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藏在潮汕的一座“小故宮”,佔地2萬5千平米,竟然是一民居

潮汕地區的建築,自古就十分有特色,“下山虎”、“三壁連”、“四點金”、“五間過”、“駟馬拖車”、“百鳥朝鳳”等各種建築風格的民居,既美觀,又堅固。而潮汕有句俗語:“潮州厝,皇宮起”,就是說潮汕民居是仿製京城皇宮宅院的體制而建造的。

藏在潮汕的一座“小故宮”,佔地2萬5千平米,竟然是一民居

至今仍然保存著許多“皇宮起”的古村落的,那就數以汕頭、潮州、揭陽所組成的潮汕地區為最多了,但是要說其中名聲最大的一座,恐怕就屬陳慈黌故居了。

陳慈黌又名陳步鑾生於1843年,於1921年逝世。他的父親陳煥榮生於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鴉片戰爭後,陳煥榮隨船南來北往裝卸貨物,他每次領取的工錢(銀元)儘量積存。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年近十八歲的陳煥榮回鄉娶妻成家,第二年(1843年)生下長子慈黌,由於有了家室,陳煥榮工作便更加拼搏。

藏在潮汕的一座“小故宮”,佔地2萬5千平米,竟然是一民居

後來,他自購船隻,自任船主,航行於上海、天津、青島、汕頭和南洋各地,成為當年樟林港最著名的紅頭船主。他經常幫助照顧有困難的鄉親,人們遂稱他“船主佛”。陳煥榮以南北行起家,再移師暹羅,終致發跡,家族歷六代而不衰,在二戰前居泰華八大財團之首。

藏在潮汕的一座“小故宮”,佔地2萬5千平米,竟然是一民居

如果說陳煥榮白手起家,打下家族事業基石,那麼真正創下江山的要算陳煥榮的兒子陳慈黌。頗有經營天賦的陳慈黌十來歲就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不到二十歲就接替臥病的父親全面掌管香港乾泰隆行。

在1871年,陳慈黌在湄南河邊開辦了第一間火礱(即新式碾米廠),以方便從船上卸貨裝米入倉和運米出海,因此生意紅火,在這以後他又陸續開辦多架火礱,成為聞名遐邇的火礱王。到了十九世紀最後二三十年間,陳慈黌生意越做越大,成為鉅富。

藏在潮汕的一座“小故宮”,佔地2萬5千平米,竟然是一民居

儘管陳氏家族早在泰國建有陳氏家祠和豪華別墅,但是他依然像那個年代的所有富豪一樣,一定要在家鄉建一座可以傳世的房子。它就是現在的陳慈黌故居,位於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始建於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歷時近半個世紀,集陳家幾代人的心血。故居佔地2.54萬平方米,共有廳房506間。有著“潮汕小故宮”的美譽,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歷史建築遺存和優越自然資源的古豪宅。

藏在潮汕的一座“小故宮”,佔地2萬5千平米,竟然是一民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於1922年,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頭時尚未完工,佔地6861平方米,計有大小廳房202間,是所有宅第中規模最大、設計最精、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它的基本結構實際上並不是一座純粹的中式宅第,它包含了許多的西式元素。最經典之處就是在這座“駟馬拖車”左右兩書齋的兩邊的兩座中西結合的兩層小洋樓。

​故居的精彩之處在於儘管是中西結合的房屋,在這裡實際上看不出有任何突兀的地方,特別是左右的西式兩層樓,同樣留下了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特徵的天井,天井之上,同樣有一明二暗三間過的房屋,上樓的梯梯巧妙地隱藏在正門對面的屋間內。這正是故居的獨到之處。

藏在潮汕的一座“小故宮”,佔地2萬5千平米,竟然是一民居

而這間揚名鄉里的百年豪宅建成之後陳慈黌卻沒有在此居住過。並且在文革期間,這裡成了“粵東地區看守所”,但正因為如此,使得這座豪宅沒有成為“四舊”,得以順利而幾乎完整地保存到現在。

好了,由於篇幅有限,今天就先介紹這麼多,更多關於陳慈黌故居的故事就等著你自己去探索啦!

希望我的文章可以幫助到你

你們的支持,是我努力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