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们觉得三国谋士排名前五的是哪五位?为什么?

超驴哥看影视


按照三国正史而言,汉末三国之际,能在众多能谋善断之士中居于前五席者,不出以下几位:诸葛亮,司马懿,贾诩,鲁肃,郭嘉。

第五名,郭嘉

郭嘉可谓是天纵英才,他短暂的一生只有三十八年,但他闪耀的才华却足以让在壮年戛然而止的生命历程熠熠生辉。曹操与袁绍争雄之际,比之袁绍曹操兵微将寡地少,曹营不少谋臣武将对曹操的结局持悲观态度,但国家挺身而出,提出了所谓“十胜十败”之论,为曹操打下了一针强心剂,最终帮助曹操下定决心,与袁绍一决生死,结局大家都知道,拥有青幽并冀四州的袁绍被曹操击败。

在清理袁绍残余力量之时,郭嘉一直为曹操出谋划策,尤其是在征讨乌桓之时,更是在此给了曹操一剂定心丸。袁绍覆灭后,他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北上,与乌桓勾结,曹操为了斩草除根,决定向乌桓用兵,但曹操内心又有所顾忌。当时刘备已经投靠了刘表,刘表将刘备安置在荆州最北边的新野,让刘备为自己防御曹操。刘备一直与曹操不对付,因此曹操担心自己如果出兵征讨乌桓,刘备会在后方偷袭自己。此时郭嘉站出来,告诉曹操,刘表一直对刘备有所忌惮,肯定不会让他立下大功,而仅仅想让刘备做自己的看门人,因此可以放心,刘备必然不会偷袭。

曹操闻言,下定了决心,进攻乌桓。在进攻过程中,郭嘉又建议舍弃辎重,轻装简行而出其不意,最后果然打了乌桓一个措手不及,乌桓投降。而郭嘉正是在此过程中,因为水土不服,舟车劳顿而去世。

郭嘉虽然已自己的智谋,帮助曹操打了不少胜仗,但他始终只是一个参谋,在曹营中的地位也并非不可替代,它起到的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非能决定乾坤归属之人。因此,这位英年早逝的奇才,排在第五位。

第四名,司马懿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司马懿乃是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阴谋家,此人智谋非常高明,城府极深让人感到可怕。的确,司马懿一生之中得意之作很多,奇袭擒杀孟达,为曹魏保住上庸;平定辽东的叛乱;抵御住了诸葛亮的北伐,并且成功熬死了诸葛亮;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策划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帮助司马家族一举夺取了曹魏政权的控制权,奠定了晋朝的根基。

就结果而论,司马懿无疑是三国最后的赢家。但他面对的对手,大多并不强大,孟达天赋平平却极度自大,曹爽则更是高粱竖子,难堪大任。唯一有含金量的对战诸葛亮,司马懿打得也非常难看,在具备绝对的军事优势之时,本可一举出击,正面挫败诸葛亮的攻击,如果真的做到,则会令蜀汉元气大伤,再也构不成曹魏的威胁。然而,司马懿却不敢接战,由此可见,司马懿对于诸葛亮极为忌惮,这还是在陈寿帮他粉饰的情况下。因此,司马懿玩阴谋的确很溜,但这是建立在他长寿的基础上,熬死一切对手,我就是天下第一。

故而,将司马宣王排在第四位。

第三名,鲁肃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无疑是个憨憨,除了会当老好人,似乎没有别的能力。然而,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却是能够匹敌诸葛亮的天下奇才。早在诸葛亮为刘备做出隆中对的规划之前,鲁肃便为孙权提出了所谓的榻前对策,其中包括巩固江东,与刘表,曹操三分天下,等到时机成熟,干掉刘表,之后寻找机会做掉曹操。可见鲁肃对于当时天下大势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足以见识鲁肃过人的洞察力和大局观。

