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清朝自1636年建立,1644年成為全國性的中央政權,至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授權袁世凱建立中華民國。共歷十二帝,入關後傳十帝。從1644年成為中央政權算起,享國268年。

滿人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東北原為明朝政府的統治範圍。後來滿人反明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在李自成滅掉明朝之後,入關平賊。由地方割據勢力發展成為中央政府。

清朝自1636年建立,1644年成為全國性的中央政權,至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授權袁世凱建立中華民國。共歷十二帝,入關後傳十帝。從1644年成為中央政權算起,享國268年。是元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清朝的統治大致可以分三個時期:入關之前、入關~1840年、1840年之後。本文在論述之時,將入關之前和入關~1840年合在一起論述,統稱1840年之前。

一、1840年之前

女真是滿人的前身。源自3000多年前“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滅掉北宋的金國就是女真人建立的。 元朝以後,女真人一直居住中國東北地區。

明朝初期,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初在今中國東北一帶設立奴兒干都司及遠東指揮使司來管理東北,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

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出身於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定都於赫圖阿拉。為清朝的前身。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公佈“七大恨”的討明檄文,開始公開起兵反明。

1635年(明崇禎九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清太宗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明朝亡。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政權。明朝山海關大將吳三桂夾在農民軍和清軍中間腹背受敵,迫於形勢邀請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兵入關“平賊”。聯軍打敗大順軍。李自成軍一路南撤。隨後清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清朝正式由地方割據政權上升為全國性的中央政權。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清朝入關第一帝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

清朝自1636年建立,1644年成為全國性的中央政權,至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授權袁世凱建立中華民國。共歷十二帝,入關後傳十帝。從1644年成為中央政權算起,享國268年。是元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清朝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不含附屬國領土面積)。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清朝前期中國地圖

在滿清入關之前,已經統一中國東北(248萬平方公里)和內蒙古(100多萬平方公里)。在消滅掉李自成等人之後,合併了明朝末年的統治範圍兩京十三省(353萬平方公里)。 康熙年間收復了臺灣(3.6萬平方公里)、合併外蒙古(180多萬平方公里)、西藏(160多萬平方公里)。 雍正年間合併青海(66萬平方公里)。 乾隆時期合併新疆(190多萬平方公里)。 至此中國領土擴張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

即使清朝末期,中國一再割地(總共約15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仍有1140多萬平方公里,比明朝要大三倍多,使中國具有翻身的憑藉。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地圖中紅色部分為清朝末期被別人割佔的

二、1840年之後

1840年之後,中國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中華文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時的中國處於亡國滅種的危機之中。為了應對這個挑戰,在面對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國勢衰微、飽受侵略之際,清朝屢敗屢戰,前後進行了四次變革或變革的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清末憲政改革。這是中國在和列強社會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丟失領土乃至亡國滅種的危機感之中,激發出來的一種統治集團和民間變革圖存的意識。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清朝時期的中國國旗

(一)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咸豐十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持續了近35年。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著清朝海軍實力的完全喪失,也標誌著35年的洋務運動宣告失敗。

在兩次鴉片戰爭失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廷上層為應對內憂外患形成了“洋務派”與“守舊派”兩種陣營,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極力將這種思想付諸於實踐他們“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一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二是為了在中外“和局”的條件下,徐圖中興。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洋務運動主要洋務企業分佈圖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中央代表人物為愛新覺羅·奕訢、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團,此外還有崇厚、沈葆楨、劉坤一、唐廷樞、張謇等。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聲、光、電、化、輪船、火車、機器、槍炮、報刊、學校等,打出“自強”和“求富”的旗幟。認為要富強,使中國“有備無患”,必須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甚至社會政治學,因此提倡興“西學”、提倡“洋務”、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建立新式軍隊,以達到“自強”的目的。為了解決軍用工業的原料、資金、運輸問題,進而大力興辦民用工、礦業和運輸業,達到“求富”,抵制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目的。

