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時,張士誠在幹什麼,為何不趁火打劫?

元朝末年,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成為當時比較強大的諸侯勢力。其中,就張士誠來說,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與弟士德、士信率鹽丁起兵,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地。次年,在高郵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率軍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


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時,張士誠在幹什麼,為何不趁火打劫?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張士誠佔據的地盤,南到紹興,北超過徐州,到達濟寧的金溝,西邊佔據汝寧府(河南汝南縣)、潁州(安徽阜陽)、濠州(安徽鳳陽東北)、泗州(江蘇盱眙),東邊直到大海,縱橫兩千餘里,帶甲的將士數十萬,完全可以和朱元璋相抗衡。那麼,問題來了,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時,張士誠在幹什麼,為何不趁火打劫呢?

首先,對於陳友諒和張士誠這兩大勢力,有“(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之說。不過,最終的結果,是陳友諒和張士誠都被朱元璋給消滅了。在順序上,朱元璋先滅陳友諒,然後再擊敗大舉進攻張士誠。因此,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的時候,張士誠完全可以在背後偷襲朱元璋,從而坐收漁翁之利。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時,張士誠在幹什麼,為何不趁火打劫?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對此,在筆者看來,朱元璋和陳友諒巔峰對決的時候,張士誠之所以錯失良機,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張士誠目光短淺,格局較小,是其沒有對朱元璋趁火打劫的重要原因。

在和陳友諒大戰之前,朱元璋面對陳友諒、張士誠這兩大勢力,不確定應該先對付哪一個。也即對於朱元璋來說,也擔心進攻某一方的時候,另一方會趁機發難。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地盤正好處在陳友諒和張士誠之間,加上北邊的元朝等勢力,可謂四戰之地。在此基礎上,劉伯溫向朱元璋表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明史劉基傳》)


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時,張士誠在幹什麼,為何不趁火打劫?


在劉伯溫看來,張士誠防守有餘,進攻不足,不應該多慮,而陳友諒野心十足,所以應當先消滅陳友諒。正是在劉伯溫的這一建議下,朱元璋下定了和陳友諒大戰的決心。值得注意的是,劉伯溫對於張士誠的判斷,可謂一針見血,果然在鄱陽湖之戰等戰役時,張士誠幾乎一直按兵不動。

另一方面,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張士誠所佔據的吳越之地,可謂元朝末年的富庶之地。正是因為物產豐富,張士誠缺乏對外擴張的強烈需求。一定程度上,這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差不多,因為國家富庶,齊國不像楚國、秦國一樣熱衷於開疆拓土。同樣的道理,元朝末年的張士誠,已經是非常富足了,自然對繼續用兵攻打朱元璋不太上心。


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時,張士誠在幹什麼,為何不趁火打劫?


自公元1363年開始,張士誠就逐漸變得奢侈、驕縱起來。他的弟弟張士信、女婿潘元紹更是貪婪斂財,金玉珍寶和古代的書法名畫,都是堆滿了屋子。至於張士誠手下的將士,也失去了戰鬥力,每當有戰鬥,都在那兒裝病,索要大量的田宅、封賞高官,然後才肯出兵打仗。因此,在鄱陽湖之戰期間,即便張士誠強行出兵攻打朱元璋,因為雙方士兵戰鬥力上的差距,也不可能達到重創後者的效果。

最後,雖然朱元璋和陳友諒勢力鏖戰多年,但是,實際上關鍵的戰役只爆發上公元1363年。在公元1363年的鄱陽湖水戰中,朱元璋投入了20萬大軍,陳友諒投入了60多萬大軍,雙方可謂傾其全力。一定程度上,這場戰役的勝者,無疑會問鼎中原。經過數月的交鋒之後,朱元璋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友諒大軍於突圍之際。因為和陳友諒的決戰沒有花費太長的時間,這無疑降低了朱元璋被其他勢力偷襲的風險。


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時,張士誠在幹什麼,為何不趁火打劫?


換而言之,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的決戰,可謂速戰速決,沒有太過拖沓,這顯然不會給張士誠太多的準備時間,如果真的持續了一年半載,確實會帶來張士誠偷襲後方的風險。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在清除陳友諒勢力後,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二十萬精兵,集中主力消滅張士誠。對於張士誠來說,數年沒有大規模用兵,早已是刀劍入庫,馬上南山了,所以最終被朱元璋消滅,後者也最終取代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