周瑜去世后,鲁肃继任江东大都督,咋鲁肃治下,东吴军队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三国演义》中单刀赴会的主角,在历史上其实是鲁肃。当时为了解决荆州问题,鲁肃主动约关羽见面,当时鲁肃孤身一人进入关羽阵营,据理力争,申明东吴对刘备政权的帮助,谴责了刘备不归还荆州的行为,面对关羽一方将领的武力威胁,鲁肃大声呵斥之后,从容离开。可见。鲁肃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的憨憨,而是真正的有勇有谋之人。

因此,将鲁肃排在第三位,丝毫不为过。

第二名,贾诩

贾诩此人在三国中出现得较少,但每此出现,都会对天下大势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吕布和王允联手干掉董卓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打算逃回西凉地区,此时贾诩力劝他们重整部队夺回长安,结果二人在听从了贾诩的话之后,果然取得了胜利,王允死,吕布逃走,李傕郭汜挟持天子,称霸一时。

后来贾诩投入了张绣的帐下,在张绣与曹操的对抗中,贾诩为张绣出谋划策,大败曹操军队,曹操的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均死于乱军之中。这对于曹操而言是致命的损失,以曹昂的能力和资历,本来是无可争议的继承人,若曹昂继位,则不需要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曹魏的江山可能会存在得久一些,曹昂一死,则曹操的儿子们开始争夺继承人之位,世家大族各自支持不同的儿子,因而导致曹丕继位后立即向世家大族妥协。

虽然击败了曹操,但贾诩明锐地察觉,张绣不可能在长期的对抗中赢曹操,于是劝张绣投降,自己也成为了曹操的幕僚。此后,贾诩在战场上并无太多建树,然而,曹丕的继位,贾诩在背后却出了不少力气,可以说,没有贾诩的操作,便没有曹丕最终的胜利。因此,贾诩真正算得上是决定时局的大人物,故而排在第二位。

第一名,诸葛亮

诸葛亮排在第一,不需多言。居于草庐之中却能将天下局势了然于胸,为落魄的刘备制定了最具可行性的蓝图。不仅在出谋划策上,在治国理政方面,诸葛亮也极具天赋,蜀中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法制健全,社会秩序安定平稳。多次北伐中原,吓得具备绝对优势的司马懿不敢直接应战,可谓是天下独此一人。

后来,唐玄宗钦定的武庙十哲中,诸葛亮乃是三国之中唯一一人,与战国时期秦国武安君白起,汉初奇才留侯张良并列,足以说明后世对他的认可。

诸葛孔明排在第一位,毫无争议。


庭州行者


第五,荀彧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只可惜,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终年五十。

第四,司马懿

司马懿善于制定奇怪的计划,在征服方面取得了许多胜利。其中最显著的成就是他两次率领军队,成功抵抗了诸葛亮的北伐和平定辽东的远征。他帮助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来成为了一名掌管魏政府的有权势的权臣。

第三,诸葛亮

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到可以与曹操孙权,这样的官二代一分天下的人物。多半的明劳应该是诸离孔明的,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对内抚百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曾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第二,郭嘉

郭嘉少年时已有远见,后来郭嘉为曹擦所重用。在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显著功勋,曹操对郭嘉的厚爱,是其他谋士所没有的待遇。郭嘉算无遗策,从没有一次失误。被后人赞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可惜天妒英才,他37岁就病逝了。

第一,贾诩

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官渡之战时,贾诩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死时七十七岁,谥日肃候。干古风流人物,如今也只剩一捧黄土。


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


在排名之前,要明确好谋士的定义,所谓谋士,即出单纯的谋划策之人。为将为相者不得入选,诸葛亮出将入相,司马懿,周瑜,陆逊,皆为都督,乃为帅者,统领三军,皆不能入选。



作为一名合格的谋士,要做到“谋人,谋己,谋天下” ,谋人指为他人出谋划策,谋己指能独善其身,谋天下指能洞悉时局,左右天下大势。


在上述标准下,我认为三国的顶级谋士只有以下几位:

贾诩



贾诩号称毒士,重点在一个毒字,那么他到底毒在哪里? 来看看他的主要“贡献”:

  1. 计乱天下:鼓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搞得腥风血雨,朝野动乱;
  2. 献计张绣:这个大家都知道,害死了曹老板的儿子和爱将,差点把曹老板弄死,而后劝张绣降曹;
  3. 巧施离间:离间马韩,平定马超之乱;
  4. 支持曹丕:(电视剧司马懿里面,司马的很多戏份其实都是贾诩的),这也是贾诩自保的手段。
贾诩把谋己做到了极致,历仕三主,仍能以高龄善终,谋人也可以说是算无遗策,谋天下贾诩也做到了,谋乱了天下(李郭),也谋定了天下(曹丕)。

郭嘉

天生鬼才郭奉孝,主要功绩有:协助曹操灭掉吕布,平定河北,剿灭乌桓。主要计谋有:十胜十败论,进言软禁刘备,推动水淹下邳,预测孙策之死以及著名的遗计定辽东。



仔细品味就能发现,郭嘉的厉害之处在于识人和揣摩他人心思,而且一识一个准,把袁绍,刘备,吕布,孙策看了个底朝天,善于抓住对方人性的弱点就能及时做出对策。

因此,郭嘉在谋人上做到了极致,谋己的层面因为郭嘉英年早逝,所以先不置评论,但是谋天下层面,我觉得郭嘉其实还是欠缺的,郭嘉的计谋更多的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法正

刘备的谋主——法正,虽然出场不是很多,但是却大放异彩。



  1. 迎刘入蜀,法正觉得自己的主子没希望,就设计把刘备搞来了,结果刘备入主益州;
  2. 协助刘备拉拢益州士族,不多说;
  3. 定军山待伏斩妙才,逼得曹操亲征,算是汉中之战最出彩的一战了;
  4. “汉中略”这是网友们的一种叫法,坐拥汉中,徐图雍凉,以出关中,天下可兴。
法正其实谋人谋己谋天下都有做到,迎刘备谋己,定军山谋人,汉中略谋天下,但是除了定军山,其他都不甚出彩,缺乏极致。

荀彧

曹操之子房——荀彧,曹魏五大谋士之首。



荀彧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身份去辅佐曹操的,他对于曹操最大的功绩在于:

  1. 举荐了相当多的人才,如郭嘉、钟繇、戏志才等人;
  2. 力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垫定曹操争夺天下的基础;
  3. 战术上保兖州,扼袁绍,险出宛;
荀彧最强的在于他的战略眼光,即谋天下,一手绘制出曹操统一北方的蓝图,不愧于曹操的首席谋士。

鲁肃

鲁肃虽说也曾担任过东吴的都督,但是没有什么表现其统帅的战役,姑且把他放在谋士行列。



鲁肃可以说是三国里最被低视的人物了:

  1. 榻上策,提出二分天下的设想;
  2. 联刘抗曹,为赤壁之战打下政治基础;
鲁肃的定位和荀彧一样,同样是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把谋天下做到了极致。

总结

通过对谋人、谋己、谋天下的考量,以上便是我心目中最强的三国五大谋士——贾诩、郭嘉、荀彧、法正、鲁肃。

我是李沐茗,为你解读历史!


李沐茗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是三国第一谋士,其实那只是后人把诸葛亮神话了,真正意义上诸葛亮在三国谋士中都只能排在第五的位置,下面就一起跟随小编看看吧。

第五位:诸葛亮

诸葛亮字卧龙,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诸葛亮的光环无疑是强大到顶点,但诸葛亮能有现在这般美誉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他所立下的功绩,而是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是所有朝代都需要的,再加上诸葛亮个人的才华才被冠以“三国第一”的称谓,但其实比诸葛亮强的人还有不少。

第四位: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作为三国后期唯一可以抗衡诸葛亮的存在司马懿的实力毋庸置疑,但有很多人说司马懿不是老吃诸葛亮的败仗么?怎么会比诸葛亮还强呢?大家可以细数司马懿的一生,在曹操曹丕都处处提防,朝中大臣处处抵制的情况下司马懿下可以保全一家,上可以带兵出征阻挡诸葛亮,这份能力又岂是诸葛亮可比的。