洋務運動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其分類思想就是“ 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列強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後四個字“ 中體西用” ,表明洋務運動與本國傳統文化的關係,表明中學與西學各自在洋務運動中的地位,即以中學為主體,西學為輔用。“師夷制夷” 、 “ 中體西用”,也是洋務運動中洋務派處理中西民族國家關係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后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被某些學者稱為“同治中興”。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

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洋務運動,是從軍事自強開始的。為實現軍事自強,洋務派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軍,同時改進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三是建立近代軍事學堂,培養新式陸海軍人才。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軍事工業相繼問世。1885年設立的海軍衙門,統領海軍、海防事宜,推進了海軍建設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

北洋海軍的建立,是洋務運動軍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儘管最後北洋海軍失敗了,但是它畢竟曾經是中國可以威懾海洋的先進軍事力量,在世界海軍史上都佔踞了一席之地,並且在培養北洋海軍的過程中,還帶動了一系列的近代事業發展。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中國首批留美學生

洋務運動開創了中國近現代電力、電訊、郵政、金融、外貿、鐵路、航運、冶金、造船、教育、翻譯、出版、海軍、兵器等多項事業,為中國邁入現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礎。

總之,洋務運動使中國邁出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第一步,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是從洋務運動真正開始的。

(二)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由清朝光緒帝領導的,以康有為、梁啟超倡導實施的以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歷時103天的一場維新變法運動。又被稱為“百日維新”。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引起了一些中國人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這種危機感促成了人們的覺醒,救亡圖存成了當時最緊迫的要求。面對民族存亡的嚴重形勢,於是一場由清朝光緒帝領導、以康有為、梁啟超倡導實施的維新運動開始了。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領導戊戌變法的清德宗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

慈禧太后開始是支持戊戌變法的,不然的話也沒有“百日維新”之說了。經學者考證,光緒皇帝收到的每筆奏摺,全文或摘要皆須送慈禧審閱,在清宮檔案中均有詳細紀錄,因此慈禧對變法內容完全知情。若慈禧不支持變法,戊戌變法不會維持一百天時間。只是因為改革中光緒皇帝身邊的維新派官員,魯莽地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激進政策,才導致慈禧發動政變。

而且清朝當時的戊戌變法在策略上和操作上也顯得紊亂和操之過急,在變法中分不清輕重緩急,措施失當。103天的新政,頒發上諭達100多道,改革的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以至修理街道等瑣事的措施也涉及了,新政上諭紛至沓來,每一措施都重要,結果究竟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連改革者自己也弄不清楚了。

根據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一書指出: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於是,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這種激烈的言論,促使慈禧太后在1897年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瞭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慈禧太后

另外,伊藤與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提議“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1897年9月20日(八月初五)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儼然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的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后於1897年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

康有為等人提出的“將新疆賣給俄羅斯、將西藏賣給英國籌集變法經費”更是不得人心。失敗是難免的。

日本的明治維新經過30多年,顯得較有條理、有序、有階段性。在1868年明治維新政權建立以後,通過廢藩置縣,各藩全部解體,實行“四民平等”;通過地稅改革,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對資本主義發展有重要意義;文化開明、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使西方文化大量進入日本,特別是大力普及了初等教育,到明治末年全國就學率已超過95%。1890年以天皇命令形式發佈《教育敕語》,把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的道德規範納入軍國主義的軌道。正是這條理有序的政治、經濟、教育等改革的成功,日本迅速走出了封建時代,開始接受資產階級人權、民主思想,為建立資產階級近代國家奠定了基礎。

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光緒皇帝用人不當。靠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這些自以為是的年輕人是承擔不起來變法的大任的。變法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讓社會各階層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三)清末新政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緒皇帝。並重新立了大阿哥,準備廢黜光緒帝。但是沒有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戊戌政變後完全控制朝廷的慈禧太后,對西方列強反對她廢黜光緒感到十分不滿。

