现了易安很深的自恋情结?

一个女人如果过得是衣食无忧的生活,她们就可能会很满足而不思其它。但是李清照就不同,自小勤奋好学,颇有个人思想,李清照早年以一首《醉花阴》得到很多的赞美,德夫情独钟此词,再三说:“‘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虽然一生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但也因此而作得一手好歌词,留给后人无限的赞美和追忆。

十八岁与赵明诚喜结连理,赵明诚也是有才之士。李清照确确实实过了一段幸福日子,然而一种没有悬念、没有奋斗目标、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时常袭击而来。婚姻和生活的美满使一切来得太突然,就如天降大喜,很容易在瞬间使人无所适从,心里有一种虚空的感觉,对生活的憧憬,对未来的神秘感都被抽空了。表面上的幸福掩饰不了李清照诗人般的敏感情愁。李清照活得清醒,清醒得看见自己诗人般的心境就要毁灭在幸福生活中了,所以忽然有一种焦虑,凭酒也化解不了。

她所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东篱把酒黄昏后”、“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不正是李清照心灵孤高自恋的写照。其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无计可消除的并不是相思之愁,而是一种因“不能追寻”而起的失落感。早期的李清照,大多时候陷在这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环境中,正如一个好赌的人,如果每次都是赢,那种痛苦外人是很难体会的,所以往往快乐的赌徒是那种有赢有输的人。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背后的真义耐人寻味!

有人拿朱淑真和李清照比较,认为两个才女相差最大的地方是嫁人不同,后人大多认为朱淑真受婚姻不幸的影响,因此作词水平远远不及李清照,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女人像李清照,她的幸福只有她自己才能掌握,李清照活得清醒,所以有许多不幸,如果她能接受好日子,老实跟赵明诚收藏金石书画,糊涂一点,不那么自恋,平平淡淡的幸福生活早就属于她的了。其词《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此词已暗中表明,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在一场秋雨的催促下,人似病非病,精神彷惶,寂寞无聊始终有天会爆发出来。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处境凄凉,但这并不是因为赵明诚之死造成的,后人读书,往往不注意这一点。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即使赵明诚不死,晚年的李清照也不会很快乐,更不可能在词作上更进一步。其词:“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是一种感情解脱后的感慨,人生如果早就明白“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境况,又何必活得太清醒?李清照明白这道理后,却又不得不清醒了。其词:“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幸福总是有爱与痛的混合,赵明诚死亡时,李清照44岁,属中年丧夫。后来李清照改嫁小吏张汝舟,不到一年离了婚。李清照又曾发表大量文章批评当红作家,苏轼、欧阳修都难逃其责,更有《濑玉词》诋诃时人,傲视男子。晚年的李清照,好像忽然间有了坚强的生命力,生活虽然不好过,但那时她心灵的充实感是前所未有的,苦不在心头,痛不在胸口,算是幸福的了。

其晚年所作《永遇乐》,有“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感慨,看透世间事,心也平静多了,能有心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生活应该算是坦然从容了。

人生有爱有痛才是完整,大凡我们看人评书,好给出一个结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前此太白,并称词家三李,如此相提并论不知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忧是喜,我们回想李清照的词作,也是感慨一下而已,生活的好坏,一言难尽,正如李清照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背后的真义耐人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