第三位:周瑜

周瑜字公瑾,是东吴最负盛名的大都督,周瑜的才能毋庸置疑,火烧赤壁让曹操大溃而逃足以让周瑜名列青史,至于在三国演义中说周瑜不如诸葛亮的故事那就是在拿周瑜给诸葛亮做绿叶而已,而历史中的周瑜也并非是度量狭小,心胸气窄的,相反周瑜才智其实是高于诸葛亮的。

第二位:荀彧

荀彧可以说是帮助曹操建立大业的最重要的一个人,早期在曹操还在兖州的时候,荀彧就对曹操之后的征途做出规划并且一步步走向胜利,在曹操一统北方的功臣中荀彧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存在。不过最后因为和曹操的政见不合而遭到毒手,不过他的光芒少有人能覆盖。

第一位:郭嘉

郭嘉被人称为是鬼才,这个评价就足以知道郭嘉的一个能力有多强了,民间还有言“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不言而喻意思是郭嘉不死的话诸葛亮就不敢出山,相比“既生瑜何生亮”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写照。曹操还是诸侯的时候就因为郭嘉对敌手的心理判断帮助曹操获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此外曹操官渡对战袁绍的时候“十胜十败”言论就是郭嘉提出来的,不仅安定了曹操的心更是大涨了曹军的士气,让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称霸北方。不过郭嘉却因为日夜操劳英年早逝,多年后曹操在赤壁大败的时候都念念不忘仰天长叹“倘若奉孝还在,孤何至于此呀”,由此也能看出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分量比荀彧都要高上不少,可以说是无人能比的三国第一谋士了。


牧之文化


在《三国演义中》说道: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但我认为所谓的凤雏才刚出山就领盒饭了,所以实在看不出天凤雏庞士元有多少谋略。但可以看出大部分天下谋士基本都集中在曹操阵营,正是曹操阵营的智囊团很多,才使曹操的魏国成为三国最强大的国家,下面我就列一下我认为的三国谋士排名:

第一名、诸葛亮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谋士第一当之无愧,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赤壁之战草船借剑、借东风,大败曹军、三气周瑜,以致于周瑜发出最后一叹:“既生瑜,何生亮”。

第二名、周瑜

周瑜在东吴身居要职,在赤壁之战准备工作中,使用离间计使曹操杀了水军将领,又演出”周瑜打黄盖“的好戏,使黄盖佯装叛离,周瑜的这些计谋是赤壁之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可谓是年轻有为。

第三名、荀彧

荀彧为曹操第一谋士,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荀彧献计大破袁军,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也“。

第四名、司马懿

在诸葛亮多次北伐当中,司马懿总能抵挡,一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可谓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敌手,诸葛亮到死都没有打败司马懿。

第五名、郭嘉

曹操在与袁绍抗衡时,郭嘉提出了著名”十胜十败“说,是曹军鼓舞了士气,成为了曹操智囊团核心之一。


醉月清风


1.诸葛孔明

卧龙先生诸葛孔明。 在民间,诸葛亮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智慧的化身,天下第一的军师。 但历史上的孔明却并非如此,陈寿曾评价诸葛“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的军事才能真的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强,六出祁山便是例证。

不过,诸葛不善于带兵,可他善于治国。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 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在三国这个乱世,诸葛亮的才能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 战火纷飞的时代不具有休养生息劝课农桑的和平稳定的外部条件。安内必先攘外,北伐中原始终是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对于蜀国,战争不仅是为了恢复汉室的宏伟蓝图,也是稳定人心团结人民的一种手段,诸葛亮很明白,他已经别无选择,即便是屡战屡败,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在他病逝五丈原后,蜀国大厦轰然倒塌。

2.郭嘉郭奉孝

郭嘉,东汉末年杰出的谋士。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他在曹操帐下出谋划策,先是打败吕布,又在建安四年提出建议攻打刘备,擒其大将关羽,夺会了下邳;在官渡之战帮助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郭嘉染病去世,曹操兵败赤壁时,叹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