這時在山東出現了義和團,初稱“義和拳”,後改為“義和團”。開始的口號是“反清復明”,後改為“扶清滅洋”。

由於義和團號稱“刀槍不入”,再加上慈禧太后派出的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剛毅調查回京後,向慈禧報告“拳民忠貞,神術可用”。朝中莊親王載勳、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亦主撫義和團,向洋人開戰。於是慈禧太后決定利用義和團教訓教訓洋人。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俄國、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匈帝國十一國同時宣戰。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牛的一個時代,同時向世界上最發達的十一個國家宣戰,古今中外沒有哪個國家能有這個魄力。

甲午戰爭中國和日本對陣都失敗了,現在卻向十一個國家同時宣戰,有多少勝算的機會?凡是有腦子的都會想一想,這場戰爭能夠打贏嗎?結果是1900年8月15日北京被八國聯軍攻佔,慈禧攜光緒逃至西安,北方局勢一片混亂。

實踐證明,所謂的義和團運動只是盲目排外的一場內亂。愚昧自大、野蠻殘暴。不堪大用。八國聯軍一進中國,便一擊即潰,使中國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1901年9月7日(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中國清朝政府在北京,被迫與英國、美國、日本、俄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賠款各國(共11國)白銀4.5億兩(中國人每人一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計約9.82億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擔保。鉅額的賠款,使中國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同時俄國還趁亂佔領了中國的東北。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中國為慈禧太后的荒唐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痛定思痛,慈禧太后又開始了清朝的另一場改革--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由慈禧太后領導的一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運動,也是中國現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八國聯軍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談,接受八國聯軍提出的《辛丑和約》,此舉對中國打擊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動進行變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滿清政府進行改革,但改革內容多與1898年的戊戌變法雷同。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督辦政務處”官員合影

從1901年到1905年,清朝政府連續頒佈了一系列“新政”上諭,內容包括籌措軍餉,訓練新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廢除科舉,育才興學;改革官制,整頓吏治;法制改革,修訂新律等一系列措施。

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增設了一些適應近代化的機構,修改了《大清刑律》,廢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原則;在經濟上,允許和獎勵私人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承擔保護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責任,提高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社會地位;在文化教育上,給西學以合法地位,允許學習和傳播資本主義的自然科學和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在軍事上,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建軍理論和原則,使古老的封建專制制度發生了一些變革,促進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

(四)清末憲政改革

清末憲政改革始於1905年清朝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到1911年爆發武昌起義為止,前後進行7年時間,主要圍繞立憲派對憲政的要求和清廷對立憲的預備進行的。

1905年7月,清朝政府下詔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等五大臣,“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一切政治,以其擇善而從”(後改派李盛鐸、尚其享替代徐、紹二人出國)。1906年他們先後從歐美回國,向慈禧太后密陳:“欲防革命,舍立憲無他”,實行“憲政”,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並且指出:“今日宣佈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之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五大臣出洋

1906年9月1日,清朝政府正式頒佈《仿行立憲上諭》,預備立憲。主要內容:

(1)“大權統一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這是立憲原則;

(2)先從改革官制入手,同時興辦各項有關事宜,作為預備立憲的基礎;

(3)待數年後預備立憲初具規模,再定立憲實行期限。

(4)權力。“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議院協贊奏經欽定時,不以命令更改廢止。法律為君上實行司法權之用,命令為君上實行行政權之用,兩權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廢法律。”、“在議院閉會時,遇有緊急之事,得發代法律之詔令,並得以詔令籌措必需之財用,惟至次年會期,須交議院協議。” 這些規定,以法律形式在一定範圍內限制君主大權,向無限君權制提出了挑戰。這是二千多年的封建舊律所沒有的。另外,用九個條款規定了“臣民權利義務”,諸如“臣民中有合於法律命令所規定資格者,得為文武官吏及議員”;“臣民於法律範圍以內,所有言論、著作、出版及集會、結社等事,均準其自由”;“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拘禁、處罰”;“臣民可以請法官審判其呈訴之案件”;“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納稅、當兵之義務”等等。