3.周瑜周公瑾

周瑜是三国时代的杰出人物之一。孙权曾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 裴引《江表传》 ) 。 他评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 ( 远之意 ) 焉难继” ( 见《吕蒙传》 ) 。 陈寿认为:“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周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周瑜早年与孙策交好,二人联手击败江东各处割据势力,奠定了江东基业,只可惜孙策英年早逝,遭刺身亡。周瑜后又辅佐孙权,在赤壁大战中用反间计,苦肉计,打得曹操落花流水,再不敢图谋江东。周瑜建议孙权“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所以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 可公瑾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4.鲁肃鲁子敬

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早年袁术闻其名,请为东城长,鲁肃看袁术定不能成就霸业,便经周瑜的推荐,成为孙权的参谋,很早就为孙权谋划了成就帝业的战略计划,制订了争夺荆、襄,据江而守 . 伺机进取中原的战略蓝图,并从始至终为这个目标努力。对于孙刘联合,鲁肃的战略眼光不可不谓之长远。

5.荀彧荀文若

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 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

关于荀彧撼古震今的一次谋略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 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曹操正因为奉天子,才一举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军阀, 为以后所有战争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硕风杂谈


这自然要归功于各种戏曲、评书、《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等艺术载体,使得这段历史活灵活现、经久不衰的传承至今。在艺术氛围中,三国中有三类人最受欢迎,分别是主公、谋士和武将,与之相关的各类排名也是层出不穷,比如“五大谋士”“五虎上将”“五子良将”“四大都督”……

往事越千年,也许当事人自己都没曾想到,自己会被后世如此热议,有的会觉得冤枉,有的会乐于被神话,然而这些都已经由不得他们了,话语权永远都掌握在当下和未来。尹禾本人对历史话题一直持开放性态度,尤其是能力排名问题,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看法,只要自己言之有据即可。况且“三国”类话题,一直都是双重标准,有史实的一面,又有升华的一面,在此尹禾试图给出两套排名,一种尽量“实论”,一种不惜“神话论”,也好让我们一起看看,历史与艺术是否存在差距:

神吹版:郭嘉、诸葛亮、贾诩、庞统、杨修

非常遗憾,在这份榜单中看不到东吴谋臣的身影。毕竟代表人物周瑜和鲁肃,一个气量狭小,一个呆若木鸡,实在是无法和其他天才相提并论,我们也无需多论,下一节自见分晓。

  • 郭嘉

如果排“吹版”的TOP 5,郭嘉必然是要排在第一位的,毕竟不知从何时起,坊间传出一句神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意思是连诸葛亮都怕郭嘉,足见其智谋与气场。至于其功绩,有擒吕布在前,”十胜十败“在后,临终又有遗策,若非早夭,恐怕是要协助曹操,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

  • 诸葛亮

诸葛亮的”智圣“形象有被神话的嫌疑,人言其: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是与姜尚、张良等齐名的千古谋士典范,其实原本该排在第一位,但是近年来也不知是什么风气,将郭嘉吹捧的如此厉害,所以”卧龙“只能屈居第二了。

  • 贾诩

贾诩一直都是很另类的存在,被誉为三国第一”毒士“,其一言足以乱汉室,佐张绣大败曹操,保曹丕成功上位……若不是身负”乱汉之罪“以及”杀曹昂、典韦、曹安民“之嫌隙,贾诩在曹营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

  • 庞统

”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庞统与诸葛亮齐名。这样的来头虽然不小,只可惜未及建业,就身死”落凤坡“,可以脑补一下,如果庞统有夺取西川之功,那么其在蜀汉的地位恐怕要和诸葛亮不相上下了。

  • 杨修

第五个人选其实想了很久,不是荀彧,毕竟荀令公没有被神话,表现得中规中矩;也不是徐庶,虽然出道时很”巅峰“,但可惜昙花一现;也不是”冢虎“司马懿、”幼麟“姜维,我觉得这两位后期的顶级谋士都没有杨修那样传奇。毕竟纵观整个三国,能让曹操另眼相看的没有几个,又让曹操感到忌惮的,也就杨修一个了。

这里只论”神话“,不要讲”其实真正的历史上balabala……“一类的话,因为这是我们下一节要讨论的内容。

现实版:荀彧、诸葛亮、鲁肃、沮授、贾诩

现实不同于演义,就像武将不会阵前单挑一样,单纯的谋士对一方诸侯的作用并没有那么突出。三国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文臣,一般都是优秀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如此我们再回到上一节的内容,郭嘉官拜”军师祭酒“,实际上就是曹操的幕僚兼秘书,处理文书、出谋划策。郭嘉确实很优秀,又善于揣测人心,因此他曾经出过强攻吕布、无视孙策、分化二袁等计策,都是出于对人性的把握。

除此之外,曹魏第一”谋主“是荀攸而绝非他人,”十胜十败“论来源于荀彧和贾诩,非郭嘉之功,击败袁绍最主要的功臣依次是荀攸、刘烨、荀彧和许攸。至于网传曹操说”孤本欲将后世托福奉孝“,也是断章取义,《三国志》原文记载: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郭嘉确实很有潜力,但是潜力这种东西,往往需要时间来验证,可惜郭嘉没有这个机会。

举例完毕,言归正传。

  • 荀彧

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其在曹营中的地位也十分超然,与夏侯惇合为曹操的左膀右臂。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在战术上,在吕布叛乱之时挺身而出,保全兖州三城,才使曹操有了反攻的机会,官渡之战中,奇谋扼袁绍于官渡,建树颇丰;政治上,为曹操制定了举荐人才的制度,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之所以将荀彧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其出身、功绩、智谋、品行皆为上上之等,除了后期与曹操闹掰,不得善终,几乎毫无槽点,令人敬服。

  • 诸葛亮

依旧是网络文学引发的怪圈,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诸葛亮的能力,中肯的评论不过就是其政治能力远超军事能力。

尹禾看来,诸葛亮实在是百年难遇的全才。蜀国的败亡自有其地理因素作怪,远非一二奇才可以逆天改命的,况且蜀汉人才的传续和培养并不算出色,时也命也,不该归咎于诸葛亮。

网络文学对诸葛亮最大的抨击莫过于“六出祁山”均已失败告终,穷兵黩武,空耗国力。实际上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只是每次都受困于粮草不足,无法扩大战果。西北地区以无人区居多,除非攻克长安,否则都没有太大镇守的价值,因此不进则只能退回汉中。

关于对诸葛亮的褒奖,并非是自己吹出来的,陈寿、司马懿、周瑜、钟会等都对其十分敬佩,众看官以为现在我们对诸葛亮的吹嘘有些过头,实际上在两晋、隋唐、宋元明代,诸葛亮一直都是三国第一神人,无人可出其右,只是在清朝,满清政府为了塑造信仰,才将关羽推到前台,逐渐盖过了诸葛亮的风头。

我等在此凭借一些残书碎片就可以大言不惭,诋毁“智圣”,难道古人全都是傻子、瞎子,崇拜一个并不十分厉害的人?

  • 鲁肃

如果论东吴第一谋士,周瑜、陆逊皆可上榜,论名气周瑜更佳,论功绩陆逊最大,然而尹禾却独尊鲁肃。因为正是此人翻云覆雨,一举奠定了三国鼎立之势。

远不提“榻上策”,比“隆中对”更早、更系统的北上战略,因为孙权的保守而化作泡影。好在鲁肃还有后招,他已然将战略目标锁定为曹魏,那么就不能坐视其南下占据荆益和汉中。在东吴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他选择与刘备联合,将荆州借给其发展,作为战略缓冲,形成两弱抗一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东吴是有很大优势的,因为孙权比另外两位一代主公都年轻,可以延缓因为易主带来的政治动荡。只可惜,孙权最终自毁长城,怨不得鲁肃的谋划。