1908年8月27日,清朝政府宣佈“預備立憲”,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大綱共23條其中“君上大權”14條,“臣民權力義務”9條,滿篇議院“不許干涉”君主,臣民需在“法律”範圍內行使權力。……),各省成立諮議局,北京成立資政院,聲稱要實行“君主立憲”,成立“責任內閣”。公佈《諮議局章程》、《諮議局議員選舉章程》。諮議局是向地方議會過渡的臨時性機構,資政院是清朝政府仿效西方議會模式設立的全國性輿論機構,是西方代議制在中國最早的嘗試。1909年,清朝政府命令各省一律成立諮議局。於是各省紛紛籌辦,至9月,除新疆外,各省先後宣告成立諮議局。1910年10月中央設資政院。1911年成立“皇族內閣”。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欽定憲法大綱

成立資政院的目的,在《資政院院章》總綱中寫道:“以取決公論,預立上下議院基礎為宗旨”。根據《資政院院章》的規定,資政院還不是正式的議院,只是作為議院成立前的雛形。它的成立,擴大了立憲派和要求實施憲政的人們的活動地盤。隨著各省諮議局的成立,立憲派利用諮議局這個合法機構的名義,於1910年1月、6月兩次向清廷請願,要求“速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頒佈議院法及選舉法,以期一年內召集國會”。清廷以“財政困難,災情遍地”為由加以拒絕。1910年10月,資政院在京正式成立後,他們又上書資政院,提議設立責任內閣,召開國會,同時呼籲各省當政大員給予支持,得到各省督撫聯電響應。資政院在立憲黨人的活動下,奏請在1911年召開國會。清朝政府被迫於11月14日宣佈將預備立憲期限縮短為五年。清廷發佈縮短預備立憲期限諭旨後,1911年5月,首先公佈《新內閣官制》。按照新官制組成的內閣,是以皇族為主導地位的內閣,人們稱之為“皇族內閣”。“皇族內閣”的成立,表明清廷無意實行君主立憲政治,從而暴露了皇族集權的用心,引起立憲派的強烈不滿。但立憲派還沒有絕望,又以各省諮議局聯合會的名義上書力爭,說:“為皇族組織內閣,不合君主立憲公例,失臣民立憲之希望,仍請明降諭旨另行組織”。但得到回答的是:“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權,載在先朝欽定憲法大綱,並註明議員不得干預”。立憲派感到非常失望,一部分人開始轉向革命陣營。

19世紀,皇族和滿漢大臣的共同利益是保護江山不變色:內不被民眾推翻,外免被外國佔領。

改革共識是捱打逼出來的。保位子的私利則是改革的阻力。真正導致清朝改革失敗的最大原因是皇族不肯放棄特權。皇族最大的私利是保住皇位和專制權力。

憲政必須在保障公民自由、實行民主基礎分權制約政府權力。1910年開始的要不要立即召開國會實行憲政的辯論則是直接的利益衝突:廣開參政門路、還政於民,還是堅持皇族專制統治?清朝政府用實際行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

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根據清朝政府公佈的《新內閣官制》,清朝政府宣佈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組成內閣。由慶親王奕劻組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內閣。然而,由於內閣成員中過半數為皇族或滿人,時人譏之為“皇族內閣”。清朝政府以實行內閣製為名,進一步把大權集中到了滿人親貴手中,連漢族大臣和立憲派也受到排擠。

第一,組織皇族內閣,減少漢族官員人數,加強集權專制。1911年5月8日,他們先後頒發幾道關於組織內閣的聖旨,分別任命內閣總理大臣、2位內閣協理大臣和10位各部大臣,組成所謂責任內閣。13人中,漢族4人,蒙古族1人,滿族8人,其中皇族又佔了5位。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比較開明但以貪婪和顢頇著稱;度支部大臣載澤等三人居然是20來歲的皇族,德與才都無法服眾。輿論稱之為皇族內閣。

第二,收兵權。除其他措施外,竟讓毫無實際軍事經驗的20來歲的皇族毛頭小夥子蔭昌、載洵分別出任陸軍、海軍大臣。而在新練陸軍中最有威望和實際權力的袁世凱則被迫退休,回鄉“養病”。

“皇族內閣”在辛亥革命後倒臺,由袁世凱組成的新內閣所取代。

拒絕在1911年召開國會和皇族內閣上臺後,立憲派絕望了。他們轉向與革命派結盟。由於他們在知識階層和工商界中有巨大影響,在各省諮議局中佔據優勢和領導地位,同時有自己的武裝——各城市的商團,在辛亥革命爆發後,立憲派推動了各省紛紛宣告“獨立”,並維護了過渡期的治安。但他們沒有成為革命派,對革命派後來一些錯誤的舉措是堅決抵制的。準確地說,他們一直是辛亥革命前後的穩健力量。

最終一個偶然事件引發的辛亥革命,導致了中國各種勢力重新洗牌。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頒佈退位詔書,下詔袁世凱組建中華民國,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也就是說中華民國是清宣統帝退位時授權袁世凱建立的全國統一的中央政府。這和南京那個由17省代表組成的臨時政府,是兩回事。因此袁世凱是中華民國的真正締造者。1912年1月1日革命黨人十七省臨時代表在南京成立具有地方割據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世界各國無人承認。所謂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向日本借款,籌備戰事,也未能成功。而當清朝宣統帝退位之後,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中華民國政府時,各國列強立即承認,並給與貸款支持。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

現在許多人仍然在重談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實際上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清朝不是辛亥革命推翻的。中華民國是當時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最後在沒有發生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來的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在這個過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沒。是她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權的平穩過渡。使得中華民國成為清朝的法定繼承者,繼承了清朝的所有權力、責任、義務和版圖。保證了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

憲政必須在保障公民自由、實行民主基礎上以分權制約政府權力。1911年5月,清朝政府卻以實行內閣製為名,進一步把大權集中到了皇族手上。最終造成了一個偶然事件引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連鎖反應。導致清朝宣統帝退位,授權袁世凱建立中華民國。從而結束了清朝在中國的統治。

可以說,滿清皇族為了保住皇位和專制權力,不肯放棄特權,是導致清廷退出歷史舞臺的真正原因和導火索。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國旗

總之,清朝自1636年建立,1644年成為全國性的中央政權,至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授權袁世凱建立中華民國。功大於過。

首先、清朝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清朝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不含附屬國領土面積)。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即使清朝末期,中國一再割地(總共約15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仍有1140多萬平方公里。奠定了今天中國疆域的基礎。

其次、清朝保證了中華文化的傳承。滿人入關之後,在文化方面也沒有否定中華傳統文化、崇拜外來文化。而是接受好文明,拼命學習漢化,成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其三、清朝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明朝末年,中國的版圖已經萎縮到連秦始皇時期都不如,因為在秦始皇時期越南北部還在中國版土內。如果沒有清朝,明朝再苟延殘喘200多年,和西方列強相遇,中國有可能亡國滅種。即使以後國際局勢發生變化,中國能夠復國,也有可能象非洲一樣被劃為多個小國,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民族復興資本。清朝末期,即使中國一再割地(總共約15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仍有1140多萬平方公里,比明朝要大三倍多,使中國具有翻身的憑藉。尤其是清朝末年,清朝宣統帝為了回應廣大國民建立民國的呼聲,主動退位,授權袁世凱建立中華民國,使得中華民國成為清朝的法定繼承者,繼承了清朝所有的責任、權力、義務和版圖,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主權獨立和政權的平穩過渡。在這個過程之中,清朝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沒。

淺談滿清的歷史功過

清朝鼎盛時期的版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