  • 沮授

若论战略眼光,沮授绝对不输任何人。他给袁绍提供的建议,哪怕袁绍听从一条,也不至于败给曹操。沮授统御三军、威镇河北,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河北。他比荀彧更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不听;他反对诸子并立,袁绍不听;他提出“三年疲曹”战略,袁绍依旧不听。否则,袁绍就是曹操、沮授就是荀彧。

  • 贾诩

无论正史还是神话,尹禾都想将贾诩列入榜单。因为正史与演义无甚不同,这是一位足以影响天下局势的顶级战略家和谋臣,只是深通保命之法,过于低调行事,光芒内敛,不为外人所知。

贾诩和陈平是一类人,格局远在战局之外,所谓胜败不过是顺手的事情,明哲保身才是最强的能力。如果贾诩能够锋芒毕露,那么天下何等局势还未可知。

一些偏执

实际上,三国优秀的文臣还有很多,但是在此我想排除几个人,以免评论区陷入无谓的口水阵仗。

首先说陈宫,网络上总有人认为他是顶级谋臣,实则不然,他与陈登类似,只是想给兖州找一位自己满意的主公,他因为最初将兖州献给曹操而得到曹操的信赖,并非能力超然。随后因为曹操对待氏族的态度,使其产生不满,因此才趁机挑拨张邈,又引吕布入兖州,自始至终没有什么过于高明的计策。

其次想说司马懿,不可否认,他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政治上成功窃国,军事上和诸葛亮互有来回。然而毕竟时期不同,人才凋零,曹魏又恰巧赶上君主连续短命,才给他创造了反客为主的机会。他的成功并不一定是有所预谋,最初司马懿可能只是想活着、报恩,是命运将他一步一步推到了那一步。

还有姜维、法正、杨修、荀攸、田丰等人,皆是一时之人杰,但是都没有达到上述诸位的高度。

还是那句话,历史人物能力排名,绝无定论,言之有据即可,欢迎诸君共同品论。


尹禾


好问题,开门见山,我亮我的答案。

一孔二司三郭四陆五贾,听我逐一道来。

一孔自然是孔明--诸葛亮了。

选诸葛亮第一,估计还是合大部分人心理的,不至于被口水淹死和板砖拍死,甚至是键盘敲死。

诸葛亮生平功绩显著,举不胜举,我这里就简单罗列一些,用以证实他的能耐。

1、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明确的战略计划并有效地实行,最终使刘备纵身于三国首脑之一。

2、促成孙刘联盟,成功击退当时风头正劲的曹操,并趁机夺得荆州,并在后期助力夺取益州、汉中等地。

3、于刘备逝世后重修吴蜀同盟。

4、平定南方诸蛮,同时亦平定了蜀国大后方的隐患,使蜀国得以一心北伐。

5、五次北伐,持续对魏国实行区域压制。

诸葛亮不仅谋略高,三十六计样样精通,而且还有战略眼光,懂政治,是一般谋士所无法企及的。

二司指的是司马懿。

司马懿一生都在研究诸葛亮,给诸葛亮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虽然两人交手他胜少负多,但是他的谋略实在不低。

司马懿的一些功绩我也简单罗列一下。

1、为魏国镇守襄、樊、宛城一带,平定了孟达的叛乱。

2、对抗了诸葛亮的北伐。

3、平定了辽东公孙家族的叛乱。

4、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使魏国的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为晋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谋略最高之处就是让子孙得了政权,这一点实在是牛X。

三郭,指的是郭嘉。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可见郭嘉的能耐。

曹操曾公然表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而当年赤壁之战败后,曹操又哭着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当年对曹操提出了“三个一”战术思想,可谓深谋远虑。

1、“软禁”一人,这个人就是刘备。虽然当时刘备因居无定所,依附于曹操,但郭嘉却认为刘备是个仁德而有智慧的人,手下又拥有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等虎将,不会久居人下,建议“软禁”刘备,以防祸患。后来也证实了他的想法是对的。

2、“消灭”一人,这个人就是吕布。曹操征伐枭雄吕布时,由于久攻不下,士兵疲惫不堪,都有放弃的想法了。郭嘉在关键时刻却力劝曹操用水计进行急攻,曹操遵照执行,不久,果然顺利攻克下邳,一举擒杀吕布,免除了后顾之忧。

3、“打败”一人,这个就是袁绍。官渡之战前,曹操担心势力不及袁绍,郭嘉却以火眼金睛地分析提出了曹袁之间的十胜十败,给处于迷惘中的曹操打了一剂定心丸,可以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没有郭嘉,他万万做不到。

但郭嘉英年早逝,实属可惜。


四陆,指的是吴国的陆逊,而不是周瑜。

陆逊,字伯言,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称江南奇才。

说他是谋士,其实他更是一个将领,他的主要功绩如下:

1、火烧八百里连营,夷陵之战时,陆逊则又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钎。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

2、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有干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终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

3、巧夺荆州一战,他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这样,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

4、有一套治国安民的谋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他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贫民,一方面“劝课农桑,鼓励生产”。

要知道陆逊可是一个在《三国志》里面与诸葛亮独立自传的人,还有他生平未尝败绩,可见能耐之大,超出了很多人。


五贾是指贾诩,一个被人低估的谋士,人称毒士。

贾诩这人能洞悉人性的弱点,出谋划策没有底线,我们看看他都出过那些毒计。

1、“反攻长安”之计,李郭祸乱长安,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等人被杀,长安城也像曾经的洛阳一样变成了人间炼狱,更为致命的是天下彻底大乱,地方割据四起,民众死伤无数,直到西晋短暂统一才告一段落。

2、“败兵取胜”之计,曹操二次征讨张绣,不克而还。张绣想要追击曹操,贾诩不让,张绣执意要去,结果大败而归。等到张绣败回,贾诩建议抓紧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获全胜。

3、“劝张归曹”之计,张绣听从贾诩投降曹操,曹操果然不追究并予以重用,还留下了一段“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千古佳话。

4、“挑拨离间”之计,挑拨韩遂、马超,曹操趁此时与相互猜疑的联军约定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5、“暗助曹丕”之计,贾诩劝曹丕做事不要张扬,要做好儿子和臣子的本分,关键是要“孝顺父母”。后来曹丕继位,为报贾诩相助之恩封他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这个人可谓是阴险狡诈之极。



综上所述,个人给出了排名,第一诸葛亮,第二司马懿,第三郭嘉,第四陆逊,第五贾诩。

当然这个排名是从谋略上权重最大考虑的,如果要从功绩上看,那就另当别论了。


某日星冠


我觉得前五名谋士是:

1.诸葛亮
2.
庞统3.郭嘉

4.司马懿

5.周瑜


人生一场聚散


对于三国谋士,大家都有自己的排行榜,我就来说说自己心中排名前五的谋士:

1.郭嘉

官至军师祭酒。具有不凡的战略眼光,观察力过人。因为他有大局观,对作战的目标和时间,眼光独到,把握精准,建议可行。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成就霸业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2.贾诩

原为董卓部下,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失败后,转投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

在官渡之战,还有马超、韩遂之战中,曹操多用其计。曹丕当上皇帝后,将他提为太尉。

3.诸葛亮

建安十二年出任刘备军师,助刘备攻下荆州、益州、汉中,在赤壁大战中负责指挥。刘备当上皇帝后,他理所当然做了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任益州牧。建兴12年,与司马懿军对抗,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留下传颂千古的《出师表》。

4.司马懿

熟读兵法,足智多谋,多次征伐,屡立战功。他最大的功劳,是反击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曹芳做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有一次曹爽外出游猎,他伺机杀了曹爽,司马懿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

5.荀彧

曹操统一北方,荀彧是最大的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投奔曹操后,凭实力赢得曹操器重。他相当于总理,数十年来,处理军国大小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忠于皇室,反对曹操称王,引得曹操不满,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还有一说,是被曹操赐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